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明耀;郑家兰;李卓夫;付连双;董广林;张胜利;王晓楠;孙艳丽;
为选育出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品种,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冬小麦抗寒育种工作和保护越冬的栽培技术研究。由于冬麦抗寒性属于数量遗传性状,因此选用抗寒较强的品种间杂交和多亲本杂交,以利于抗寒基因累加和超亲遗传。几年来共杂交471个组合,于2002年从Norstar×(牡引88-13×Alabaskaja)组合中,选育出一个抗寒高产的新品系(东农024)。后经四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结合保护越冬栽培措施,不论雪大或雪小年份都能安全越冬。2007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东农冬麦1号"开始推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越冬的冬小麦新品种。
2010年07期 v.41;No.18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商文楠;孙涛;李晶;魏湜;
以水稻"东农423"为试材,设置三超栽培和常规栽培两个处理,对其生理指标、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在三超栽培模式下,水稻抽穗后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率、运转量、转换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水稻齐穗后剑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谷氨酰胺合成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和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更有利于水稻超高产。
2010年07期 v.41;No.18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戴建军;常缨;李彩凤;马凤鸣;
采用cDNA的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n of cDNA ends)技术,以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RDA(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cDNA)技术获得的低温诱导甜菜茎尖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然后根据RACE拼接结果合成引物,分别以低温诱导的cDNA和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后获得1个全长609 bp的cDNA和855 bp的DNA,分别命名为Ty7Br600和Ty7Br900,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分别为AY324115和AY324114。在GenBank库中的核苷酸序列比较未发现它们的同源序列,因此认为这个cDNA序列可能是甜菜的一个新基因。
2010年07期 v.41;No.185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永刚;陈丽娜;
选择了5株具有代表性的向日葵菌核病菌,初步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药性。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菌丝生长最适环境为中性和偏酸性;越冬条件下不同菌核及病残体埋入土壤中,病残体上菌丝不能越冬,而菌核能够越冬,且埋入土层越深菌丝生长速度越慢,产生菌核的重量也降低;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茄子、向日葵、油菜、向日葵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多菌灵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0.4977~0.2456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2.03,都为敏感菌株;腐霉利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1.2715~0.3333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3.81,都为敏感菌株,目前所采集的地点尚未出现抗药性菌株。研究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寒地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科学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07期 v.41;No.185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威;白艳菊;申宇;高艳玲;范国权;耿宏伟;孟宪欣;
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田间症状复杂,研究通过生物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血清学方法相结合对大蒜病毒病原进行鉴定,并对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现花叶症状的大蒜样品中含有韭葱黄条病毒(Leek yellow strape virus,LYSV)和大蒜潜隐病毒(Garlic latent virus,GarLV);表现黄化症状的大蒜样品中含有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和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arlic common latentvirus,GCLV);表现卷叶症状的大蒜样品中含有GCLV、LYSV和OYDV。黑龙江省大蒜病毒病的发生相当严重,且多数为复合侵染,其中LYSV、GCLV和GarLV的检出率较高。
2010年07期 v.41;No.18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贾春生;洪波;
分离、鉴定与培养了一种自然侵染褐飞虱的病原真菌,为褐飞虱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病原真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鉴定该菌种为桔形被毛孢(Hirsutella citriformis Speare)。该菌是中国的新记录种。该菌孢梗束从被感染的寄主各部分伸出,长7 mm,直径83.2~156.0μm。瓶梗基部椭圆形,(5.2~7.8)μm×(2.6~5.2)μm,向上突然变细呈长管状,(28.6~32.5)μm×(0.7~0.9)μm;分生孢子,无隔,纺锤形,(6.5~5.2)μm×(1.3~2.6)μm。在室内进行的温度和光周期对该菌生长的影响表明,该菌在1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全明和全暗两种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
2010年07期 v.41;No.18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正>德国斯图加特大学6日发表公报说,该校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科研人员用"补偿碱基变化"分析法,发现并确认了3个水熊虫新品种。水熊虫体长只有0.2毫米至1毫米,形似蠕虫,有数对脚,通常生活在淡水、潮湿土壤和苔藓植物中,在极其干燥或寒冷的环境下也能存活较长时间。目前已经发现将近1 000个水熊虫品种,一些品种的水熊虫彼此非常相像,从外观上很难分辨。
2010年07期 v.41;No.185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一个有德国研究者参加的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完成了对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团藻的基因组测序。科研人员希望以此帮助探寻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演变的奥秘。单细胞生物怎么能演变为多细胞生物乃至人这样高度复杂的生物,一直是生物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由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选择从团藻入手,因为团藻的细胞种类十分简单。此外,团藻还有一个单细胞近亲-莱茵衣藻,后者的基因组测序已在2007年完成。
2010年07期 v.41;No.185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德国研究人员在寻找参与修复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断裂的基因方面获得进展。研究小组在人类细胞中找到61个位点,并发现了此前未知的与DNA双链断裂修复有关的基因。该研究结果将显著加速DNA修复基因的继续搜寻,并带来新的医疗应用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9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2010年07期 v.41;No.185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我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他们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Lrrfip1的蛋白分子,能够在免疫细胞内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DNA和RNA,进而通过一种非经典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干扰素以迅速清除病原微生物。该杂志配发专题评论,认为该研究为人们深入认识免疫系统如何抗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制和抗感染免疫药物的设计提出了新方向。
2010年07期 v.41;No.185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日本一民间研究组织日前称,该组织研究人员在三重县发现一种杂草含有转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这是在日本境内首次发现转基因杂草。这种杂草名为菜,是在草地、农田和空地等处生长的日本本地品种杂草,与油菜同为十字花科植物。日本名为"思考转基因食品中部之会"的民间研究组织在三重县境内采集了14株菜进行分析,其中13株被检测
2010年07期 v.41;No.18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拥有发育成各种细胞的能力,但也存在发育成癌细胞的危险,而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的一种新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先调查iPS细胞发育成癌细胞的风险,发现了一种安全性很高的iPS细胞。随后他们利用这种iPS细胞进行治疗,成功恢复了脊髓受损老鼠的行动能力。
2010年07期 v.41;No.185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近日,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可将水稻的产量提高五成的新基因。这种基因可通过自然杂交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不涉及有争议的转基因问题。据介绍,这种被命名为"WEP"的基因是由名古屋大学生物机能开发利用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的,位于水稻染色体的第八染色体中,它的作用是可以控制水稻一次枝梗(最开始从穗节上长出来的幼穗分支)的数量,
2010年07期 v.41;No.185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芳芳;秦智伟;周秀艳;
以28份黄瓜品种为试材,用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溴氰菊酯、霜霉威和腈菌唑3种农药进行喷施处理,统一取样。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检测各品种黄瓜果实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筛选出低溴氰菊酯、低霜霉威和低腈菌唑残留量的黄瓜种质资源各3、8和6份。
2010年07期 v.41;No.18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陈霞;刘东;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
采集来自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保定、银川、西宁及杭州等8个地区黄瓜大棚内的43株枯萎病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478株镰孢菌。根据形态学鉴定,确定它们属于7种镰孢菌,其中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占77.62%,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占0.21%,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占3.97%,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占15.48%,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占1.46%,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占0.84%,以及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占0.42%。对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致病性,发病率为71.43%;而其他菌株均未发病,表明其他菌株为非致病菌株。
2010年07期 v.41;No.185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屈淑平;马荣才;崔崇士;曹鸣庆;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侵染诱导的结球白菜叶片cDNA文库。文库质量检测表明,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随机挑取单克隆进行单向测序,获得1 107条长度大于100 bp、质量较好的ESTs序列。利用DNAstar5.0对上述ESTs进行聚类,共获取753个非冗余EST,包括有564个为单拷贝序列(Singletons)和189个重叠群(Contigs)。所获得的编码功能已知的EST有508个,将这些EST进行功能分类,可以看出所代表的基因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其中参与初级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最多(33.3%),其次是参与抗病/防卫反应(12.6%)、再次为参与信号传导(11.4%)和蛋白质合成与加工(9.4%),参与细胞的结构与生长发育、物质运输、转录调控等过程的基因相对较少。RT-PCR分析结果表明,MAPK、SA、ROS等信号通路参与软腐病菌诱导的大白菜抗病防卫反应。
2010年07期 v.41;No.185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路绪强;马鸿艳;刘宏宇;栾非时;
利用甜瓜全雌系WI998(无雄花)与雌雄异花同株品系3-2-2(有雄花)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有雄花)。F2代群体分离比率有雄花:无雄花为3:1。F1代作父本与全雌系WI998(无雄花)回交,群体分离比率有雄花:无雄花为1:1;F1代作父本与雌雄异花同株品系3-2-2(有雄花)回交,群体全部表现为有雄花。结果表明,控制甜瓜雄花分化的基因为一对显性基因,命名为An。同时以F2代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初步构建了甜瓜的遗传图谱,定位了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An)。图谱由5个连锁群组成,包括18个SSR标记,1个形态学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442.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4.6 cM。初步将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An)定位在第2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分别是MU4182-2和MU5028-1,与An的间距分别为42.8和26.0 cM。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甜瓜性别分化基因的表达机理。
2010年07期 v.41;No.18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久明;迟凤琴;宿庆瑞;匡恩俊;
利用GIS软件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哈尔滨市土壤重金属镉、铅、铜、锌(Cd、Pb、Cu、Zn)元素在市区内的含量分布、空间异质性以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样品为2008年10月在哈尔滨市区内采集的53个土样,采样面积为7 086 km2。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元素Cd、Pb、Cu、Zn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都在25%~75%之间,属于中等的空间相关性;Cu和Zn、Cd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Zn不仅与Cu、Cd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还与Pb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Cd元素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阶梯状,由道外区向道里区逐渐降低,道外区域整体偏高含量在0.22~0.26 mg.kg-1之间,属于轻污染级(0.2~0.4 mg.kg-1);Pb元素平均含量为41.1 mg.kg-1,在轻污染级别以内(35~70 mg.kg-1),其中较高区域是南岗区和平房区;Cu元素的分布特征是东北部的道外区高于整个市区的平均值(34.54 mg.kg-1),而南部的南岗区、道里区、平房区、阿城地区低于平均值(34.54 mg.kg-1);Zn元素平均含量为108.6 mg.kg-1,略高于Zn的警戒含量100 mg.kg-1,其中道外区属于中污染级(200~300 mg.kg-1),含量在239.5~287.4 mg.kg-1。
2010年07期 v.41;No.18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郭梅仙;徐凤花;刘春梅;曹艳花;
为了减轻城市活性污泥NH3释放对环境的污染,采用逐级驯化的方法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得到效果好的除氨菌株A1、A2和B1,使活性污泥NH3释放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6.73%、31.67%和32.43%。将不同菌株复配,其中A1+A2和A1+B1菌株组合NH3释放量最低,较对照降低了67.03%和62.74%;活性污泥中前者全氮、有机氮、铵态氮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36%、23.31%和36%,后者提高了23.18%、23.01%和32%;两者的硝态氮分别增加了1.18倍和1.11倍。表明除氨菌可有效控制NH4+-N转化为NH3,对NH4+-N有固定作用,并且有利于向NO3--N和有机氮转化,从而减少了NH3挥发所造成的氮素损失。
2010年07期 v.41;No.185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曹知平;许景钢;李淑芹;霍莹;
黑曲霉LZ1是从长期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大豆田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株降解真菌,它能够以咪唑乙烟酸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在含200 mg.L-1咪唑乙烟酸的基础盐培养液中,8 d降解率可达72.5%。以黑曲霉LZ1的菌体生长量和咪唑乙烟酸降解率为指标,研究了影响生长和降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黑曲霉LZ1生长和降解咪唑乙烟酸的适宜条件是:pH 5~7,温度25~35℃,咪唑乙烟酸浓度50~300 mg.L-1,接种量(V/V)≥2%。
2010年07期 v.41;No.185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单玉芬;王立坤;马永胜;宋长虹;
通过盆栽试验对向日葵进行不同水分亏缺处理,研究其产量、水分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向日葵高水分处理的产量高于低水分处理,切不可在作物临界期进行水分亏缺,不可对作物3个生育期连续亏缺;适宜调亏灌溉可以提高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和产量有极大的相关性,随着耗水量的增多产量增大;在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充分灌溉经济效益固然高,但在不能满足充分灌溉时,适宜水分亏缺可提高作物经济效益。
2010年07期 v.41;No.18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喻江;范国权;李璐;王旭达;李琬;李景鹏;
为了确定枯草芽孢杆菌224(Bacillus subtilis 224,BS224)的溶血基因或引起溶血的主效基因,以枯草芽孢杆菌224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分别扩增yplQ基因上游约1.0 kb和yplQ基因下游0.5 kb两段DNA序列,并以携带新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T-neo为骨架,构建基于yplQ基因位点的基因阻断质粒pMD18-T-neo-yplQ,线性化后电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224,通过新霉素抗性平板得到36个neor抗性转化子,基因组PCR鉴定和核苷酸测序证明,确定yplQ18为yplQ基因缺失菌株,将其接种到5%的绵羊血琼脂平板上进行溶血性检测,仍能引起溶血。结果表明,单独敲除枯草芽孢杆菌224染色体上yplQ基因对菌株的溶血性无影响或影响不大。
2010年07期 v.41;No.185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胡国富;詹云;李成雁;李鹤春;李凤兰;
油豆角(Phaseolus vulgaris L.var.chinensis Hort.)是我国北方的"名优特"蔬菜。通过扫描电镜法来观察油豆角孢粉的不同形态,并应用数量分类方法分析油豆角遗传背景差异,油豆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对东北地区主栽油豆角的20个品种的花粉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用SPSS软件对观测到的6个亚显微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花粉分为三角形和近球形两类。花粉赤道轴长在27.43~58.78μm之间,属于小型花粉。萌发孔膜有突起和凹陷两种,覆盖纹饰主要是网孔纹饰,有的孔内有颗粒状附属物。聚类分析把供试材料分为四组,其中玻璃脆豆(7号)与其他油豆角的亲缘关系最远。
2010年07期 v.41;No.185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士平;范成浩;任延铭;杨海容;王安;
研究维生素D、维生素E、Mg以及VD/Mg、VE/Mg对猪背长肌肉色、pH、嫩度等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VD、VE、Mg、VD/Mg、VE/Mg可使肉亮值显著降低(P<0.05),使红值显著升高(P<0.05),对黄值无显著影响;相比较看,VE/Mg又可使肉亮值显著降低其他各试验组(P<0.05),而VE可使红值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VE、Mg、VE/Mg可使肉色显著升高(P<0.05)。②对屠宰后45 min、14 h、24 h背长肌pH的影响结果表明,VE和Mg要优于VD,随着屠宰后时间的延长,作用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为VE/Mg>Mg>VE。③VD使滴水损失显著(P<0.05)高于VE和Mg;VD使剪切力显著(P<0.05)低于VE和Mg;VD使大理石纹显著(P<0.05)低于Mg。因此,在改善肉色方面VE和Mg要强于VD。对背长肌pH的影响结果表明,VE和Mg要优于VD,随着屠宰后时间的延长,作用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为VE/Mg>Mg>VE>VD。对于改善肉的嫩度方面VD要强于VE和Mg。
2010年07期 v.41;No.185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春林;王加启;卜登攀;刘光磊;赵圣国;周凌云;赵国琦;
选择100只健康昆明小白鼠,研究小鼠不同生理阶段以及免疫条件下,乳中总IgG浓度和抗LipaseIgG类抗体效价变化。分娩后4 d分别注射灭菌生理盐水、脂肪酶(Lipase)+灭菌生理盐水、空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Lipase-ISCOM。分娩后8和12 d(即注射后4和8 d),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乳中总IgG浓度和抗Lipase IgG类抗体。结果表明,Lipase-ISCOM免疫小鼠后,血清和乳中抗Lipase IgG类抗体效价(log2)分别达到4.03和3.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SCOM为免疫乳生产候选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7期 v.41;No.185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英;刘蔓;张澜澜;李海龙;
以8~35月龄的三倍体雄性虹鳟为试材,同期二倍体为对照,研究了性腺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组织结构、超微结构以及几种生殖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染色体多倍化对三倍体虹鳟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的影响,探讨多倍体虹鳟的生殖机制。结果表明,三倍体虹鳟精巢能够发育成熟,但较二倍体发育迟缓,成熟精子量少,精子结构正常、大小不一;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5个阶段,各级生精细胞结构与二倍体相同,但体积较大,发生过程中有大量坏死细胞存在,精子变态期尤为明显;败育的生殖细胞被支持细胞所吞噬;生殖激素仅呈现一个生殖周期变化,与二倍体变化趋势相同但滞后。三倍体雄性虹鳟的生精细胞能够完成减数分裂,滞育于精子细胞阶段,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不规则的联会,产生的精子绝大多数因含有多余的染色体片段成为非整倍体而败育,只有少数生精细胞能够正常发育成精子。
2010年07期 v.41;No.18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郭胜;赵淑红;杨悦乾;闫以勋;
以东北农业大学培育的4种稻谷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测量装置上分别测定稻谷种子除芒前、后滑动摩擦角、休止角、内摩擦角。结果表明,稻谷种子滑动摩擦角、休止角、内摩擦角有差异,且除芒后其值均比除芒前小。除芒稻种在铁板、尼龙板、橡胶板三种材料上滑动时橡胶板摩擦力最大,可以考虑用橡胶材料作为除芒机的动杆。
2010年07期 v.41;No.185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韩豹;李悦梅;申建英;
针对机械除草过程中作物苗间与秧苗附近杂草较难铲除以及伤苗严重和除草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苗间机械松土除草装置。文章简述了该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分析并确定了松土除草装置和单体仿形机构的结构参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苗间除草率≥78.1%,伤苗率≤5%,达到了设计和相关标准要求。
2010年07期 v.41;No.185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赵欣;欧剑;朱玉玉;
针对西部农业设施需求,以开发一套性能可靠,低成本,构建灵活,易升级的温室测控系统为目标,在借鉴国内外在温室测控系统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温室群的测控系统中,提出了一种新型温室测控系统方案,在此基础完成了其硬件和软件开发。详细阐述了该方案组成及相关传感器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该设计系统具有性能可靠、成本低、构建灵活、易升级等特点,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010年07期 v.41;No.185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