- 彭显龙;赵然;张宇;刘智蕾;李鹏飞;
东北马铃薯普遍存在块茎干物质累积量低、炸条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调研显示,前期过量施用复合肥可能是炸条马铃薯高产和优质协同的限制因子。2020和2021年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开展马铃薯复合肥梯度试验,复合肥用量分别为250 kg·hm~(-2)(F1)、500 kg·hm~(-2)(F2)、750 kg·hm~(-2)(F3)和1 000 kg·hm~(-2)(F4);2021年在内蒙古西旗设5个处理,前4个处理用量与甘南相同,处理5复合肥用量为1 200 kg·hm~(-2)(F5),测定马铃薯养分、干物质、产量和炸条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前期复合肥用量和叶片氮、磷、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对养分含量的影响存在年际间和区域间差异。随着前期复合肥用量增加,各处理马铃薯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收获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2020年甘南其他处理较F1处理显著增加6.28%~11.14%,2021年甘南F3处理全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57%~16.73%,西旗F3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4.48%~15.53%。氮、磷、钾积累量也存在年际间差异,甘南2020年F2处理氮、磷、钾积累量最高;2021年F3处理氮、磷、钾积累量最高,F3处理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9.59%~31.59%,经济效益提高87~240元·hm~(-2)。甘南F3、F4处理较其他处理炸条品质提高,炸条颜色指数降低4.98%~23.60%;马铃薯块茎干物质(淀粉含量)处理间具有差异,具体表现在F3处理淀粉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0.48%~3.97%,F3、F4处理较其他处理块茎还原糖含量降低10.11%~24.10%,商品薯率提高2%~4%;西旗F3处理炸条颜色指数较其他处理降低3.30%~24.30%,块茎淀粉含量增加0.45%~1.01%,还原糖含量较其他处理有所下降,炸条品质得到提高,商品薯率提高1%~4%。前期适宜的复合肥用量是实现马铃薯高产和优质的关键,在高肥力土壤上推荐复合肥用量为500 kg·hm~(-2),肥力较低土壤前期复合肥用量为750 kg·hm~(-2),前期施肥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马铃薯高产和优质。
2024年08期 v.55;No.35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卢文田;曹凤鸣;周静文;全乐;冯瑞;武小霞;柏锡;
光合作用和ABA在大豆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光合作用为大豆提供必需的有机物质,ABA则参与调节植物对逆境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大豆落花落荚。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大豆一节期(V1)、二节期(V2)、三节期(V3)、始花期(R1)受干旱胁迫时叶片中转录组变化,从光合作用和ABA相关角度寻找潜在的调控大豆落花落荚的关键基因。转录组数据揭示淀粉和蔗糖合成相关基因、ABA合成、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水平变化,筛选到在4个时期均影响干旱的光合作用途径相关基因Glyma.08G082900m荚的核心转录因子,如MYB相关转录因子(Glyma.20G186500、Glyma.10G006600)、MYB转录因子(Glyma.09G038900、Glyma.03G125000)、bZIP转录因子(Glyma.14G217200、Glyma.04G039300)、Dof转录因子(Glyma.05G025900)。
2024年08期 v.55;No.354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燕;郝代男;赵蕊;金子钰;姜昊哲;王春伟;
黄芪锈腐病是2023年在山西省黄芪主产区新发现的一种根部病害,发病率约为10%。为明确黄芪锈腐病的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害样品中分离病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及EF1-α、Histone 3和β-tubulin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黄芪锈腐病的病原菌为强壮土赤壳(Ilyonectria robust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宜温度均为25℃;I. robusta在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高;菌丝生长最适pH为7~9、最适产孢p H为4;在9种供试培养基中,OA、PDA和Czapek有利于I. robusta菌丝生长,PDA培养基有利于产孢;I. robusta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碳源均为蔗糖,最适氮源分别为尿素和硝酸钠;I. robusta菌丝致死温度为51℃处理10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I. robusta对1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表明I. robusta菌丝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最高,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31 4 mg·L~(-1),其次为嘧菌酯和井冈霉素,其EC50值<1 mg·L~(-1),可作为生产中防治黄芪锈腐病的首选药剂。
2024年08期 v.55;No.354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娅彤;赵可瑜;曹佳琪;张茜茜;崔瀚文;王浩;赵李霞;邹月利;
采用固相萃取-超声微波辅助提取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鉴定和分析土壤中氟磺胺草醚及其降解产物,推测得到氟磺胺草醚在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及代谢途径,并分析土壤中氟磺胺草醚及其降解产物对后茬作物玉米生长及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玉米生长抑制作用显著,随除草剂残留量增加其抑制作用加剧。氟磺胺草醚降解产物在低浓度时对后茬玉米生长有促进作用,随浓度增加有轻微抑制作用,但低于氟磺胺草醚本身对作物的影响。
2024年08期 v.55;No.354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郭奇;毛鑫琪;王鸿婷;刘文卓;张元一;潘春清;刘东;张艳菊;
2023年在黑龙江省绥化市肇源县首次发现由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侵染引起的大豆叶斑病,为明确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科学指导病害防控,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营养及环境条件对病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5℃、p H为6,致死温度为53℃、15 min;产孢,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尿素,最适温度为28℃、pH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全黑暗条件促进产孢。
2024年08期 v.55;No.35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王傲雪;白怡潇;田雨鑫;张慧欣;刘树森;刘钊;
DUF247是一个保守的蛋白质结构域,编码含有此结构域的蛋白质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鉴定了番茄基因组中26个DUF247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SlDUF247-1~SlDUF247-26。对DUF247基因家族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系统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分布说明番茄DUF247基因家族在结构和功能具有多样性。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番茄DUF247基因家族成员,可能参与非生物胁迫和植物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转录组数据显示,20个番茄DUF247家族成员能够抵抗干旱和冷胁迫。结果有助于揭示DUF247基因家族在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中的基因功能。
2024年08期 v.55;No.354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蒋欣梅;司晓慧;程瑶;刘俊霞;佟雪姣;张丽莉;刘秀波;刘维丽;马伟;
蒲公英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实际生产中除草困难,且市场中蒲公英田专用除草剂较少。以3年生蒲公英为试验材料,采用露地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两种除草剂(质量分数为10%精喹禾灵乳油和质量分数为3%甲基二磺隆乳油)单独施用及混合施用对杂草防效和蒲公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施用还是混合施用,两种除草剂均随施药量增加,杂草防效显著增加,但蒲公英安全性逐渐下降。通过综合评价,确定适合蒲公英田的除草剂为900 mL·hm-210%精喹禾灵乳油,该处理下杂草总防效高于80%,各时期药害分级均小于1,蒲公英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绿原酸质量分数均高于其他处理。
2024年08期 v.55;No.354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吕亮雨;蔡宗程;刘青青;沈成姬;高佩;韩燕;常诗娅;施建军;
表型性状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重要属性,研究植物与环境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大武滩不同生境光稃茅香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不同生境条件下光稃茅香冠幅、营养枝长度、穗长、种子质量、种子纵横径等,11个植株表型性状变异特征、相关性及其与土壤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生生境下光稃茅香冠幅、生殖枝长、种穗等表型性状显著优于旱生生境,表型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程度均较低,绝大部分变异系数未超过10%;旱生生境下变异系数大于湿生生境,分株相关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大于种穗相关表型性状。光稃茅香表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因生境不同存在一定变化,5种生境中有5对表型性状指标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有21对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生境光稃茅香的原位土壤生态因子表现异质性特征,光稃茅香表型性状的变异是含水量、pH、有机质质量分数、电导率、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和速效磷等土壤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土壤电导率与光稃茅香表型性状呈负相关外,其他各土壤因子均与光稃茅香表型性状呈正相关。光稃茅香通过自我调节表型性状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在局域尺度上,不同生境的土壤因子是导致光稃茅香表型性状产生分异的主要因素。
2024年08期 v.55;No.354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少良;庄亚茹;闫鹏科;肖梓良;冯兰茜;王曜;
冻融影响下黑土剖面全氮(TN)垂直分异和主控因子是科学管理土壤氮素的重要依据。利用隔热土柱装置,模拟冻融交替影响下土壤容重、初始含水量、冻融循环次数等对黑土剖面(0~30 cm)TN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为1.0 g·cm-3时,多数处理经历冻融循环后土壤TN降低;含水量为15%且经历15次冻融循环后的土壤TN降幅最大,含水量为20%和25%的土壤TN降幅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加;冻融循环后,含水量为15%的土壤剖面靠近底土(犁底层)位置的TN均升高。土壤容重为1.1 g·cm~(-3)时,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各处理不同土层TN均增加;含水量为15%和25%时,土壤TN增幅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先增后降;含水量为20%时,经历10次冻融循环后土壤TN先略微降低,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TN增幅变大。土壤水分含量与冻融循环次数对剖面土壤TN时空分异有显著交互作用。冻融循环过程中,降低低容重土壤含水量可有效减少耕层氮损失,适当提升高容重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增加耕层TN,特别是当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时作用效果更强。
2024年08期 v.55;No.354 91-9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佳琦;郭炜;王楠楠;李玉梅;王伟;高中超;孙冬梅;
为研究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草甸土团聚体尺度土壤有机碳(SOC)形态分布特征对的影响,利用已进行5a的包括免耕(NT)、浅翻20 cm(ST)、深翻35 cm(D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秸秆浅翻还田20 cm(STS)、秸秆深翻还田35 cm(DTS)田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分级及SOC密度分组法分析土壤团聚体SOC对土壤碳的贡献。结果表明:3种耕作及其秸秆还田方式均以250~2 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SOC贡献率最高,平均为62.31%。无论是否秸秆还田,>250μm粒级团聚体SOC贡献率由大到小均为NT、ST、DT和NTS、STS、DTS;连续翻耕提高250~2 000μm大团聚体中矿物质结合态SOC(MOC)质量分数,ST与DT较NT分别增加27.92%、20.56%,粗颗粒态SOC(cPOC)较NT分别降低43.90%和31.23%,20~40 cm土层<53μm黏粉粒MOC质量分数较NT平均增加25.20%、40.92%,差异显著;秸秆翻耕还田增加了<53μm的MOC质量分数,STS与DTS较NTS平均增加30.58%,20~40 cm土层增幅高于0~20 cm土层。连续秸秆覆盖免耕可促进草甸土良好团聚结构形成及SOC积累,避免大团聚体破碎形成微小团聚体,提高大粒径团聚体SOC贡献率。秸秆连续翻耕还田可降低大粒径团聚体SOC贡献率,增加黏粉粒SOC贡献率。
2024年08期 v.55;No.354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孙理阳;李华林;张帆;张馨予;章孙逊;刘晔;谢晨新;张守红;
降雨易引发水土流失,增加非点源污染风险,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的基本方法。当前多种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产流产沙与氮磷流失协变规律尚不清晰。应用2023年4—9月北京山区30个径流小区坡面的降雨、产流产沙、氮磷流失监测数据,探究降雨特征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种草、梯田、水保林、水保林+工程措施)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影响机理,揭示坡面产流产沙与氮磷流失的协变规律。结果表明:坡面产流量、产沙量,与降水量、降雨历时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氮、磷流失量,与降水量、降雨历时均呈显著相关(P<0.05);Ⅳ雨型(超长历时、超高雨量、中高雨强)坡面产流量、产沙量、氮磷流失量均为最大。水土保持措施可显著削减坡面产流产沙,对产流量、产沙量削减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0.00%、94.90%;水土保持措施对总氮、总磷削减的贡献率分别为78.10%、66.50%。除水土保持林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降低坡面氮磷流失量;坡面氮磷流失量均与产流产沙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产流产沙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长速度逐渐降低。
2024年08期 v.55;No.354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尹思良;景彩芳;辛彦利;李钦青;
玉米须(MS)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研究旨在使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索玉米须治疗T2DM的分子机制,应用动物实验验证玉米须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胰岛、肝脏病理学改变及PI3K、AKT mRNA表达的影响。TCMSP数据库表明,玉米须包含12种活性成分。PPI和核心靶点分析确定AKT1、TNF、TP53、IL6和PTGS2是玉米须治疗T2DM的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证实玉米须生物活性分子与T2DM靶点具有高亲和力。富集分析表明:玉米须活性成分参与多种信号通路,主要通路包括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试验证明,玉米须提取物能够控制T2DM大鼠空腹血糖,改善T2DM大鼠胰岛和肝脏组织形态,逆转PI3K和AKT mRNA表达。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以及应用动物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玉米须可改善T2DM,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I3K和AKT mRNA表达有关。
2024年08期 v.55;No.354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张宗山;赵莹莹;顾明慧;苗钰松;李春秋;邢晓旭;
为初步探讨甘草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分析甘草抗PEDV的关键靶标和生物学过程,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荧光定量PCR验证甘草中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潜在相互作用及对关键靶标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STAT3、TP53、IL-6和RELA等15个蛋白可能是甘草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关键靶标。分子对接显示甘草中活性成分可与关键位点产生结合,具有潜在相互作用。甘草提取物可显著下调STAT3、TP53和RELA等基因表达。
2024年08期 v.55;No.354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黄正群;谭辉容;赵兴洪;万红平;
为探究柠檬酸改性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片(HA-Cit)对猪伪狂犬病毒(PR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抑制活性及其作用方式,以CaCl2、Na2HPO4、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HA-Cit,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HA-Cit进行图谱分析,并应用CCK-8法检测HA-Cit细胞毒性、病毒空斑法检测HA-Cit抗病毒活性及对病毒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相较于纯相的羟基磷灰石纳米棒(HA),HA-Cit为片状,粒径增加,拥有更强的负电性和分散性,含有柠檬酸特征官能团,结晶度降低;HACit具有更高的生物相容性,对两种病毒的治疗指数(IS)均显著高于HA,其抗病毒作用方式为直接灭活病毒及抑制病毒的复制和释放。
2024年08期 v.55;No.354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宇鑫;刘雨;于涛;赵佳东;付欣哲;李杰;
试验通过融合蛋白和密码子优化策略提高2种真菌漆酶,即灵芝(Ganoderma Karst)漆酶和硬毛粗盖孔菌(Funalia trogii)漆酶在黑曲霉中的分泌表达量。通过对重组菌株进行蛋白水平、转录水平、菌体形态学检测,探究融合蛋白和密码子优化策略对漆酶表达的影响,旨在找出提高蛋白产量的有效策略,构建高效表达漆酶的黑曲霉重组菌株,为低表达蛋白在黑曲霉中的高效表达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通过融合蛋白策略,以黑曲霉内源高分泌蛋白XynB、FaeA作为载体蛋白,将硬毛粗盖孔菌漆酶的分泌表达量分别提高33.41倍、30.43倍,灵芝漆酶分泌表达量分别提高0.45倍、0.74倍。根据黑曲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对漆酶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灵芝漆酶分泌表达量提高0.35倍,但硬毛粗盖孔菌漆酶分泌表达量显著降低。
2024年08期 v.55;No.354 151-15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苗蕾;米耀族;闫浩浩;洪雅琪;齐家熙;臧海莲;李春艳;
腈是一类带有氰基的剧毒化合物,广泛用于溶解剂、塑料、橡胶和药物制造。乙腈生产和应用产生大量高质量浓度含腈废水,严重污染环境,须采取适当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后排放。前期筛选获得1株对乙腈具有较高耐受和降解能力的菌株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D310-1,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D310-1最适生长pH为6.5、生长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72 h,底物质量浓度为1 g·L~(-1),最适条件下对乙腈的降解率达97.6%。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310-1耐受乙腈最高质量浓度达40 g·L~(-1)。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随着乙腈质量浓度增加,菌株D310-1细胞比表面积和褶皱程度增加,有助于促使乙腈扩散并分配到细胞膜上,提高菌株耐受能力。气相色谱法(GC)检测结果表明,乙腈降解终产物为乙酰胺和乙酸。降解酶酶活性分析表明,腈水合酶和酰胺酶在反应全过程中发挥主要催化作用。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揭示菌株D310~(-1)在高质量浓度乙腈环境中参与乙腈耐受和降解途径的相关基因,包括腈降解酶基因、药物主动外排泵基因,应激反应调节基因。
2024年08期 v.55;No.354 16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素杰;陶源;耿阳;赵多维;李传沛;尹智;赵祥杰;刘忠华;宋军;
异种细胞和组织移植是免疫缺陷动物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为增强免疫缺陷动物对人源细胞与组织的亲和性,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常通过转入人SIRPα(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α)基因使其免疫细胞表达人源SIRPA蛋白。hSIRPA蛋白可识别并结合人源移植细胞上的CD47分子,形成“不要吃我”信号,抑制吞噬细胞吞噬,显著降低受体动物对外来细胞和组织的免疫排斥反应,提高其在动物体内的移植效果。研究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含有hSIRPα基因的BAC质粒注射到兔受精卵原核中,经胚胎移植成功获得h SIRPα转基因兔。通过PCR、real-time PCR、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转基因兔基因型与表型。结果表明:通过检测F0和F1两代hSIRPα转基因兔基因型,hSIRPα基因被完整地转入兔体内。在转基因各组织中hSIRPα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在回肠、胃、脾脏中,hSIRPα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兔;外周血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可知,hSIRPα在转基因兔的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不影响兔免疫细胞及组分正常发育。综上,试验成功获得hSIRPα转基因兔,为获得类似于NSG、NOG小鼠的免疫缺陷兔模型奠定基础。
2024年08期 v.55;No.354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亚如;门嘉琪;于李丹依;常蕊;李洪涛;张文龙;高明春;曹永生;马波;王君伟;
为比较DHAV-3结构蛋白免疫保护性差异,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重组蛋白,制备鸭抗DHAV-3-VP0、-VP3、-VP1多克隆抗体,并测定其中和效价;以制备的r-DHAV-3结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SPF鸭后攻毒,通过保护率、组织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载量,评价DHAV-3的3种结构蛋白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差异。结果表明:鸭抗DHAV-3-VP0、-VP3、-VP1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分别为1:102 400、1:51 200、1:204 800;中和效价以鸭抗DHAV-3-VP1多克隆抗体最高为1:178,VP3次之为1:149,VP0中和效价最低为1:53;rDHAV-3-optiVP1免疫组保护率为60%;r-DHAV-3-VP0、r-DHAV-3-VP3免疫组保护率为40%。所有免疫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肝脏、脾脏病毒载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HAV-3的3种结构蛋白免疫保护性以VP1最强,VP3、VP0次之。
2024年08期 v.55;No.354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波;谢佳秀;孙宇;邢鹏飞;杨洋;侯晓明;林叶;
基质金属蛋白酶23B(MMP23B)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在胚胎发育、生殖和组织重塑、细胞增殖与分化、血管生成等过程中发挥作用。为研究MMP23B是否参与奶牛乳腺中乳脂合成调节,研究构建牛MMP23B表达和敲降载体,采用基因过表达和干扰方法改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MP23B表达水平,检测MMP23B表达变化对乳脂合成相关基因及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MP23B过表达或敲降显著提高或降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MP23B、FASN、ACC、SCD1 mRNA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MP23B过表达显著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MP23B和FASN蛋白表达;MMP23B敲降后MMP23B和FASN蛋白表达降低。同时MMP23B过表达显著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甘油三酯质量分数;当MMP23B敲降后甘油三酯质量分数降低。综上,MMP23B可正向调节乳腺上皮细胞甘油三酯合成。
2024年08期 v.55;No.354 19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昆仑;孟迪;刘梓涵;孙满吉;
试验旨在研究干热、微波和湿热处理对菜籽粕蛋白质营养价值、奶牛瘤胃和小肠消化特性及分子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尼龙袋法,选取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测定瘤胃降解指标,试验周期40 d。试验结果如下:相比对照组,随着处理时间增加粗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极显著降低(P<0.01);微波和湿热处理极显著提高小肠蛋白消化率(P<0.01),湿热组60 min处理效果最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3种热处理对菜籽粕蛋白质分子结构均有显著影响(P<0.05);菜籽粕蛋白质结构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微波和湿热处理对菜籽粕蛋白质分子结构、瘤胃降解特性及小肠消化率均有显著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能对菜籽粕消化利用进行快速评估。
2024年08期 v.55;No.354 198-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徐亚楠;杨理昂;杨润清;李淑玲;
为降低计算复杂度,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新型简化算法——分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Hi-GLMM)。采用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GBLUP)对正态基因组变量估计,获得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s),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逐个关联检验每个标记的加性效应。模拟与实际结果表明:Hi-GLMM可有效控制统计错误,提高二分类性状基因检测效率,并成功检测到与多种疾病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
2024年08期 v.55;No.354 20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中昊;冮春旭;汪可欣;
为解决灌区弧形闸门自身质量大,生产、安装不便等问题,以农业灌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灌区渠首弧形闸门与灌溉水流的流固耦合动力学求解程序。针对灌区渠首弧形闸门流固耦合的求解结果,应用ANSYS二次开发语言APDL,建立固体各向同性惩罚微结构模型(SIMP)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设计程序,以单元相对密度为设计变量、结构柔度为目标函数,得到新的闸门支臂布置形式。结果表明:对比闸门拓扑优化前后模型的流固耦合结果,最大变形减小54.2%,整体结构自身质量减轻31.2%。证明拓扑优化设计在减轻自身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结构刚度。
2024年08期 v.55;No.354 22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东;张晓建;张亮亮;李佳民;赵丹;
针对区域水-土-能源-粮食(Water-Land-Energy-Food,WLEF)耦合系统风险定量评估方法精度不足问题,构建一种基于金枪鱼群优化算法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TSO-SVM),将其应用于2001—2020年哈尔滨地区WLEF耦合系统风险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WLEF耦合系统风险时序变化呈先持续下降后渐趋平稳的特征,空间变化呈中西部高、西南部与东北部低的分布格局。依据TSO-SVM内置的权重系数计算得出,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单位GDP能耗、人均粮食产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WLEF耦合系统风险特征的关键驱动因子。与传统支持向量机模型(SVM)和基于粒子群算法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PSO-SVM)相比,研究提出的TSO-SVM模型均方误差分别降低76.47%和33.33%、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30.65%和8.5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37.04%和15.00%、决定系数分别降低1.19%和0.35%、合理性系数与稳定性系数也均为最高,综合说明TSO-SVM模型在评估精度、拟合性能、合理性、稳定性等方面均更具优势。
2024年08期 v.55;No.354 232-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崔嵩;曲潇雨;宋梓菡;贾朝阳;陈鹏宇;张福祥;
探究哈尔滨市降尘污染水平及其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哈尔滨市降尘中水溶性离子组分及降尘通量时间变化趋势,应用相关性分析、富集因子法、后向轨迹模型等方法识别降尘中水溶性离子潜在来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降尘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风速和降水量升高可增加降尘通量,湿度升高可降低降尘通量;哈尔滨市降尘中水溶性离子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a~(2+)(30.50 mg·g~(-1))、SO_4~(2-)(18.00 mg·g~(-1))、NO_3~-(17.45 mg·g~(-1))、Cl~-(4.72 mg·g~(-1))、K~+(2.28 mg·g~(-1))、Na~+(1.76 mg·g~(-1))、Mg~(2+)(0.94 mg·g~(-1)),水溶性离子总质量分数时间变化特征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供暖期降尘中水溶性离子主要受固定源污染的影响,在非供暖期受移动源污染的影响较大。来源解析结果表明,K~+、Ca~(2+)和Mg~(2+)来源于地壳尘埃,Na~+来源于海洋,SO_4~(2-)和NO_3~-来源于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排放,Cl~-来源于燃煤、海洋。哈尔滨市降尘中的水溶性离子主要受北方、西北方、西南方气团影响。
2024年08期 v.55;No.354 251-260+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大宇;邓萌杰;吴婧;
采集晋城市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大气PM_(2.5)样品,利用ICP-AES光谱仪测定PM_(2.5)中21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并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晋城市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为61.7μg·m~(-3)。21种金属元素中,Ca、Al、K、Mg、Na元素是PM_(2.5)中最主要的金属元素,占21种金属元素总质量浓度比例为75.1%。14种重金属元素中,Fe、Zn、Pb元素质量浓度较高,占重金属元素总质量浓度94.6%。采暖季各金属元素质量浓度高于非采暖季,采暖季重金属元素Ni和Sn质量浓度高于非采暖季,增长率分别为65.3%和105.8%。Zn、Pb、Sb、Cd元素富集程度较大,Cd元素在采暖季的富集因子值最高可达853.6,属于重度富集,人为污染较为严重。PM_(2.5)中金属元素来源为土壤扬尘(32.2%)、燃煤(31.1%)、冶金工业(18.7%)、交通污染(18.0%)。
2024年08期 v.55;No.354 26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甄延临;曹秀婷;沈铭洋;周梓悦;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运用熵值法、收敛性分析等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与空间环境维度构建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评价体系,分析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与收敛趋势。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阶段,在上海、苏南与浙东形成高值聚集区;城乡经济融合略低于社会生活与空间环境融合程度,呈现以上海为核心、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生活融合以各省省会为核心形成高值聚集区;空间环境融合沿长江干流存在高值聚集带;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未显现σ收敛趋势,自然本底条件存在区域差异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绝对及条件β收敛趋势,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城乡、区域协调政策等社会经济“外部力量”的调控下可发生“追赶效应”。
2024年08期 v.55;No.354 270-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周鑫;郑先哲;薛亮亮;刘成海;
为优化黑加仑果浆微波真空制粉工艺,通过中心组合试验分析干燥温度、真空度和干燥质量,对果粉花青素保留率、含水率、色差值与水溶性指数的影响,获得黑加仑果浆微波真空制粉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真空度是影响花青素保留率和水溶性指数的关键因素,干燥温度主要影响含水率和色差值。最佳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55.6℃、真空度0.07 MPa、干燥质量259.46 g,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为1.78%~3.94%,可有效提高果粉物理化学特性。
2024年08期 v.55;No.354 279-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俊安;陈雄飞;刘冲;刘鑫;刘木华;余佳佳;
针对皇竹草种植排种装置漏种卡种,排种性能不稳定,适宜预切种茎类作物排种装置缺乏等问题,基于柔性输送带与胶辊组合充种清种的技术思路,设计一种柔性输送带-胶辊组合式皇竹草种茎排序输送排种装置。设计的装置实现了皇竹草种茎有序充种、高效清种和精量排种。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影响皇竹草有效充种的关键结构参数为输送带倾斜角(β)、充种胶辊-清种胶辊间距(B)。采用离散元仿真方法,构建输送带-胶辊组合充种、清种的离散元仿真模型,优选得出β、B最优参数组合为60°、80 mm。试验表明:充种合格率和漏播率分别为95.9%和4.1%,与仿真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8%,表明仿真模型可准确模拟皇竹草预切种茎排序输送排种过程。
2024年08期 v.55;No.354 290-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