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陵;祝其昌;孟庆禧;
<正> 一、前言用有性杂交法进行大豆育种工作,至目前为止,仍是为生产上创造优良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因为有性杂交种在遗传性上,有很大的动摇性,是最有效的定向培育选择的材料,同时又能在亲本遗传性的基础上,呈现两亲本的优点,甚至出现较亲本更为优良的性状。但是过去对处理大豆杂交后代通常应用的系谱选择法,不但年限长,而且工作繁重,逐代需用大量的人力进行种籽准备,种植,及调查选择与收获工作。在党号召“作物育种工作,必须继续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更好地执行专业机构育种与
1960年Z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瑞忠;田岚;
<正> 研究和揭发播种密度与大豆品种特性及其他增产措施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合理密植”。在生产中确定大豆播种密度时,必须考虑大豆的品种特性,栽培条件等因素,因为播种密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栽培技术措施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合理密植的幅度是依其他农业技术措施的改变为转移的。我们先后用“东农1号”和“东农4号”两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播种密度试验。这两个品种中“东农1号”大豆属于无限结荚类型的品种,分枝多,荚果分布在全株上;“东
1960年Z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正>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三宝、三新形势的鼓舞下,我院根据去年玉米丰收的经验,今年继续鼓足干劲,大搞群众运动,进一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提高玉米栽培技术,在790亩的大面积上再次创造出每亩1033.2斤的丰产成绩;其中457.7亩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每亩1249斤,高产田86.15亩,平均亩产高达1423.4斤。其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绩,是认真贯彻与运用“八字宪法”的结果,是全面分析玉米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加以克服的结果。所以,我院玉米的丰收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胜利。
1960年Z1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盛萱;李桂芝;
<正> 一、前言番茄是我国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甲及乙的含量为蔬菜之冠。因此,番茄产量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鉴于祖国伟大的社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番茄的需要量也日益愈加增多。因此,在1959年和1960年连续地进行了番茄丰产试验,研究番茄的丰产规律,结果二年中都获得了高产。1959年亩产(市亩)32.090斤,1960年虽然各地病害较重,但是也获得了亩产28,563斤的高额产量,两年都位居全省最高纪录。现在把试
1960年Z1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孟庆喜;
<正> 一、前言张保同志是我省著名的农民育种家。他能破除迷信,以敢想敢干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祖先超越科属间的嫁接方法,经过几年来的创造性的试验研究,已使多种植物和大豆嫁接成功,并获得了大量无性杂种,同时在其它作物无性杂交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从而打开了作物无性杂交育种的大门,为今后大力开展远缘无性杂交育种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1960年Z1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四、摘要1.哈尔滨地区粘虫本年发生两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较多,并在6月上、中旬形成发蛾高峰,为害严重。2.粘虫的寄主计有7科20种,小麦、高粱、谷子、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其嗜食寄主。3.雌雄蛾的比例为1.33:1,盛发期产雌蛾的数量是由多至少地下降,而雄蛾的数量则是由少至多地增加。4.粘虫的发生与其他作物的生育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第一代成虫发蛾盛期正值柳树扬花、榆钱成熟;且其正个生活史与主要寄主(小麦)的生长发育保持密切的联系。5.设置不同高度糖醋盆诱集成虫的结果,诱蛾量随着高度而有增加,趋势以3尺高度的效果最好。6.1960年调查小麦田内幼虫的虫口密度,平均每米行长有虫1.3~150头,初龄幼虫虫口密度较低,老熟时则较高。7.应用 OKC 机动喷雾器喷洒 E605(拜尔厂)1200倍+6%r 可湿性666,150倍液大面积防治幼虫的结果,杀虫率在85%以上。用手压喷雾器喷洒6%r 可湿性666,150倍液的杀虫率为84.42%,用手摇喷粉器喷6%r666粉器喷粉剂的杀虫率为89.36%。
1960年Z1期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关于马铃薯晚疫病,很早以来国内外均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它的发生和流行方面,尚有许多关键问题,并未十分明确,现有的防治方法,效果也不够显著。根据我们1958~1960年三年来对哈尔滨地区马铃薯免疫病的观察与试验,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初步的总结,以供探讨。
1960年Z1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景华;李淑琴;
<正> 前言黑龙江省为全国马铃薯栽培的重要种薯基地。由于晚疫病常常发生造成严重减产。祖国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是展类作物的结果,无论在播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上均有显著增加。特别是由于党和致府有计划地从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国家引入大批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对我国马铃薯栽培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近年来在我省通过区域试验确定推广的“波友一号”(Epoka)和“德友一号”(Mira)均系高产抗晚疫病的优良品种。
1960年Z1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苏少泉;杨肇仙;
<正> 一、前言杂草在农业生产中的为害性很大,不仅降低农作物产量,而且也严重影响其品质;因此,及时而彻底的消灭杂草是获得丰收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大,劳动力缺乏,杂草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极待迅速加以解决。化学除莠是晚近十余年的事情,但发展却十分迅速。目前在禾谷类作物地中应用较广且卓著成效的除莠剂是卤代苯氧乙酸及其衍生物,然而这一类除莠剂也存在着一系列的
1960年Z1期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 在党的以粗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养猪方针指导下,有必要对本省比较普遍饲用与可能饲用的饲料以及以这些饲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饲粮在饲料分析的基础上作消化率测定,从它们的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估计它们的饲养价值。为此,在1960年6~8月间对草炭、菊芋块茎、西粘谷茎叶、灰菜、甜菜渣和高粱糠六种饲料以及由这饲料占不同比例分别组成的饲粮先后进行了消化试验。现程将试验过程与测定结果及经验正理汇报。首先选做这些饲料的原因是文献中缺乏猪对于它们消化力的资料,今后将续续测定其它饲料。
1960年Z1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近几年以来在国内外因得鸡的传染性上部呼吸道疾病死亡的数目是惊人的,其中特别是雏鸡为甚。据牡丹江农垦局的报导材料称:在北大营孵化站1959年12月雏鸡由于传染性上部呼吸道疾病死亡数目很多,1960年1月由1~49天各种日令的雏鸡也发生同样的疾病与此同时在另一个育雏组死亡的数目也不少,此外病鸡占有很大的比例,按他们观察材料证明了一个月以上的雏鸡病程一般为5~6天,死亡率达60%以上,两周令以内的雏鸡病程为2~3天,死亡率达90%以上。
1960年Z1期 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绪言九年来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尤其是在大跃进以来,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的养猪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因此,养猪事业日益迫切地要求有关养猪的各门科学提供大量的科学资料。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关于猪的主要器官的数字资料不多;在各种解剖学教科书或参考书中所引用的都是一些外国的资料,而且多为内脏的资料,关于骨骼、肌肉、内分泌腺及脑的资料则更少。众所周知,根据品种和生存条件的不同,各器官的长度和重量都会有所出入。为此,我们对于哈尔滨地区成年猪的主要器官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初步观察。
1960年Z1期 9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1960年10月17~26日,我们和省畜牧厅畜牧处共同前往双城县杏山人民公社畜牧场进行了一次为期9天的养猪业经营管理的调查。发现该场的若干经验,虽在其他地方也看见过,但未见到如此完整集中和系统,而且他们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普遍意义。因此,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杏山人民公社畜牧场,在1958年9月公社成立时原属永富管理区所有。1959年春,公社将该管理划归畜牧场,改属公社经营。畜牧现有耕地580垧,草原700垧,社员
1960年Z1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亦元;刘振声;
<正> 农业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高速度地进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改造的中心。逐步地实现畜牧生产机械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饲养头数,降低成本,以适应大力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对饲养技术较高,工艺过程较复杂,劳动最为繁重的乳牛饲养机械化的要求也日益感到迫切。
1960年Z1期 11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