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物科学

  • 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刘宗华;刘义宝;李浩川;谭晓军;胡彦民;汤继华;

    以选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10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组合,分别在河南3个地点进行随机区组试验,测定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影响,并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和基因型各自之间差异以及地点×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赖氨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组合的赖氨酸含量以GCA效应为主;自交系E28、8085和Mo17的赖氨酸含量以及GCA效应均较高,是高赖氨酸育种的重要资源,尤其是E28,其赖氨酸含量和GCA效应分别达0.42%、0.502,有更大利用潜力;赖氨酸含量表现负向杂种优势,并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6052),而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80),表明对产量和品质同时改良的难度远大于对单一性状的改良。

    2010年04期 v.41;No.18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低温下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叶片组织结构比较

    于晶;周子珊;牟永潮;张永侠;苍晶;

    以强抗寒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弱抗寒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材,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不同低温下(5℃和-15℃)两个冬小麦品种的叶片显微、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5℃和-15℃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叶片的显微结构无明显差异,但超微结构差异较显著。东农冬麦1号类囊体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跺叠整齐,沿叶绿体的长轴方向平行排列,而济麦22叶绿体内的类囊体排列方向无规则,与叶绿体长轴形成各种角度。在-15℃时,两个品种叶肉细胞的线粒体皆肿胀呈圆形,嵴的结构模糊,且济麦22有个别线粒体嵴消失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抗寒种质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4期 v.41;No.182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大豆C4H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安娜;王婵婵;吴蕾;李业成;刘成;马凤鸣;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大豆C4H的结构特点,并为提高其表达活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大豆C4H基因,并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FJ770468),长度为1 766 bp,编码区1 521 bp,编码一个含有50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4H理论PI=5.30,Mw=39.092 ku;C4H是易溶、亲水性较强的蛋白,同时有两个明显的疏水峰,有2个跨膜肽段;通过HNN分析表明,C4H各个氨基酸残基对应的二级结构分别为α螺旋(Alpha helix)(Hh):251,49.60%,β折叠(Extended strand)(Ee):52,10.28%,无规卷曲(Random coil)(Cc):203,40.12%;Geno3d模建预测,C4H蛋白中β折叠区有57个折叠,折叠区间有24个α螺旋,此外还有14个卷曲结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C4H蛋白包含了一个保守区,即P450 domain。利用SignalP分析得到信号肽存在几率、信号肽锚定几率均为0.498,切割位点位于28和29位氨基酸之间。

    2010年04期 v.41;No.182 12-1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陆地棉与海岛棉抗氧保护酶差异的比较

    胡根海;张金宝;朱颜平;刘向梅;王清连;

    选用7份陆地棉、4份海岛棉为试材,比较了陆地棉和海岛棉不同发育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差异性。结果表明,海岛棉和陆地棉的SOD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评价SOD关键时期是花铃期以后。陆地棉的CAT活性不同材料有不同规律,评价关键期和材料直接相关;4份海岛棉材料的CAT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均在7月20日出现高峰,建议评价关键期为始花期;海岛棉和陆地棉的POD活性表现略有差异,评价陆地棉和海岛棉关键期为吐絮期。通过对抗氧保护酶活性的研究从而为海岛棉改良陆地棉提供参考。

    2010年04期 v.41;No.18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动态

  • 我校新农村建设生态技术工程及配套技术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的鉴定

    <正>2010年3月17日,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召开了东北农业大学研究项目鉴定会。我校完成的"拜泉新农村建设生态经济科技示范工程及配套技术体系"项目(GB06B701、GB07B701)和子课题"蚯蚓处理畜禽粪便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研究(GB06B701-1)"成果顺利通过鉴定。

    2010年04期 v.41;No.182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校入选“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正>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了"关于启动第四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我校成功入选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各省市知识产权局推荐的基础上,按照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评定程序要求,依据各单位申报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严格评审,确定了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这标志着我校的知识产权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扩大我校知名度,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推动我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4期 v.41;No.182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青年科学技术专项资金项目《拟南芥DREB基因对百合的遗传转化及抗渗透胁迫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通过验收

    <正>由樊金萍主持的黑龙江省青年科学技术专项资金项目《拟南芥DREB基因对百合的遗传转化及抗渗透胁迫转基因植株的筛选》按照预期计划圆满完成。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摘要如下:1.构建分别由E12启动子和rd29A启动子!

    2010年04期 v.41;No.182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补为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正>3月24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和理事、秘书处共80余人出席了此次大会。本次会议采取"等额选举、无计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调整副会长两人,增补副会长一人。我校副校长、

    2010年04期 v.41;No.18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校专家在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2009年度工作大会上受到表彰

    <正>在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2009年度工作暨表彰奖励大会上,我校李庆章教授承担的《哈尔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研究》和李德山教授承担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生物产业基地的对策研究》课题分别荣获2009年度哈尔滨市优秀咨询成果一等奖;李翠霞教授承担的《优化哈尔滨市乳制品市场机构研究》课题荣获二等奖;

    2010年04期 v.41;No.182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园艺科学

  • 黑龙江省黄瓜白粉病病原鉴定

    张艳菊;左洪波;曲丽;秦智伟;周秀艳;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和大庆等5个城市的11份黄瓜白粉病病样从分生孢子形状、大小、纤维体的有无、芽管着生位置、闭囊壳的特征以及鉴别寄主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分生孢子内均可见明显的纤维体,萌发管叉状,从分生孢子的侧面长出;闭囊壳内含1个子囊,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均可侵染鉴别寄主Lagenaria leucantha。由此可知,引起黑龙江省黄瓜白粉病的病原为Sphaerotheca fuliginea。

    2010年04期 v.41;No.18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黄瓜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表达分析

    许春梅;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

    对黄瓜抗霜霉病品种东农129进行霜霉菌诱导,以稳定表达的18S RNA基因做对照,用RT-PCR半定量的方法分析黄瓜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霜霉菌能诱导RGA基因的表达,经霜霉菌诱导后多数RGA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强。说明了RGA基因的表达情况和霜霉菌密切相关。用半定量RT-PCR研究RGA基因的表达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高,可靠性强的优点。

    2010年04期 v.41;No.182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番茄叶片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

    谭丽丽;燕正民;徐亚英;杨继峰;王勇;

    番茄叶片富含酚类、多糖、蛋白质等次生代谢物质,用普通方法提取番茄叶片总RNA时很难将其去除,试验比较研究了RNA plant Reagent、UNIQ-10柱总RNA抽提试剂盒和改进Trizol三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Trizol法能从番茄叶片中提取纯度较高的RNA,凝胶电泳显示条带清晰完整,分光光度计检测A260/A280比值为1.88。用该方法提取的番茄叶片总RNA可以用于逆转录、RT-PCR、North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研究。

    2010年04期 v.41;No.18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金边瑞香插穗形态、POD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研究

    高柱;王小玲;余发新;孟伟伟;李彦强;

    分析金边瑞香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形态变化、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生根的关系,为其生产和生根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00 mg.L-1的NAA溶液能有效抑制金边瑞香插穗基部变褐和腐烂,促进愈伤和生根的发生,最高生根率达86.8%,生根率与皮层开裂呈正相关。生根过程中,插穗体内POD活性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趋势,最高峰值较CK提早了8 d,与愈伤高峰出现一致;可溶性蛋白总体呈"降低-升高"趋势,各处理下降的速度较CK要快。

    2010年04期 v.41;No.182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乳源木莲引种苗期生长评价

    姚雪晗;傅松玲;王丽丽;

    通过对乳源木莲幼苗期在安徽省中部地区移栽成活率、生长量和光合特性的分析,对乳源木莲移栽定植后苗期表现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①乳源木莲在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移栽成活率为60%,低于主产地福建地区的成活率(90%);②乳源木莲在栽培地的年生长高峰期出现在7~9月,与主产地福建地区相同,但高峰期生长量较福建地区低;③乳源木莲移栽苗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曲线、蒸腾作用速率曲线以及水分利用率曲线均呈现双峰曲线,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均出现最低值,即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初步认为此树种易于移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作为园林绿化推广树种。

    2010年04期 v.41;No.182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科技动态

  • 我国从红三叶中提取异黄酮技术获得新进展

    <正>中国科学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成分研究组从红三叶中简便、高效提取异黄酮技术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据介绍,这为开发以异黄酮为有效成分的保健食品和医药品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010年04期 v.41;No.182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奥研究人员发现参与一种免疫细胞形成的关键因子

    <正>奥地利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参与免疫细胞—T细胞形成的一种关键因子。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上。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按照功能的不同,T细胞可以分成细胞毒T细胞和

    2010年04期 v.41;No.182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国科研人员完成“珍珠鸟”基因组测序

    <正>4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已完成对别称"珍珠鸟"的斑胸草雀的基因组测序,由于这种歌声动听的鸟儿学习鸣叫的过程与人类学习语言过程颇为相似,测序结果将有助于研究人类语言的基因基础。

    2010年04期 v.41;No.182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印度研究人员绘制出结核杆菌基因组图谱

    <正>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会长布拉姆哈查里近日宣布,印度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结核杆菌的基因组图谱这将有助于研发有效治疗结核病的新型药物。综合当地媒体报道,来自印度全国的数百名研究人员参与绘制出了包含4 000个基因的结核杆菌基因组图谱。

    2010年04期 v.41;No.182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溶液中养分变化的影响

    刁晓林;曾祥亮;龚振平;马春梅;张磊;董守坤;

    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未来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试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溶液中的无机氮(NH4+-N和NO3--N)、磷(P2O5)、钾(K2O)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溶液中铵态氮(NH4+-N)含量增加,而对硝态氮(NO3--N)含量的影响则是前期两个处理含量相近,而后期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溶液中硝态氮(NO3--N)含量。秸秆的施入降低了水稻生育前期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还田处理中磷的含量逐渐增加,并超过不还田处理中的含量。土壤溶液中钾的含量因秸秆施入变化最为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内,始终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高于不还田处理。

    2010年04期 v.41;No.182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投影寻踪的集对分析模型及其在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李陶;付强;丁红;

    文章针对传统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评价因子与水质等级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及主观确定权重等问题,提出基于投影寻踪的改进集对分析模型(RAGAPP-SPA)。利用最佳投影方向作为指标权重,并通过完善Ⅴ级相邻级别联系度为-1的不足,假设存在Ⅵ级的指标值,从而得出联系度,进而对涡北井田地下水质进行了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3个地区评价结果基本与原方法相同,权重符合实际规律。基于投影寻踪的改进型集对分析,能够客观确定权重,改进后的集对分析模型等级划分更细致,对检测数据利用率高,可应用于各种非线性、非正态高维数据评价研究中。

    2010年04期 v.41;No.18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影响分析

    李玲;孙彦坤;周宝库;

    以1980~200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对黑土区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全面提高黑土区土壤肥力,其中以有机肥+氮钾化肥效果最佳;速效磷受施肥制度影响最大。有机肥+磷化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化肥提高碱解氮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磷钾化肥提高速效磷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钾化肥提高速效钾含量效果最佳。在有机肥+氮磷钾化肥处理下,有机质和碱解氮在1980~2006年年纪波动显著;磷钾化肥处理下,速效磷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在磷化肥处理下,速效钾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

    2010年04期 v.41;No.182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BAC-FB与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对比研究

    李金波;陶虎春;李绍峰;

    利用生物活性炭流化床(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Fluidized Bed,BAC-FB)与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CAS)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对启动时间、处理效果以及沉降性能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同等工况下两工艺相比,BAC-FB启动时间更短,污染物去除率更高,处理效果更加稳定,且可以有效脱除氨氮,不易出现污泥膨胀等问题。BAC-FB出水基本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CAS出水仅达国家二级排放标准。BAC-FB技术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法技术升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010年04期 v.41;No.18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生命科学

  • Gsα的过表达和缺失对果蝇大脑形态发育的影响

    姜文超;

    Gsα作为G蛋白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接调控cAMP-PKA等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文章通过构建Gsα过量表达及失活突变体,研究Gsα的过量表达及失活对果蝇神经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培养条件下,Gsα的过量表达对果蝇幼虫具有致死性。但Gsα的过量表达及失活对果蝇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极性没有显著影响。

    2010年04期 v.41;No.182 64-6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痩素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双宝;李明;李成;王晴;高继国;向文胜;刘忠华;

    通过RT-PCR从人的脂肪组织中克隆了人OB基因,并将其在原核生物E.coli BL21(DE3)中重组表达,采用SDS-PAGE法检测表达情况,鉴定表达产物。结果表明,人瘦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量占总蛋白的20%左右,为瘦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4期 v.41;No.182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网状叶脉的数量性状研究

    岳明翠;李富恒;谭大海;刘锦妍;黄福山;

    对六种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叶片网状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叶脉级数与叶脉分叉角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叶脉级数越高,分叉角度越大;一、二级叶脉之间的分叉角度可能成为十字花科蔬菜作物不同物种的一个特征,并对各级叶脉长、前四级叶脉和脉岛的数量性状及各级叶脉和脉岛的发育机理进行研究。

    2010年04期 v.41;No.182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女贞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徐建凯;单安山;李建平;陈志辉;

    选择健康的28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48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20 mg.kg-1硫酸粘杆菌素)、益生菌组(基础日粮+0.2%益生菌)及女贞子组(基础日粮+1%女贞子),试验从仔猪28日龄开始到56日龄结束,试验期为28 d。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女贞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女贞子组、抗生素组的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贞子组血清、肝脏中SOD、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心脏、肝脏中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女贞子对仔猪断奶期的生产性能及抗氧化功能有积极作用,且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优于抗生素。

    2010年04期 v.41;No.182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北极狐G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杜智恒;杨春山;白秀娟;

    以北极狐的生长激素基因(GH)作为候选基因,以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狐场提供的北极狐为试验群体,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G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针对该群体的特点建立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并进行了GH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北极狐GH基因的外显子2、内含子2和外显子3上发现4个多态位点,分别为外显子2上的G81A突变、内含子2上的C186T和T239C突变,以及外显子3上的C583A突变;GH基因C583A多态性与公狐的体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利用以上点突变对北极狐的体重及皮张长度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研究,可达到快速选育出优质北极狐的目的。

    2010年04期 v.41;No.182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的生物学研究

    陈生熬;王智超;宋勇;程勇;雷曼红;

    为提高叶尔羌高原鳅人工饲养的成活率,对其年龄、摄食、繁殖习性、适应温度和窒息点及应激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喜栖黑暗,适夜间活动觅食;生长缓慢;生存的最低临界温度为5℃,最高临界温度为33℃,适宜水温在20±1℃;易受惊吓,宜养于无外界干扰流动的水体中,有弱趋光性;溶氧低于2 mg.L-1时活动不正常,当水体温度在20℃时,叶尔羌高原鳅的窒息点为1.18 mg.L-1;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性比有所不同,属分批产卵型,成熟个体大小在不同的环境中也有不同。

    2010年04期 v.41;No.182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大叶紫花苜蓿两种再生体系的比较

    施莉娟;许雷;温洋;蒲小鹏;

    分别以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幼苗的叶片和切去胚根的子叶为外植体,比较了传统胚胎发生途径和器官发生途径的两种不同的再生过程对苜蓿再生周期和再生频率的影响,初步得出器官发生途径是一种可行的快速高效的再生途径。结果表明,从种子处理到再生幼苗的生成,利用成熟种子的胚诱导分化成苗可以大大缩短再生周期,提高再生频率,是明显优于胚胎发生途径的另一种再生方式。

    2010年04期 v.41;No.182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

  • 酶-超声波辅助提取蓝莓果渣中花青素的工艺研究

    赵尔丰;高畅;高欣;程大海;

    以蓝莓果渣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酶-超声波辅助提取蓝莓果渣中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温度50℃,酶用量5 mg.g-1,料液比1:10,超声波震荡培养提取功率200 W,时间20 min,然后补充加入乙醇,使得体系中乙醇浓度为40%,超声波强化提取时间10 min。结果表明,酶辅助超声波提取法具有时间短、溶剂用量小、效率高等优点,可用于蓝莓花青素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2010年04期 v.41;No.18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0 ]
  • 柑桔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刘立新;张羽男;沙靖全;李睿;

    文章对柑桔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以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从柑桔皮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并用TAB法和烘箱储藏法对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1.5 h,固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柑桔皮干重的2.689%;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柑桔皮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能阻断芝麻油和猪油自氧化作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为利用桔子皮工业化生产黄酮类药用成分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04期 v.41;No.182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农业工程与技术

  • 大豆复杂性状候选位点的效应分析

    朱荣胜;陈庆山;胡振邦;胡国华;

    借助Bootstrap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复杂性状候选位点的筛选方法-随机抽样评判法。采用多次抽样的方式,对抽样获得的子集逐个进行分析,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因子的贡献率。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因数据和方法的不同给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

    2010年04期 v.41;No.182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挤压膨化参数对豆粕保水性的影响

    苏晓琳;张兆国;潘小莉;

    文章利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大豆进行挤压加工,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模孔直径、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以及套筒温度与豆粕保水性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参数对豆粕保水性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物料含水率(x2),套筒温度(x4),螺杆转速(x3),模孔直径(x1);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得到高保水性豆粕的最佳参数为模孔直径14.8 mm,物料含水率18%,螺杆转速106 r.min-1,套筒温度91.5℃。得到豆粕保水性的最大值为318.99。

    2010年04期 v.41;No.182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NET技术的肉牛饲养管理系统的构建

    姚秋成;胡玉龙;范福祥;张娈松;王洪斌;

    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肉牛养殖有效结合,根据肉牛饲养管理的需要,采用.NET软件平台、N层体系结构及ASP技术,构建了肉牛饲养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牛只管理、饲养管理、免疫预防、生产管理、病历管理和统计分析7个功能模块,实现了肉牛养殖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数据化、透明化,为肉牛养殖ERP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010年04期 v.41;No.182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二维熵的农业图像目标分割

    李志臣;陈南;安秋;

    农业图像的目标分割是在农业领域应用机器视觉技术的基础,采用阈值法进行图像的目标分割,能够克服一些图像缺陷。首先将彩色数字图像转换成像素灰度级分布与其邻域平均像素灰度级分布所构成的二维灰度图,再根据图像分割后的最大熵计算分割阈值,然后由计算出的阈值分割农业田间图像,分割的结果显示,二维熵法分割农业田间图像的效果很好,分割质量的优秀率达到了98%。

    2010年04期 v.41;No.182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类黄酮化合物抗癌活性研究与进展

    赵新淮;张强;王竹君;

    天然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类黄酮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受到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有关类黄酮化合物在流行病学、分子机制以及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评述此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2010年04期 v.41;No.182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叶非;冯理;

    综述了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介绍了已商品化的和具有开发潜力的微生物除草剂及具有除草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探讨了目前微生物除草剂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0年04期 v.41;No.182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因子分析

    战英杰;申秋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到农村市场的开拓,还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农民的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入因子、政策和资源因子对农业收入影响大,城镇化发展因子对非农业收入影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建设,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政策建议。

    2010年04期 v.41;No.182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科技进展

  • 实时定量PCR在植物真菌病原体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李凤兰;李学湛;闵凡祥;韩峰;魏琪;冯艳忠;郭梅;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凭借其特异性强、定量准确和速度快等优点已经成为快速检测和研究植物真菌病害的重要工具。文章就这项技术在植物真菌病原菌定性和定量检测、土壤栖息的植物真菌病原体和寄主组织中真菌DNA的定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快速发展的实时定量PCR技术正在开创一个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学、传染病学和寄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研究的新领域。

    2010年04期 v.41;No.182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应用

    祁光宇;智晓莹;任维维;黄银军;牟克斌;刘学荣;王宇;蒋韬;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学快速诊断和检测技术,不仅具有敏感、特异、便捷、快速等特点,而且适合基层和现场使用。目前,该技术已应用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面。文章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着重介绍了免疫胶体金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的应用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2010年04期 v.41;No.182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