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胡达家;

    <正> 前言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各地的生产实践证明,许多作物适当提早播种期,是争取高产的主要手段之一。人们认为,早播之所以高产,在于延长了营养生长期,使植物前期生长健壮,此后开始结实器官的分化,故穗大粒多;此外,也在于能充分利用早春土壤水分(指旱田作物),保证全苗以及争取早出苗、提早管理、保证成熟等等优点。玉米是喜温作物,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玉米播种深度的土壤昼夜平均温度必须稳定在10—12℃以上时,才能进行播种,甚至有人指出,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以昼夜平

    1963年01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大豆重、迎槎减产原因的几点分析

    王英祥;

    <正> 前言大豆重槎和迎槎引起减产的事实,早已为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所证明。关于大豆必须轮换种植的许多农谚,在东北各地流传也甚为普遍,如“大豆重槎断半拉,迎槎易火笼”,“油见油三年愁”,“宁重槎,勿迎槎”,等等。这些农谚反映了农民群众对大豆重槎和迎槎遭致减产有深刻的认识,也是农民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对大豆轮作倒槎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关于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实质,国内外一些科学工作者也曾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有人认为减产的原因是养分缺乏,有人认为是病虫严重为害的结果。

    1963年01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泰来县几个生产大队的现行耕作制考察报告

    侯中田;

    <正> 前言 1962年8月随同农业厅、嫩江农科所、泰来县农科所、农业科诸同志,于该县选代表着不同土壤地势类型及耕种习惯的六个生产大队和一个良种场,通过同老农、生产队长座谈访问及现场调查方式,进行了现行耕作制考察。兹将考察结果正理如下。 (一)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龙江草原地区。全县现有耕地116.800公顷,年平均温度为4.4℃,生育期140—150天,年降雨量400mm左右,6—8月降雨占全年66.8%,

    1963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常县赤米产生原因的调查分析

    莫定森;

    <正> 前言五常县农民栽培水稻有一套丰产的技术经验,全县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据1959年的统计,平均每公顷为6,630斤,爱路生产大队高达12,330斤。其单产之高,不仅在黑龙江省各县首届一指,并在苏、浙、皖等省全省平均产量之上。它们所采用的品种,在1940年以前有“京租”、“北海”、“小田代5号”等,自1941年起试种青森5号,该品种以具有秆高草好、穗大粒多、无芒、耐肥、较抗病产量高,米质好等优点,受到群众的好评与欢迎,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从1958年以来,青森5号播种面积,占全县水稻面积

    1963年01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施肥和遗传谈稻瘟病发生问题

    莫定森;

    <正> 施肥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施肥种类与数量,对稻瘟发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据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3)的试验结果,每公顷施N 200斤、P 200斤、K 200斤的,较每公顷施N 140斤、P 50斤、K 60斤的发病率为高;每公顷施N 260斤、P 200斤、K 200斤的,其发病率为最高。笔者和李樟模同志于1962年在东北农学院香坊实验农场,进行水稻粃粒形成原因的研究时,曾对稻瘟病与施肥的关系,就便作过试验,兹将经过情况和结果,分述于下:

    1963年01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用蓖麻嫁接大豆后代植株生理特性的初步分析

    庞士铨;吴景锋;

    <正> 前言张保同志为黑龙江省知名的农民嫁接育种专家,他继承了我国祖先超越科属间的嫁接先进方法,以求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他经过数年创造性的试验,已使多种植物和大豆嫁接成功,并培育出数种新大豆品种,其中已有推广的品种。蓖麻和大豆嫁接是张保同志最先试验成功,并已收到优质高产的效果。现正在黑龙江省各地扩大种植。1961年夏季我们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总结张保同志嫁接大豆推广品种鉴定工作,主要鉴定此品

    1963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农田杂草种子休眠期调查研究报告

    肖文一;

    <正> 前言农田杂草是为害农作物的大敌,积极设法清除农田杂草,对于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稳定增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田杂草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就是它们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和在不良的环境中处于休眠状态而不丧失发芽力。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具有发芽力的杂草种子,在作物生育季节可以随时发芽出土。因此,进行农田杂草种子休眠期的研究,对指导拟定正确的除草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分布在黑龙江省旱田和水田的杂草约有300余种,但密度最大、危害性最强的只有几十种。我们对这些杂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在本文提出了这些杂草种子的休眠期问题。

    1963年01期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均三氮苯除草剂的研究现况与进展

    苏少泉;

    <正> 前言在近年来新发现的大量除草剂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均三氮苯衍生物。此类化合物在化学除草领域中开辟了新途径,指出了新方向。因此,从1955年第—篇报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有关其合成、生理机制、使用方法以及除草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相继蓬勃开展起来,一些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已开始大量应用,而新的品种仍不断出现。考究其原因乃在于此类除草剂对于不同作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杀草范围广,残效长,对人、畜无毒,使用方便。

    1963年01期 51-61+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上部呼吸逍疾病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研究(第一报)

    孙宗禹;

    <正> 本试验是在鸡传染性上部呼吸道疾病病原探讨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对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根据我们的试验证明所分离的病原体是滤过性病毒。因此研究该病原体特性之一,即对鸡胚的适应性问题,这对今后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防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兹将研究内容及结果报导如下: 一、几种常用方法感染鸡胚试验在我们的试验中应用绒毛尿囊膜上、尿囊腔内、卵黄囊内等三种方法。前两种方法利用10日龄鸡胚,后一种方法用7日龄鸡胚。感染方法按一般病毒学参考书上记载的方

    1963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缅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与研究

    周源昌;郑建咸;徐守魁;王裕卿;

    <正> 前言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极广,几乎遍于世界各国,在我国也极为普遍。本病常为地方性小羊流行病。据国外资料报导,本病在个别情况下,死亡率可达80—90%以上,即使不死也严重地影响羔羊的发育并能降低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如6—7个月的羔羊在健康时平均体重为45kg,若严重感染时每只平均活重能减少11kg,屠杀后的肉重损失6.1kg,脂防损失2.05kg;中等程度感染时每只平均活重能减少6.1kg,屠杀后的肉重损失3.7kg,脂肪损失1.63kg。本病在我省的缅羊当中也广泛流行,个别地区较为严重,致使影响羔羊的发育,使之瘦弱。据我们在呼兰与肇东两县的调查,每只羊年平均

    1963年01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纳脱矩头蜱Dermacentor nuttallia ol.生活史的研究

    周源昌;郑建成;

    <正> 前言中国的蜱类,在国内外文献上虽有些报导,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黑龙江省对蜱类的调查研究,在兽医方面很少进行,在医学上近年来由于森林脑炎研究工作的开展,曾对省内的蜱类做过些调查与研究,但对纳脱矩头蜱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文献上尚未见有报导。蜱类不仅是家畜的重要体外寄生虫,使动物遭到一定的危害,而更重要的它是人和动物的一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传播者,如在兽医方面,它可传播家畜血胞子虫病等

    1963年01期 75-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豆苗期耙地除草工艺的调查研究

    董雁书;

    <正> 前言黑龙江省自从开办国营机械化农场以来,大面积机械化种植大豆已有几年的历史。几年来国营农锡种植大豆的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项作业,在很多农场中均已实现机械化,特别是赵光农场创造了大豆苗期耙地除草经验后,在进一步降低劳动消耗和提高产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3年01期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