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寒地水稻品种成熟期茎鞘干重变化过程及其对结实率的影响

    李荣田,罗秋香,秋太权,金学泳

    选用黑龙江省目前生产上典型高产水稻品种或新育成的超高产有望品系 11个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寒地水稻品种成熟期茎鞘干重变化过程的差异及其和结实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1)水稻成熟期茎鞘干重变化过程可分为 3个阶段 ,阶段 茎鞘干重升高 ,阶段 持续降低 ,阶段 趋于稳定 ;(2 )不同品种成熟期茎鞘干重变化过程不同。依据阶段 有无将供试品种分为两类 ,A类型具有阶段 、 和 ,B类型只有阶段 和 。A类型品种结实率较高。 (3)不同品种阶段 持续时间长短有差异 ,有的品种 5 d,有的品种 10 d,时间短的品种结实率较高。 (4)不同品种茎鞘阶段 的茎鞘干重降低速率不同。此阶段单位颖花每天从茎鞘获得物质的最大量高 ,有利于提高结实率

    2001年04期 313-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三江平原水稻适宜插秧期的理论解析

    龚振平,赵艳忠,刘丽君,马秀峰,祖伟

    本田的最低水温、平均水温分别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成正相关 ,而且水层具有增温保温作用 ,在晚霜之前插秧遇低温靠水层保护是完全可行的。5月 12日作为插秧早限是可行的 ,但最适插秧期应选择在 5月 18日前后 ,根据当年的气温特点来具体决定 ,5月 17、 18日前后气温回升迅速即可插秧 ,低温年则推迟到 2 0日后比较适宜。在适宜插秧期内应尽快插完、越早越好 ,这对于水稻成熟非常重要

    2001年04期 320-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豆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的优化研究

    周思军,李希臣,刘昭军,刘丽艳,杨庆凯

    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系统及其农杆菌介导转化的适宜筛选剂浓度进行了优化 ;同时以发芽 5天的大豆无菌苗的下胚轴切段为外植体 ,以抗性愈伤为指标 ,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化频率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大豆品种对选择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 4种选择剂比较 ,PPT抑制效果最好 ,品种之间比较稳定 ;潮霉素次之 ;卡那霉素的有效浓度最高。 4种选择剂的适宜浓度分别为 :卡那霉素 10 0~ 2 0 0 mg· L-1;G4 185 0~ 75 mg· L-1;潮霉素 2 0~ 30 mg·L-1;PPT5 mg· L-1。农杆菌感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均对大豆的转化有明显的影响。感染时间以 8分钟左右为宜 ;共培养时间以 2~ 4天为宜。在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阶段的乙酰丁香酮浓度和 p H值对大豆转化频率有明显影响。p H值以 5 .4 0~ 5 .6 0为宜 ;乙酰丁香酮的适宜浓度为 10 0 μmol· L-1左右。在感染农杆菌之前 ,让外植体在高渗培养基上预培养一段时间能提高大豆下胚轴切段的转化频率。最适预培养天数为 1d。

    2001年04期 325-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农艺措施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宁海龙,杨庆凯,李文霞,宋喜清,王继安,孔凡江

    探讨了栽培密度、撒可富专用肥、思德富多元长效肥等农艺措施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密度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的影响不大。在各种栽培密度中 ,品种九三 97- 6 0是在 30万株 /hm2 时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均达到最高值 ,而对于品种九三 96 - 12 7来说 ,是在 2 5万株 /hm2 时三者达到最高。并且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蛋白脂肪总含量对栽培密度敏感程度因品种而异。撒可富专用肥和思德富多元长效肥均使蛋白质含量增加 ,使脂肪含量降低。施用撒可富专用肥后 ,蛋白脂肪总含量变化因处理而异。施用思德富后 ,蛋白脂肪总含量有所增加。

    2001年04期 33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分蘖洋葱组织培养染色体数目变化

    徐启江,陈典,李桂英

    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获得分蘖洋葱无毒试管苗。通过染色体压片 ,对分蘖洋葱组培染色体数目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苗遗传稳定 ,其染色体未发生变异 ,均为 2 n=16 ;愈伤组织及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差 ,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率为 33.85 % ,其中单倍体占 9.2 3% ,四倍体占 15 .39.,非整倍体占 9.2 3% ;愈伤组织分化苗染色体变异率为 2 4 .6 2 % ,其中四倍体占 16 .93% ,非整倍体占 7.6 9%。未发现三倍全的存在。

    2001年04期 336-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黑穗醋栗越冬死亡与其形态组织解剖构造关系的研究

    杨国慧,龚束芳,睢薇

    试验以穗醋栗的野生种兴安茶、越冬力强的栽培品种奥衣宾和越冬力弱的栽培品种利桑佳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 ,通过观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解剖构造以及结合田间调查 ,以确定其形态构造和其越冬死亡的关系。结果表明 ,黑穗醋栗越冬死亡和其品种自身特性有关。黑穗醋栗髓部发达 ,髓部细胞排列疏松 ,细胞间隙较大 ,因而其一年生枝条越冬容易失水。越冬力弱的利桑佳的一年生枝条皮孔的相对面积、导管相对面积较兴安茶、奥衣宾大 ,落叶时间和基生枝顶芽形成时间也晚 ,因此其散失水分能力强 ,越冬时枝条易失水干枯死亡

    2001年04期 340-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植酸酶的特性及其在家禽饲粮中应用的研究 1.微生物植酸酶、植物植酸酶特性的测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单安山,王安,徐奇友,石宝明,杜鹃,宋金彩,马玺,王丽娟

    对微生物植酸酶、植物植酸酶的特性进行了测定 ,并在体外条件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微生物植酸酶和植物植酸酶的活性受 p H、温度、加工和贮藏因素的影响。微生物植酸酶、植物植酸酶分别在 p H5 .0、 p H5 .5具有最高活性 ,温度和 p H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互作。

    2001年04期 345-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种鸡后子代雏鸡的免疫学变化

    郑世民,葛铭,胡守萍,甄荣,高雪丽,王笑梅,王秀荣

    应用现代免疫学新技术对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疫苗免疫种鸡后 ,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和免疫器官组织的免疫学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种鸡后 ,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 T、B细胞数量和 Ig G,Ig M,Ig A含量及免疫器官组织的 T细胞、Ig G,Ig M,Ig 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 ,表明 IBD疫苗免疫母鸡后 ,子代雏鸡外周血液和免疫器官组织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攻击子代雏鸡后 ,未免疫的子代雏鸡 ,外周血液和免疫器官组织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 ,这与 IBDV感染雏鸡后 ,其免疫器官组织严重损害 ,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 ,也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抑制的基础

    2001年04期 352-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秋香梨在自然催熟和人工催熟条件下的成熟特性

    张敏,程建军,韩建春,崔成东

    为使梨果提前上市 ,对本省主要的梨果品种——秋香梨进行自然催熟和乙烯利浸果的人工催熟处理 ,经催熟的秋香梨乙烯大量产生 ,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的含量上升 ,果肉软化、果皮黄化、果实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随采收期不同 ,呼吸强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果实品质和耐贮性亦随采收期不同而存在差异。人工催熟能加快果实的成熟进程 ,催熟效果优于自然催熟。秋香梨于 8月中下旬进行人工催熟可获得较好的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

    2001年04期 360-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家禽孵化过程无精蛋、死胚自动剔除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周修理,张俐,李艳军

    根据家禽孵化生产工艺进行了无精蛋、死胚自动剔除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对系统中的主要电路进行了介绍 ,为家禽孵化生产工艺全面自动化提供理论基础

    2001年04期 367-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光诱导甜菜当年抽薹的数学模型建立及应用分析

    常缨,马凤鸣,李彩凤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 ,从 2 0 0 0~ 2 0 0 1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温室进行了以温度、日长、天数为试验因素的 3次重复试验。每次试验分 3个阶段进行 :温室种植、温光诱导 (光照培养箱内 )、温室定植。试验主要观测三因素对甜菜抽薹率的影响 ,建立了温光诱导甜菜当年抽薹的数学模型。随着温度的增加 ,各处理的抽薹率显著降低。在温度、日长、天数三因素中 ,以温度对甜菜的抽薹率影响最大 ,日长次之 ,天数最小。从两个不同温光诱导的交互作用对甜菜抽薹率的影响来看 ,温度与日长对抽薹率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以相互代替 ,同样可以达到抽薹的目的 ,缩短育种年限。若为了防止甜菜抽薹 ,则可以避免温度与日长交互作用

    2001年04期 37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植物种群克隆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的分子遗传-生态学分析

    洪锐民,王昱生,杨建华

    较详细地论述了用中性分子特性和与适合度有关的数量特性分析羊草等植物群克隆遗传变异的方法。探讨了其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根据可能或不可能属于各种同源分株的分析 ,还探讨了判断等位基因频率问题。另外 ,根据野外个体同源分株的直接观察或根据分子技术对多基因型的间接测定评述了基因型变异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讨论了克隆种群的籽苗补充、环境干扰和同源分株生长型影响同源分株的种群动态。文中也涉及了克隆种群结果、种群亚成分等问题

    2001年04期 376-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遗传标记在植物上的发展与应用

    李柱刚,崔崇士,马荣才,曹鸣庆

    详细地介绍了遗传标记的发展历程 ,并就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做一简单叙述 ,并比较了常用分子标记之间的优缺点 ,为更好地利用分子标记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增加了新兴的分子标记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 ) ,和 ACGM标记 (Amplified ConsensusSequence Genetic Marker,扩增共有遗传标记 )。最后 ,对分子标记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2001年04期 396-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8 ] |[阅读次数:0 ]
  • 酚酸物质及其化感作用

    吴凤芝,赵凤艳,马凤鸣

    阐述了化感作用 (Allelopathy)的涵义 ,具有化感化用的酚酸物质的来源 ,酚酸物质化感作用的可能机制 ,并从连作障碍的角度分析了酚酸物质在连作障碍中的自毒作用 ,提出了减轻化感物质毒害的措施

    2001年04期 402-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4 ] |[阅读次数:0 ]
  • 生物技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秋菊,许向阳,李景富

    根据国内外近期发表的文献 ,阐述了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保存创新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及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方面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并讨论了生物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方向以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001年04期 408-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2卷总目次

    2001年04期 414-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