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稻米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品质不同的粳稻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胚乳内含物质积累动态的比较研究

    金正勋,秋太权,孙艳丽,崔成焕

    利用稻米品质不同的3个粳稻品种,对灌浆过程中籽粒干物质、直链淀粉及蛋白质的积累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籽粒干物质、直链淀粉及蛋白质的积累趋势,其品质不同的品种基本一致,积累速度表现为灌浆前期快,而后期缓慢,但在灌浆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积累速度和数量上品种间表现有差异;开花后30d内是籽粒干物质、直链淀粉及蛋白质积累的关键时期,30d以后积累基本趋于稳定;灌浆前期的日平均干物质积累速度与稻米垩白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后期的日平均干物质积累速度与垩白率、胶稠度的相关均不显著。

    2000年02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原始寄主及交互寄主甘蓝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郑桂玲,李长友,张履鸿,许少甫

    分别用5种浓度的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悬液接种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和2龄甘蓝夜蛾幼虫。结果表示,两者的LG_(50)和 LT_(50)相差不大,可见Xc-nNPV对两者的毒力和潜伏期相当。用感染Xc-nNPV后致死的甘蓝夜蛾幼虫体内分离的病毒回接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发现这一病毒对八字地老虎幼虫的毒力不高。

    2000年02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粘虫胚胎细胞继代培养条件的研究

    于洪春,李国勋,王晓云,宋莉莉

    对粘虫胚胎细胞的继代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C-100(SIGMA)培养基最适合细胞生长。不同血清浓度和pH的培养基对细胞生长影响很大,以10%小牛血清浓度和pH6.2的培养基对细胞传代培养最为适宜。细胞生长依赖于细胞接种密度,以 5×10~5细胞/mL细胞接种密度对细胞生长最为适宜。适于细胞培养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6-29℃。

    2000年02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李立军,潘绍英,许勃,孟宪科,汪雪莹

    通过温室内对喷施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前后的辣椒苗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兼具一定的治疗作用。接种后不同时间喷药,调查辣椒疫病的发病情况,证明接种与喷药间隔时间越长,药判的作用效果越差。

    2000年02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南部黑土施氮对大豆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戴建军,程岩

    试验采用~(15)N示踪方法,测定了 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黑农37,东农42和90681在两种氮肥水平下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种间大豆的氮肥利用率有较大差别,随氮水平的增加氮肥利用率随之增加,但东农42却稍有下降,氮素利用效率基本不随氮水平改变而改变,只是品种间略有差异。

    2000年02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哈尔滨地区初、终霜冻日分布特点的研究

    沈能展,梁荣欣,赵秀兰,李淑敏

    通过对哈尔滨地区近50年各级强度初、终霜冻日分布的研究,得出终霜冻的年际间差异比初霜冻大,且有强度大的霜冻年际间差异大而弱霜冻的年际间差异小的趋势,同时文中给出了各级强度霜冻指标出现的保证率曲线及各级保证率出现的相应日期。

    2000年02期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红穗醋栗色素热稳定性的研究

    于泽源,徐雅琴,邵铁华

    研究了红穗醋栗色素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60℃以下加热,对色素无任何影响,超过60℃,色素将发生降解,且遵从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建立了80℃、100℃下的回归方程,求出了这两个温度下的半衰期和速度常数,以及该色素降解反应的活化能,同时得出了色素降解的速度常数和温度定量关系的方程,从而为红穗醋栗色素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00年02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大白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累积因素的探讨

    栾非时,陈克农,陈友,刘宏宇,吕楠

    对黑龙江省12个主栽大白菜品种及内、外叶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各品种内叶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品质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结球紧实的矮 桩白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低。这时因为品质好的新生叶含水量低,且含有较多的全磷、全钾, 加之硝酸还原酶活性强,因此加速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磷脂,特别是维生素的合成过程,加 速了硝酸盐的还原转化,积累较少。

    2000年02期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番茄属(Lycopersicon)花粉萌发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赵凌侠,刘守伟,李景富,许向阳,鞠文焕

    以番茄属4个种的花粉作试材,共用3组22个培养基配方,在研究硼酸和蔗糖浓度对花 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影响的基础上,对番茄属花粉萌发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在明,番 茄属离体花粉萌发培养基的最佳组成是:蔗糖13%、硼酸150mg·kg~(-1)、琼脂1%。

    2000年02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甘蓝苗期多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王超,吴世昌,秦智伟,刘建栋

    甘蓝苗期多抗性鉴定是甘蓝多抗性育种的基础,对抗源的筛选有实际应用价值。本项试验,选用4份甘蓝育种自交系材料,103,302,84-1035-7和90-1072-7。TuMV 选用“甘-83-8号”毒株,CMV选用“甘91-23号”毒株,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v.campestris)选用X_(0-1)菌株。TuMV与CMV分别采用人工摩擦的接种方法,黑腐病菌采用喷雾的接种方法,浓度为10~8个细菌/mL。试验设有6个接种处理方法①子叶期接种TuMV,第一片真叶接种CMV;②子叶期接种CMV,第一片真叶接种TuMV;③子叶期一片接种TuMV,另一片接种CMV;④子叶期接种TuMV+CMV的混合液;⑤子叶期单接CMV;③子叶期单接TuMV;以上6种处理方法分别在5~6片真叶期喷雾接种黑腐病菌。试验3次重复,在防虫温室内进行3个月的时间。接种后温度维持在10~30℃,阴天补充光照,待发病后进行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第一种接种处理方法,4份试材的发病程度较其它五种都重,另外试材103-1,A_(20),84-1038-1186,606-12-21-14,84-1072-3-4等自交系较

    2000年02期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李果实成熟期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焦春雨,于泽源,曾烨,陶可全

    通过对7个杂交组合后代277个株系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中国李果实成熟期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晚熟×中熟组合后代的平均成熟期比亲中值延后1~7d。母本对后代成熟期的影响比父本大。当双亲的成熟期相近时,组合的传递力最强。

    2000年02期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鸡品种淀粉酶多态性研究

    刘娣,祖延涛,宋跃芬,杨秀芹,顾志刚,杨甲芳

    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对6个鸡品种的血浆淀粉酶(Amy)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共检测到2个区(或位点),并对其中1个区进行了表型、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的统计和计算。在Amy-1位点检测到AA、AB和 BB3种类型,AA型只在罗曼白中表现出来,海赛克斯褐、海兰褐均为AB型,在某些个体见到Amy-2位点两条带。

    2000年02期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对vMDV人工感染雏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高学军,李庆章

    将480只1日龄健康AA肉用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病毒组、黄芪多糖病毒组和香菇多糖病毒组。每组80只,分别作不同处理,并分别于7,14,28,42,和56日龄测定各组雏鸡红细胞E-C_(3b)R和 E-IC花环率。结果黄芪多糖病毒组和香菇多糖病毒组雏鸡E-C_(3b)R花环率同病毒组相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E-IC花环率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明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对vMDA感染雏鸡红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继发性增强作用。

    2000年02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花粉管通道法导入抗赤星病烤烟总DNA D_1代性状变异的研究

    丁国华,徐仲,朱祥春,史芝文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赤星病烤烟CV87的总DNA导入感病烤烟NC89,对其D_1代植株进行了田间生长性状、抗病性和烟叶品质的检测。结果显示,柱头滴加(DZ)、切柱头滴加(QD)和子房注射(ZZ)等3种导入方法得到的D_1代植株在株高、株型、叶型、生育期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变异率分别是19.10%,20%和18.20%。3类植侏中分别有9.10%,10%和6.40%的个体获得了对赤星病的抗性。在这些植株中,筛选出DZ9811和QD9812在抗病性和烟叶品质上为优良植株。

    2000年02期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小鼠输卵管、子宫和卵巢中EGF-R mRNA表达的研究

    张黎霞,严云勤,曹允考,谭景和

    目的 研究 EGF-R mRNA在小鼠输卵管、子宫和卵巢中的表达.采用 RT-PCR 技术检测小鼠排卵期和怀孕1~5d的输卵管、子宫和卵巢中的EGR-R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所研究各时期小鼠输卵管、子宫和卵巢中均有丰富的EGF-R mRNA 活性,其中输卵管活性相对较弱,子宫和卵巢活性相对较强。进一步证实雌性生殖道分泌的EGF家族生长因子对自身组织也有重要作用

    2000年02期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培养基对节杆菌产β─呋喃果糖苷酶活力的影响

    于国平,迟玉杰,陶菲,于金魁

    节杆菌(AS)能够产生一种β-呋喃果糖苷酶,该酶能以蔗糖和乳糖为底物,合成低聚乳果糖(LS)。这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对人体健康有益,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实验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对节杆菌产β-呋喃果糖苷酶活力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基的配方为蔗糖4%、酵母膏1.60%、牛肉膏0.50%、KH_2PO_40.20%、(NH_4)_2HPO_40.40%。

    2000年02期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实用化标准和策略

    周思君,杨庆凯

    从实用角度出发,综合评述了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植物转化系统的实用化标准:提出了植物遣传转化研究各个方面(包括组织培养、基因转移、转化体筛选、基因表达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2000年02期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浅谈持续农业的内容和持续植保

    刘学敏,潘绍英,李立军,周艳玲

    论述了持续农业的发展历程、内容、概念和特点,比较了持续农业和现代常规农业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对持续农业下植物保护的内容、任务做了详细分析,指出持续植保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000年02期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强化保温育苗模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曲金,孙斌,赵凤民,高庆祥,张珂,单莉莉

    试验采用模拟的形式利用水的大热容量和强的流体特性以及取材容易、成本极低的特点,对早春育苗实行强化保温。目的是大幅度提早播种期,使当地的生育期延长20~30d。提高当地稻作产量20%左右,使绝大多数稻作区的水稻公顷产量稳定在10000kg以上。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强化保温育苗法效果较正常旱育苗提早15d(40月13日),播种处理已突破育苗期-5~-6℃的低温关,较普通旱育苗法提早出苗10~15d。插秧前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叶龄进程、分蘖发生及鲜重等都显示出极强的优势,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已达初步的试验的目的。

    2000年02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