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作物定位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研究(IV)——土壤优势真菌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马春梅;李恩普;邸伟;黄琰;孙莉;季尚宁;

    试验于2000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院内试验田进行,从大豆正茬、迎茬、连作、7年连作(自1994年连续种植大豆)田间土壤中分离出优势真菌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土壤真菌优势类群在苗期以木霉、青霉、镰刀菌为主,在盛花期和结荚期以青霉、毛霉、黑根霉为主,连作大豆的土壤真菌优势类群的种类、数量高于其它茬口。经不同茬口土壤真菌毒素液处理大豆种子后,表现出抑制大豆种子发芽,各处理间由于品种不同、茬口不同略有差别,抑制作用为连作>迎茬>正茬,7年连作处理的抑制作用有强有弱。

    2006年05期 57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硫肥对大豆蛋白亚基含量的影响

    周恩远;刘丽君;祖伟;孙聪姝;

    试验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硫肥水平对3个大豆品种东农46、黑农35和北9395的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的影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硫增加北9395 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11S/7S降低。东农467S球蛋白亚基含量增加,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降低。黑农35 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增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硫增加北9395 7S球蛋白亚基含量,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降低。东农46 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增加。黑农35 7S和11S亚基含量降低,11S/7S增加。

    2006年05期 582-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田间抗病性调查及室内接种鉴定分析

    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雷虹;韩英鹏;赵世君;李文滨;

    在广泛田间抗病性调查的基础上,用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优势4号生理小种对8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抗病资源占9.52%。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存在着抗源,需加大抗性资源筛选工作,拓宽基因资源,为培育抗性稳定的品种提供有利可靠的理论依据,并讨论了室内接种抗性品种与其田间抗感调查结果的异同。

    2006年05期 58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动态积累

    辛大伟;陈庆山;单继勋;刘春燕;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大豆的品质性状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对大豆品质性状的研究对其育种和生产均有重要意义。实验利用高油品种东农47、高产品种黑农37、高蛋白品种东农42,通过生殖生长期的动态取样研究品质性状积累规律。研究表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积累过程中高蛋白品种始终最高,高油品种基本处于最低水平,高产品种介于其间;大豆油分含量在积累过程中高油品种始终最高,高蛋白品种最低,高产品种仍介于其间。蛋白质含量占籽粒干物质的比重在籽粒形成初期就已确定,到籽粒成熟期比重变化很小。油分含量也具有同样特性。

    2006年05期 592-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大豆种质资源贮藏蛋白亚基研究

    姜振峰;陈庆山;杨庆凯;李文滨;

    利用线性梯度SDS-PAGE分析了国内外377份大豆种质资源贮藏蛋白亚基带型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大豆贮藏蛋白亚基SDS-PAGE带型基本相同,一般有20条以上,存在缺失现象。同一大豆品种不同亚基和不同品种相同亚基含量变异较大。11S球蛋白和7S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11S/7S比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70和1.34,平均值为2.36。国外的大豆品种间11S/7S值变异大于国内。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贮藏蛋白SDS-PAGE带型基本相同,但是含量差异较大。从大豆种质资源中可以筛选出11S/7S较高的优质大豆种质。

    2006年05期 596-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梁彦涛;邸宏;卢翠华;陈伊里;石瑛;王梓全;

    采用克新13号、克9723-20和讷16等8份马铃薯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L3(2 81×48)正交设计,对影响马铃薯花药褐化、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状体发生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花药培养对基因型有很大的依赖性,讷16、克9723-20、俄8和波C等4份材料具有较强的花药培养再生能力;花药接种密度对褐化率影响较大,40个.瓶-1的花药接种密度比较合适;硝酸银浓度30 mg.L-1、活性炭浓度200 mg.L-1能有效地减轻花药的褐化程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最大,NAA 0.5 mg.L-1、2,4-D 1.0 mg.L-1、KT 0.5 mg.L-1的配比适合多数材料愈伤组织的形成和胚状体的发生,以麦芽糖代替蔗糖可以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培养基中加入马铃薯提取液能够促进胚状体的发生。

    2006年05期 604-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交配型研究

    金光辉;袁善奎;吕文河;文景芝;孙秀梅;

    利用11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单基因鉴别寄主r、R1、R2、R3、R4、R5、R6、R7、R8、R9和R11,对2004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地的51个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测定了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结果表明,51个菌株中有21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3.4.6.7.8.9.11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15.7%,出现的地域最广,6个地点中的4个地点都有分布;其次小种1.3.4.6.7.8.9.11,3.4.7.11和3.4.7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均为11.8%。同时也检测到毒力最强的生理小种为1.3.4.5.6.7.8.9.11,但出现频率低。51个被测菌株均为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

    2006年05期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乙酸乙酯萃取大豆乳清中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井乐刚;张永忠;

    大豆乳清是工业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副产物,其中含有乳清蛋白、低聚糖、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大豆异黄酮由于具有抗癌、抗氧化、预防骨质疏松等生理功能而倍受人们关注。试验对用乙酸乙酯从大豆乳清中萃取大豆异黄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次萃取后,大豆乳清中的异黄酮有87.2%转移到乙酸乙酯相中。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的方法从大豆乳清中分离异黄酮是可行的。

    2006年05期 615-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黄瓜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杨迪菲;秦智伟;王桂玲;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黄瓜SSR-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并比较了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多态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最适反应体系为:在20μL体系中包括dNTP 200μmol.L-1、Primer 0.4μmol.L-1、Mg2+2.5μmol.L-1、Taq酶0.5μmol和模板DNA60 ng。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SSR扩增产物结果更准确。

    2006年05期 619-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番茄属和类番茄茄的属间杂交研究

    刘守伟;刘士勇;许向阳;李景富;

    类番茄茄LA2730与多毛番茄、醋栗番茄杂交,类番茄茄LA2951与秘鲁番茄、小花番茄杂交,类番茄茄LA2386与潘那利番茄、智利番茄杂交,类番茄茄LA1990与契斯曼番茄、多腺番茄、克梅留斯基番茄杂交,类番茄茄与栽培番茄P180、L402杂交。结果表明,无论正反交都不亲和。

    2006年05期 624-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套袋对葡萄品质及性状的影响

    高庆玉;代志国;张露露;

    以京优葡萄品种为试材,在塑料棚内探讨了葡萄套袋时期、摘袋时期和纸袋类型对果实品质及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套袋可明显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增加硬度,降低病果率,增加粒重和穗重,但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泽浅,套袋时期以花后2周、摘袋时期以成熟前1周为好,纸袋类型以黑色亮光纸为好,但用旧报纸来源容易成本低。

    2006年05期 627-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rip、chi及DREB1A多价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李杰;柏锡;才华;东丽;朱延明;

    实验构建了分别由rd29A、2×35S以及E12启动子调控的DREB1A、rip、chi三价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DCR,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为将上述基因联合导入植物从而培育具有广谱抗菌性和抗渗透胁迫的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奠定基础。

    2006年05期 63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红秘孔菌(Pycnoporus cinnabarinus)代谢阿魏酸产生香兰素的研究

    张莉力;迟玉杰;孙波;

    香兰素是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香料之一。试验对发酵产生香兰素的朱红秘孔菌Pycnoporuscinnabarinus的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选出可以促进菌体细胞快速生长的果糖、酵母粉作为种子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经过3 d的培养,使朱红秘孔菌的生物量提高到0.726 g.L-1。优化发酵培养基,选择出最有利于香兰素生成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优化后香兰素在发酵液中的浓度达到0.403 g.L-1,摩尔转化率为28.8%。

    2006年05期 637-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压静电场照射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机理

    郑世民;闵亚宏;吴春艳;张俐;高雪丽;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间接ELISA、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法对高压静电场照射雏鸡血液的T、B细胞数量及其对ConA或PMA的增殖功能和IgG、IgM、IgA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高压正静电场照射雏鸡血液的T、B细胞数量及其增殖功能、血清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高压负静电场照射雏鸡和相应对照雏鸡;而高压负静电场照射雏鸡血液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不同程度的低于相应对照雏鸡。表明高压正静电场照射对雏鸡血液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而高压负静电场照射可使雏鸡血液的免疫功能降低或减弱。

    2006年05期 642-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司帕沙星在实验性感染大肠杆菌-败血霉形体病鸡体内的组织动力学及残留研究

    刘明春;吕秋凤;陈彬;佟恒敏;赵玉军;

    实验性感染大肠杆菌—败血霉形体病鸡,单剂量(5 mg.kg-1)内服司帕沙星,研究其组织动力学和残留情况。采用HPLC面积-内标法测定各组织中司帕沙星浓度,利用药动学分析软件MCPKP分析药-时数据。疾病模型鸡肝脏、肺脏和心脏中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三项指数方程,主要动力学参数为:t1/2α0.3505,0.8381,0.6005 h;t1/2β11.7802,13.8479,2.4578 h;tmax 1.0653,1.1397,0.7546 h;Cmax 3.3591,2.2951,1.7226μg.mL-1;AUC24.4230,30.663,5.3780 mg.L-1.h-1,Tcp(ther)81.0240,108.52,18.410 h。肾脏和肌肉组织中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项指数方程,主要动力学参数为:t1/2K 2.2287,7.5072 h;tmax1.4655,1.8644 h;Cmax1.9926,1.1317μg.mL-1;AUC9.8536,14.5240 mg.L-1.h-1;Tcp(ther)19.923,58.156 h。各组织中药物浓度降至0.001 mg.kg-1时需休药7 d。

    2006年05期 646-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OBR基因在肉鸡和蛋鸡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研究

    王桂华;李辉;王启贵;王宇祥;

    瘦蛋白受体(OBR)属于Ⅰ类细胞因子超家族受体,其在瘦蛋白的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鸡OBR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1日龄,2,4,6,8和10周龄)的肉鸡和蛋鸡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OBR基因在肉鸡和蛋鸡肝脏中表达存在差异,除4周龄外,其它时期肉鸡OBR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蛋鸡。研究结果同时表明,饲料能量水平影响OBR基因的表达水平。

    2006年05期 650-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牛粘膜病病毒E1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何海娟;王君伟;李昭春;杨玉菊;杨志;

    参考BVDVVEDEVAC株的基因组序列及E2基因的测序结果设计一对引物,扩增出预期585 bp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经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并对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VEDE-VAC株比较,二者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100%。测序结果经同源性比较,克隆得到的基因与VEDEVAC株同源性最高。系统发生树分析推测E1基因与VEDEVAC株在进化上比较接近。将E1基因定向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6p-1中,对阳性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E1基因获得了成功表达。

    2006年05期 656-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对低温抵抗力的研究

    马广鹏;路义鑫;花丽茹;韩周;宋铭忻;

    分别用来自黑龙江省猪、犬体内的旋毛虫和国际标准虫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感染兔,在-20℃和-30℃条件下对其进行冷冻试验。结果表明,猪旋毛虫和T.spiralis对低温耐受性较差,兔肌肉内的猪旋毛虫幼虫在-20℃经7 d、在-30℃经1 d就失去感染性,T.spiralis的幼虫在-20℃经1 d、在-30℃经1 d已全部死亡;而犬旋毛虫和T.nativa对低温抵抗力较强,犬旋毛虫幼虫在-20℃经20 d、在-30℃经过23 d仍未失去活力,T.nativa的幼虫在-20℃经36 d、在-30℃经28 d才失去感染性。

    2006年05期 662-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糙米的含水率与其碾米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贾富国;南景富;白士刚;

    文章以不同含水率的糙米为试样进行碾米加工试验,研究糙米的含水率对精米率、碾米加工的能耗、裂纹率及碎米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证实:糙米加工的整精米率随糙米含水率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在含水率增至15.5%时精米率达到最大值70.78%;磨米加工能耗随糙米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单调减小;裂纹率随糙米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碎米率随糙米含水率增加的变化规律为先降后增,在含水率15.5%时达到最小值4.28%。

    2006年05期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小流域地表水资源动态模型研究

    周江红;吕志学;

    通过在小流域中进行降雨径流定点观测,建立地表水资源动态模型,对模型中影响地表水资源变化的物性参数地形系数(T)、土壤系数(S)和覆盖系数(C)的计算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论述,同时在仁国小流域上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小流域地表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从而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2006年05期 669-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转向与传动装置性能分析

    张鸿琼;李文哲;

    通过对自行设计的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行走及转向控制装置的研究,对其性能与传统履带车辆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原理及理论数据阐明了此转向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此装置不但实现了履带车辆的转向操纵方式与轮式车辆一致的操作方法,而且实现了车辆以任何速度及任何档位下得到的最小规定转向半径为零。

    2006年05期 674-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陈莉;李长友;郑桂玲;周洪旭;李国勋;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是当前基因工程四大表达系统之一,已广泛应用于重组蛋白的合成。文章对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筛选、用于蛋白生产的昆虫细胞培养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展望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2006年05期 679-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植物抗软腐病基因工程的策略及研究进展

    孙宏博;张耀伟;崔崇士;

    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提高植物对软腐病的抗性已被认为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利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相关基因、病原菌致病性的相关基因以及杀菌肽基因可以或有望提高植物对软腐病的抗性。文章对以上几个方面及相关的抗软腐病基因工程的一些策略与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2006年05期 684-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其基因

    陈志辉;徐良梅;单安山;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FABPs)属于脂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质中,担当细胞内脂肪酸运输任务。文章概述了FABPs家族的结构和功能,并对FABPs家族中的心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protein,H-FABP)和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protein,A-FABP)的功能、基因定位、基因结构特点及其对肉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2006年05期 689-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

    陈宇飞;文景芝;李立军;

    葡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文章从葡萄灰霉病症状、病菌形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抗药性、病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等方面对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6年05期 693-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0 ] |[阅读次数:1 ]
  • 分子标记及其在芸薹属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张俊华;崔崇士;潘春清;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生物学家及育种家的重视,应用也日趋广泛。文章综述了近年来RFLP、RAPD、SSR、CAPS、AFLP等几种DNA分子技术及其在芸薹属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2006年05期 700-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作物长势监测系统在作物产量预测应用中的探讨

    高永刚;王育光;殷世平;李秀芬;Curnel Yannick;

    通过对作物长势监测系统(Crop Growth Monitoring System,CGMS)在黑龙江省四大作物产量预测中的应用进行改进并检验。结果表明,应用CGMS对四大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系统参数进行分区处理是可行的,解决了用统一的一组参数对复杂气候区域作物生长过程模拟的局限性,提高了CGMS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预测应用效果;并提出了CGMS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6年05期 706-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污泥土地利用途径分析

    鄂勇;刘春颖;王喜艳;安壬林;

    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和有机质等肥力成分,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置的主要途径。污泥和污泥堆肥的土地施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及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和生物学性质,然而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是限制其大规模农田利用的重要因素。污泥和施污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可以用来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文章概述了提取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方法及污泥土地利用的方式。

    2006年05期 714-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及有效解决思路

    杨从科;孟宪学;

    新农村信息化既包括农村(乡村)社区信息化,也包括农业产业信息化。农村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适用信息资源开发问题、农民信息利用能力问题是限制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三大瓶颈问题。“三电合一”在克服农村信息传输障碍方面既有进步,又存在不足。解决三大瓶颈问题的有效思路是: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科学规划,优惠政策。

    2006年05期 718-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