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物科学

  • 正茬与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差异及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李业成;马凤鸣;吴蕾;刘成;王安娜;王婵婵;

    采用GC-MS分析法,检测正茬、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成分,比较其差异,测定分泌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初生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分泌物相同的成分有邻苯二甲酸、乙苯、苯乙烯、丙三醇、二十四烷、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提取物中,(E)-2-丁烯酸、7,9-二甲基-十六烷、甲基-丁二酸、2-乙基-1-十二醇、二十烷、十一醛相对含量较高,而且这些物质未在正茬大豆分泌物中检测到,这些物质在大豆连作中的化感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无论是正茬还是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初生根生长都表现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浓度处理下,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和初生根生长的抑制作用要高于正茬。

    2010年06期 v.41;No.18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密度与氮素水平对小黑麦群体动态、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李晶;吉彪;陈龙涛;商文楠;魏玲;魏湜;

    以小黑麦东农5305为材料,设置氮水平和栽培密度两个因子,施氮量0、75、150、225kg·hm-2;密度300、450、600万株·hm-2,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氮素水平对小黑麦分蘖成穗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5305在300万株·hm-2、75kg·hm-2处理时茎蘖成穗率最高,产量也最高。由此可知,对于分蘖能力较高的东农5305应适当降低基本苗,少施氮肥,主攻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高产。

    2010年06期 v.41;No.184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野大麦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丁雪梅;何汉琼;张英;李玉梅;赵云;成军;饶家辉;王宏娟;沈景林;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松嫩平原野生野大麦种子在5个温度(15/25、20/30、15/30、20/25和15/20℃),5个梯度的Na2CO3浓度(0、20、30、40和50mmol·L-1)以及5个梯度的CS1菌浓度(OD值分别为0、0.5、0.05、0.005和0.0005)中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发芽率、发芽势影响次序皆为温度>Na2CO3浓度>CS1菌浓度,对发芽指数影响次序为Na2CO3浓度>温度>CS1菌浓度,温度和Na2CO3浓度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皆有显著影响(P<0.05),而CS1菌浓度无影响(P>0.05),且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皆随Na2CO3浓度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野大麦种子发芽的最适条件为温度15/25、20/30和15/30℃,Na2CO3浓度为0mmol·L-1。

    2010年06期 v.41;No.184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大豆高赖氨酸基因PM8在烟草中的超量表达及其抗非生物胁迫功能研究

    胡敏;李培青;李杰;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GenBank数据库查找到1条编码大豆LEA3蛋白的高赖氨酸蛋白基因PM8(登录号:Z22872),并利用RT-PCR方法从大豆干种子中克隆得到该基因,序列分析表明,PM8基因与GenBank上的序列存在5个碱基的差异,使编码蛋白的赖氨酸重量比由原来的19.65%增加为19.93%。构建了PM8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EMT-PM8,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从转PM8基因的PCR阳性植株中选取5个既抗盐又抗旱的株系进行Real-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PM8基因全部超量表达。研究为培育高营养品质且抗逆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0年06期 v.41;No.184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三种植物油生物农药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张铉哲;姚亮亮;徐生军;刘铁男;李新新;王晨;

    为了有效地防治黄瓜白粉病,研发了三种能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植物油生物农药。并对其分别进行黄瓜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油生物农药对黄瓜白粉病的预防效果分别达到100%(SOL组)、97%(OOL组)和89.64%(COL组),好于甲基托布津的预防效果81.98%;盆栽治疗试验结果表明,SOL和COL的防治效果是96.48%和87.31%,而甲基托布津的防治效果是28.42%;大棚防治试验表明,SOL的防治效果比其他药剂显著。以上结果说明SOL生物制剂在黄瓜的绿色食品生产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指导意义。

    2010年06期 v.41;No.18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福美双在蔬菜及土壤中的残留

    孟凡立;崔兆丰;王志坤;李文滨;

    利用衍生化原理,建立了用来测定黄瓜、番茄及土壤中福美双的高效液相色谱残留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黄瓜、番茄和土壤中福美双的添加浓度在0.05~2.0mg·kg-1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4.3%~93.9%、85.7%~102.0%和83.5%~101.8%,变异系数分别为0.7%~6.3%、1.8%~4.5%和1.6%~5.3%,均在农药残留测定所允许的范围内。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LOD)为0.02mg·kg-1,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5mg·kg-1。

    2010年06期 v.41;No.184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假苍耳的化学防除

    赵微;陶波;

    采用混配方法系统研究了假苍耳的化学防除。结果表明,草甘膦对假苍耳有较好的防除作用,加入助剂能够提高草甘膦对假苍耳的防效,生助>黑助>(NH4)2SO45g>(NH4)2SO41g>对照,生助增效最大,最大株防效为98.03%~99.28%,最佳防除时期为4~6叶期;氟磺胺草醚对假苍耳有较好的防除作用,加入助剂能够提高氟磺胺草醚对假苍耳的防效,(NH4)2SO45g>(NH4)2SO41g>生助>黑助>对照,其中(NH4)2SO45g增效最大,最大株防效为95.15%~97.19%,最佳防除时期为4~6叶期。

    2010年06期 v.41;No.184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园艺科学

  • 大白菜抗软腐病性状的SRAP标记分析

    徐莹莹;崔崇士;屈淑平;

    以大白菜高抗软腐病的自交系A32-2和感病自交系A19-2进行杂交的F2代225个单株作为构建遗传图谱的作图群体,采用SRAP标记方法构建了包含10个连锁群,由103个SRAP遗传标记组成的大白菜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长度为1223.6cM,平均图距11.9cM。运用软件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4个抗软腐病的QTL位点。

    2010年06期 v.41;No.18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瓜不同品种盐渍的适应性评价

    员金鑫;秦智伟;曹虹;

    以45份黄瓜品种为试材,采用相同工艺进行盐渍对比试验,对盐渍成品的感官品质、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分析测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统计分析其综合品质。结果表明,适合盐渍的黄瓜品种有D0847、HN53-61-1-3、D0842、津春5号、HN53-61-1-2,同时对适宜品种的植物学性状进行总结归纳。

    2010年06期 v.41;No.184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草药杀菌剂LS-1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

    李樱梅;祖英治;李永刚;文景芝;

    测定了未加助剂的LS-1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及诱导抗病作用,并进行了助剂筛选,测定了助LS-1对番茄叶霉病的施药适期及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LS-1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达到62.46%,显著好于植物源药剂邻烯丙基苯酚、生物药剂宁南霉素和常用化学药剂甲基托布津。LS-1可提高番茄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具有诱导番茄产生抗叶霉病的能力。以适当的比例加入大豆油和生化黄腐酸后对番茄叶霉病的接种防治效果提高到79.36%,最佳施药时期为病菌侵入前7d至侵入后7d,防效在54.09%~86.90%之间,施药间隔期5~7d。40.00和20.00g·L-1的助LS-1对番茄叶霉病的接种防效分别为89.80%和86.35%,显著优于常用化学药剂甲基托布津、生物药剂宁南霉素和植物源药剂邻烯丙基苯酚。

    2010年06期 v.41;No.18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利用分子标记对无核抗病葡萄杂交后代的辅助选择

    张剑侠;王勇;王跃进;张艳艳;

    利用葡萄无核基因SCAR标记GSLP1-569,葡萄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OPS03-1354和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S416-1224,对欧洲葡萄无核品种×中国野生葡萄、无核品种自交共6个组合的127株胚挽救苗进行了无核、抗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表明,在127株胚挽救苗中,检测出拥有无核基因SCAR标记GSLP1-569的杂种27株,其中4株杂种同时拥有无核基因SCAR标记GSLP1-569和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OPS03-1354;拥有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OPS03-1354的杂种28株,拥有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S416-1224的杂种19株,其中10株杂种同时拥有OPS03-1354和S416-1224。获得的无核、抗病葡萄杂种将为进一步选育出新品系奠定基础。

    2010年06期 v.41;No.184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铅抗性细菌的筛选及其对铅活化的研究

    王旭梅;盛楠;王红旗;

    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Pb(NO3)(2Pb2+),从6份土壤样品中筛选到2株较强铅抗性的细菌JH13和Y7,经初步鉴定分别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将菌株JH13和Y7分别接种于不同环境条件中(添加PbCO30.02g的培养液、土样2中)进行沉淀态铅的活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活化态Pb2+含量比土样2中活化态Pb2+含量高。培养液中,菌株JH13和Y7的活化态Pb2+含量分别为1.809和1.513mg·L-1;土样2中,菌株JH13和Y7的活化态Pb2+含量分别为1.022和0.996mg·kg-1;两株菌对沉淀态铅都有很强的活化效能,且活化量高于对照达2倍之多。

    2010年06期 v.41;No.18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Y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马超;李晓雨;刘亚光;

    采用摇瓶培养法对咪唑乙烟酸降解菌株Y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咪唑乙烟酸降解菌株Y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优化后确定的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麦麸皮2%,米糠2.5%,豆粕2%,酵母粉1%,NaCl0.8%,CaCl20.6%,FeSO40.015%,文章为大规模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2010年06期 v.41;No.18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乌素沙地不同沙丘部位几种灌木地土壤水分动态

    张友焱;周泽福;程金花;党宏忠;李卫;

    土壤水分是制约沙漠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形部位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以毛乌素沙地固定沙丘3种灌木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沙丘部位下各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化,并采用Brown-Forsythe检验方法分析不同沙丘部位之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沙地柏土壤体积含水量为0.97%~17.66%,油蒿土壤体积含水量为1.51%~15.70%,杨柴土壤体积含水量为3.20%~19.05%。表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心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最低。表土层中丘顶、迎风坡中部、迎风坡下部与背风坡中部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4,0.045,0.03),说明地形部位对表土层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背风坡水分含量高于迎风坡,因此栽植植物时可选择在背风坡栽植,以便于植物成活。

    2010年06期 v.41;No.18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近20年耕地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董隽;王丹;臧淑英;

    探讨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找出驱动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科学保护现有耕地资源提供依据和参考,文章在定量分析1985年、1999年和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覆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耕地变化的社会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投入、城市化水平是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决定着耕地生态系统演替的总体趋势。

    2010年06期 v.41;No.184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动态

生命科学

  • 鸸鹋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方法

    付晶;白秀娟;

    试验建立了平胸总目鸟类鸸鹋的快速、简单、准确的性别鉴定方法。利用非伤害性取样方法,从鸸鹋羽毛中提取了基因组DNA,经18对与性别相连锁引物组合的筛选,最终筛选出1对有效引物,对3对已知性别鸸鹋及60只未知性别鸸鹋的基因组DNA进行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这对引物组合在雄性鸸鹋中未扩增出片段,而在雌性鸸鹋中扩增出1条片段,其片段长度为536bp。由此可知,这对引物组合可以对鸸鹋性别作出准确鉴定。

    2010年06期 v.41;No.184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一株楸树内生真菌的鉴定及其发酵产物抗肿瘤特性研究

    吴运帷;李美芽;张田;于湘莉;杨旭林;周之蔚;苗志奇;

    利用传统分类学方法、ITS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一株分离自楸树抗肿瘤活性内生真菌FSNQ0023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产物抗肿瘤活性及其细胞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指标鉴定其为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 sp.)中的一种,该菌株经发酵培养120h,抗肿瘤活性最强;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IC50约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1/2;60℃处理2h后活性稳定。这些特性为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抗肿瘤新药开发提供了依据。

    2010年06期 v.41;No.18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中草药制剂对蛋鸡肠道酶活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张利娟;王志祥;

    选择1200只蛋鸡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APS)和小檗碱(Ber)复合制剂(处理组Ⅰ饲喂基础日粮+100mg·kg-1黄芪多糖、30mg·kg-1小檗碱,处理组Ⅱ饲喂基础日粮+200mg·kg-1黄芪多糖、30mg·kg-1小檗碱,处理组Ⅲ饲喂基础日粮+100mg·kg-1黄芪多糖、60mg·kg-1小檗碱,处理组Ⅳ饲喂基础日粮+200mg·kg-1黄芪多糖、60mg·kg-1小檗碱)。结果表明,中草药复合制剂对处理组Ⅲ、Ⅳ的十二指肠的淀粉酶活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处理组Ⅰ的空肠淀粉酶活和处理组Ⅰ、Ⅱ的回肠淀粉酶活有显著影响(P<0.05);对处理组Ⅱ的十二指肠蛋白酶活和处理组Ⅲ、Ⅳ的十二指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有显著影响(P<0.05);在肠道微生物方面,中草药复合制剂对各处理组的盲肠各种微生物都有显著影响(P<0.05),对直肠的处理组Ⅰ和Ⅱ的各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添加中草药复合制剂能增加肠道中的酶活,有效地改善肠道微生态区系的平衡。

    2010年06期 v.41;No.18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样带法在测定草地植物群落最小面积中的应用

    王明君;韩国栋;赵萌莉;崔国文;洪锐民;李景欣;殷秀杰;

    利用样带法对内蒙古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的植物群落最小面积进行了研究,采用2种模型对种-面积曲线进行了拟合,应用3个标准确定了群落的最小面积和样带的最短长度及临界样方数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剩余标准差(RSE)、相关指数(CRI)、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AAD)和相对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AARD)4个指标的检验,对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样带上样方的取样间隔为1m时,轻度放牧区的群落最小面积为3.36m2,中度放牧区的群落最小面积为3.69m2,重度放牧区的群落最小面积为3.15m2,重度放牧区的群落最小面积显著低于其他放牧梯度(P<0.05)。因此,对于整个放牧系列应采用最大的群落最小面积(3.69m2),则取样样带的最短长度为36.9m,每条样带的临界样方数量为37个。

    2010年06期 v.41;No.184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动物医学

  • 鹿茸多肽亚慢性口服毒性试验的血液学分析

    雷连成;丁德文;王敏;焦安龙;

    为研究鹿茸多肽口服饲喂对小鼠的亚慢性毒性效应,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试验。试验组分别给予相当鹿茸正常用量25、50和100倍的鹿茸多肽,混入饲料自由采食,饲喂13周。试验结束时测定其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仅高剂量组红细胞显著升高(P<0.05),但数值相差较小,经分析不具有病理学意义,表明鹿茸多肽饲喂13周对小鼠的血液学指标没有影响。

    2010年06期 v.41;No.18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特性研究

    葛俊伟;姜艳平;杨敏;哈卓;乔薪瑗;唐丽杰;李一经;

    将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eltb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LTB蛋白,其产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20%,GM1-ELISA方法鉴定目的重组蛋白可与GM1结合,具有潜在的佐剂活性;由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抗血清效价为1:16000,并且可以特异性识别天然毒素。结果表明,所表达的LTB有良好的抗原性和佐剂活性,制备的抗血清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为下一步以LTB作为佐剂的黏膜疫苗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2010年06期 v.41;No.18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二氧化碳气腹压对犬循环系统的影响

    刘运枫;王洪斌;张建涛;邵景涛;石焦;

    为探讨腹腔镜手术中不同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对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影响,将36只实验犬随机分为4组:A组(气腹压值为0.80kPa);B组(气腹压值为1.06kPa);C组(气腹压值为1.33kPa);D组(气腹压值为1.60kPa),观察不同压力时循环系统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D组HR、SBP、DBP的变化与A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C组(1.33kPa)是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最佳气腹压值。经试验证明,将气腹压设定为1.33kPa为宜。

    2010年06期 v.41;No.184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

  • 应用SPR生物传感器检测酸菜发酵液中大肠杆菌

    张文浩;郑先哲;初国超;

    应用SPR传感器可以快速检测酸菜发酵液中的大肠杆菌,以便检测和控制酸菜发酵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保证发酵食品安全。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增大SPR传感器折射信号,获得了传感器的折射率与大肠杆菌浓度的回归方程,实现了对酸菜发酵液中大肠杆菌浓度快速,精确检测,提高大肠杆菌检测限到104cfu·mL-1。

    2010年06期 v.41;No.184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产蛋氨酸益生菌的筛选和鉴定

    于微;高学军;骆超超;王青竹;卢志勇;乔彬;

    由于益生菌产蛋氨酸的特性有利于益生菌发酵食品的开发利用,从发酵食品的酸面团、米酒、白酒曲,以及实验室提供的菌种中分离纯化出48株菌株。将这些菌株进行纯化培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各菌株发酵液中蛋氨酸的含量,筛选出蛋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的2株菌。利用16SrDNA扩增及Blast分析、特异性引物PCR等技术鉴定这2株菌,分别为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两株菌发酵液中蛋氨酸分别为21.08、19.38g·L-1。

    2010年06期 v.41;No.184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与技术

  • 秸秆深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张帅;孔德刚;常晓慧;翟利民;

    对耕地进行秸秆深施,可提高土壤的入渗速率,增加土壤蓄水空间和能力,提高降水的利用率,是缓解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的水分匮乏的有效措施。将厚度为8cm的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分别深施于宽5cm、深28cm的沟中并回填土壤,研究其蓄水效果。结果表明,秸秆深施后,地表下0~20cm的土壤含水量比对照地提高了0.5%~2.0%,深度越接近秸秆深施处土壤含水量越大,反之越小,深施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蓄水效果与对照地有显著差异(P<0.05),而深施大豆秸秆的蓄水效果无显著差异(P>0.25)。

    2010年06期 v.41;No.184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温室外形对压力系数分布影响的数值研究

    米海蓉;刘平安;郜冶;

    风荷载是影响温室耐久性的重要指标,而温室的荷载能力会受到温室形状的影响。利用标准k-ε模型对高、低两种尺寸的几种不同外形温室流场和顶部压力系数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半圆形顶部的平均压力系数Cp、湍流脉动动能k值和尾部回流区均最小;同时尺寸较高的温室的顶部与较低尺寸的相比,其压力系数的波动和k值变化更大,应给予更高的结构强度设计。

    2010年06期 v.41;No.184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随机理论方法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孙颖娜;付强;邢贞相;

    水文模型中的参数是对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优选得到的,因此存在一定的随机性。针对模型参数的随机性问题,文章以Nash模型为基础,应用随机理论对具有随机系数的汇流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将参数k作为随机变量引入到了Nash模型中,建立了具有随机系数的汇流模型,并对模型参数分别服从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进的情况推导出了随机S曲线的均值和方差的一般表达式,将其应用于襄阳-皇庄的汇流计算中,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该方法能为实际应用中估计各种防洪决策提供依据。

    2010年06期 v.41;No.184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一种新测度的基因型分类方法研究

    朱荣胜;陈庆山;胡振帮;胡国华;

    提出一种了针对基因型数据的测度,重新设计了聚类分析,并根据新的聚类方法对真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向量相似的个体倾向于表型值相近。这一测度的提出和结论的形成将为G-P模型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2010年06期 v.41;No.184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我国景观格局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刘颂;郭菲菲;李倩;

    景观格局的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通过维普网检索的1989~2009年20年间1199篇关于我国景观格局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从发表年份、发表刊物、研究内容、应用研究四个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0年06期 v.41;No.184 14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3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2 ] |[阅读次数:0 ]

科技进展

  • 彩叶植物叶色变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洪丽;王金刚;龚束芳;

    彩叶植物的叶色表达受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子共同影响。文章从基因和遗传、彩叶形成中叶片生理生化变化、影响彩叶形成的生态因子、叶片结构及其他相关影响因子等几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彩叶植物叶色表达的研究概况,并对彩叶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彩叶植物叶色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6期 v.41;No.184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0 ]
  • 妊娠母马eCG分泌水平的研究进展

    廉嵩;侯晓亮;韩红兵;韩国才;

    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Equine chorionic gonadotropin,eCG)是马属动物妊娠早期由子宫内膜杯分泌的一种异源二聚体糖蛋白,文章综述了妊娠母马子宫内膜杯的结构、eCG的生物学特性、eCG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不同马属动物、马的品种、年龄、及母马所怀胎儿性别等遗传、生理因素对妊娠母马eCG分泌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怀驴骡母驴、轻年怀头胎的妊娠母马、怀雌性胎儿的妊娠母马eCG的分泌水平较高。eCG作为一种胎源的糖蛋白很可能在母体的免疫耐受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2010年06期 v.41;No.184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