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玉臣;严红;
大豆通过框栽试验,证明 NK 营养作底肥或追肥施用,生育期中植株体内NK 营养积累量高峰期为鼓粒期。氮积累量随钾营养的增加而增强,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所以,在大豆鼓粒期之前,应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再配合施用氮钾肥作底肥或花期追肥施用,方能促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植株增高,荚数增多,体内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并改善了品质。较对照增产17%~30%,比施磷肥增产10%~17%,蛋白质提高22%~26%,脂肪提高25%~41%.
1991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国义;沈昌蒲;
本文采用土壤切片法研究了大豆对耕层土壤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茬土的土壤颗粒排列疏松,透光性好,具有多级圆形或椭圆形的复合团聚体,垒结形成彼此连通的树枝状和网状的多形态、多级孔隙。团聚体内部孔隙较多,大豆根系分解后形成的孔隙稳定性和连续性好;薄片中清晰地观察到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直接胶结土壤颗粒,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以及絮状、胶膜态和浸染态等多种形态腐殖质与土壤颗粒相互融合的情形,说明了大豆根系对土壤微结构具有良好的的改善作用,这为宏观土壤物理分析的结果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1991年01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钟兆西;王伟;
比较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作为接种体来源的田间试验,结果证明,土壤带菌是田间接种体的主要来源。不同带病水平的种子,即使100%带病,引起病害的严重度没有多大差别,在发病初期调查,连作地的平均病指为2.98%,而与玉米轮作的地块仅为0.98%,病害降低了67.11%。室内进行的接种条件研究证明,接种体的浓度以每毫升悬浮液中含40000个孢子为宜。接种后,应立即保湿。孢子落到叶片上,没有足够湿度的情况下,6天后便失去侵染活力。孢子在饱和湿度下,2小时亦能侵入,2~8小时侵染率都很低,以保湿24小时的效果较好。
1991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倪艳松;张履鸿;周彦武;
1989年从哈尔滨市郊区罹病八字地老虎(Xestiac-nigrum)幼虫中分离获得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_(c-n)NPV),国内过去未见报道。多角体多为四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1.0~2.5μ。由镜下观察病毒粒子杆状,长230~260nm,宽20~30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该病毒为多粒包埋型,多为3~5粒为一束。对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毒力测定表明,8天内的 LC_(50)(致死中浓度)为3.3×10~5PIB/mL。以3.7×10~7PIB/mL 浓度的病毒感染3龄末期幼虫所获病毒产量最高,可用于病毒增殖。
1991年01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英俊;郝再彬;刘山莉;刘荣厚;
本文研究了浓缩黑加仑汁在贮藏过程中的一些理化变化。以-13°,0°,9°,23°,35℃(±1℃)和室温等不同的贮藏温度条件,比较了180天内的理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同质量的浓缩黑加仑汁的理化变化与贮藏温度有关,浓缩黑加仑汁适于贮藏-12℃以下温度条件。短期贮藏于0℃左右温度下,品质变化不明显。同时,浓缩黑加仑汁贮藏中品质变化,同生产中工艺环节的处理效果有关。
1991年01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安;单安山;关湛铭;
在玉米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型纯合基础饲粮中,加入不同水平的镁(MgSO_4·7H_2O),喂饲56日龄(满8周龄)肉鸡(星布罗 D 系母雏鸡),研究了镁对肉鸡生长发育及组织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镁水平对肉鸡体重、采食量、饲粮利用效率都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镁使血液和胫骨镁含量显著提高(P<0.05),使胫骨钙和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
1991年01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中孚;梁建广;
本实验经解剖仔猪的睾丸有70%的转位还未结束。睾丸引带显著,有40%的连向肉膜处的阴囊韧带缺如。精囊腺的厚度薄于成猪。前列腺的护散部很发达,由精阜前方至尿道球腺后方均明显可见。从发育顺序看,睾丸、副性腺(前列腺扩散部除外)等,仔猪的都小于成猪。
1991年01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萍;刘忠贵;
本实验研究了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后对异种抗原——小鼠红细胞(MRBC)和新城疫(ND)疫苗在外周血液的免疫应答反应。检测指标有IgG,IgM 和γ—球蛋白含量;血凝抗体滴度以及 T 细胞、B 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实验结果表明,1日龄感染 IBDV 雏鸡接种 ND 疫苗后,血清 IgG,IgM 及γ—球蛋白含量和血液 B 细胞、T 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雏鸡。1日龄和4周龄感染 IBDV 雏鸡接种 MRBC 后血凝抗体滴度,血清 IgG,IgM 及γ—球蛋白含量和血液 T 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也均低于未感染雏鸡。说明感染 IBDV 雏鸡对 ND 疫苗和 MRBC 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功能均明显降低。
1991年01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志勇;滕国麟;
本文系统地观察了仔猪弓形虫病不同时期泌尿生殖系统病理变化的特点,并与全身其它各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进行了比较。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即变性、坏死、水肿和白细胞浸润与其它器官系统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其实质细胞坏死程度低于其它系统,而平滑肌系统的变性和坏死性变化则较明显。本文还讨论了某些组织学改变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对猪的生殖能力构成的潜在危害。
1991年01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文哲;瞿德懋;
本文利用频率响应试验装置,对Ⅱ号泵和 A 型泵调速器进行了频率响应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动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Ⅱ号泵调速器在全油门情况下有足够的稳定性储备,但在怠速情况下稳定性储备很小,不同振幅对其频率特性有一定影响。文中还分析了相位对供油超调的影响。
1991年01期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安一禄;刘道顺;
本文介绍了 ZFS-Ⅱ型种子生活力快速测定仪的主要结构与性能参数以及笔者等所做的性能试验结果。
1991年01期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永胜;王淑范;
本文提出了利用微机技术计算水利工程建筑中板式基础的方法。数学模型按弹性地基梁计算中的链杆法建立。程序以 BASIC 语言设计。链杆法是求解弹性地基梁的传统方法之一,但其计算十分繁杂,而且计算精度因所取链杆数目的多少相差甚大。本文应用微机使计算大为简化,并能根据工程需要达到计算精度。此法可在工程实际中广为采用。
1991年01期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桂明珠;胡宝忠;王慧生;谭余;
黑穗醋栗柱头属湿润型,花柱为半开闭型,并具引导组织。花粉萌发后主要通过引导组织下伸,于花柱基部的花柱道汇合进入子房;珠孔受精,花粉管通过助细胞释放内容物;授粉后2~4天雌雄性融合,属有丝分裂前型;合子第1次为横分裂;初生胚乳核进而分裂发育成细胞型胚乳。
1991年01期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桂琴;桂明珠;
本文对黑龙江省栽培的黑穗醋栗(Ribes migrum L)两个品种,即厚皮长穗和薄皮黑豆,进行了核型分析。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6,核型公式为2n=16=16m,核型均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均具有一对随体,文中并对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1年01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丽;李世安;
<正> 各种哺乳动物的自然性比,大体为1:1。两性个体对后代个体的遗传贡献相等,对于生殖和进化同等重要。但在用作经济动物时,雌、雄的价值则大不相同。人们希望奶牛、蛋鸡多生雌性,以便多产奶、产蛋;而希望鹿、绵羊、水貂多产雄性,以便产茸、多产毛和肉以及大而优质的皮张。因此,按人类需要控制其出生性比,具有实际意义。
1991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尔荣;刘新;
<正> 石榴(Punica granatumlinn)属安石榴科落叶小乔木。一般采用扦插或切接繁殖。扦插繁殖,培养5年才可成形上盆;切接繁殖需培养6年。繁殖速度很慢,不利于大量发展,而组织培养是快速繁殖石榴的有效途径之一。日本石榴试管苗的诱导,曾有过报道,但有关诱导根的效果及试管苗的移栽情况未见报道。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1991年01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