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物科学

  •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玉米及其后代的抗病性研究

    刘昭军;邸宏;李铁;成瑜;赵曦;刘丽艳;王永斌;赵远玲;王广金;王振华;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lucose oxidase,GO)转入玉米自交系,并对转化后代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授粉后15~20h为最佳外缘基因导入时间段,最适合的转化质粒DNA浓度为100μg·mL-1。转化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244株,PCR阳性植株13株,对转化的D0代PCR阳性植株的抗病性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部分转化植株的抗玉米大斑病能力有所提高,其中3株表现高抗。研究为探索大众化玉米转基因和培育抗病玉米自交系提供了新方法。

    2010年08期 v.41;No.18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盐胁迫对二倍体马铃薯叶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景云;白雅梅;于萌;李文霞;吕文河;

    选取经12次轮回选择适应长日照的二倍体马铃薯富利亚(Solanum phureja,PHU)与窄刀薯(S.stenotomum,STN)杂种(PHU-STN)耐盐无性系BD54-8和盐敏感无性系BD57-3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受盐胁迫后叶部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BD54-8和BD57-3的试管苗培养在含有NaCl浓度为0、30mmol·L-1的MS培养基,采用H-765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拍照。结果表明,BD54-8和BD57-3在未经盐胁迫时,细胞膜、叶绿体及线粒体均保持完整,超微结构没有差异。耐盐无性系BD54-8经盐胁迫后,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仍清晰可见,超微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盐敏感无性系BD57-3经盐胁迫后,细胞膜受到严重破坏,叶绿体外形受损,内部出现空泡化现象,线粒体外膜模糊、嵴减少。由此可知,耐盐无性系BD54-8比盐敏感无性系BD57-3受到的破坏轻,细胞膜、叶绿体及线粒体可作为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性鉴定的细胞学指标。

    2010年08期 v.41;No.186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卷叶病毒CP基因的突变及其原核表达

    张建建;隋炯明;盖树鹏;宋希云;郭宝太;

    通过人工合成DNA的方法,对马铃薯卷叶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第52~177核苷酸(126bp)这段序列进行了突变,将其中12个AGA、AGG、CGA等精氨酸稀有密码子变成了原核高效表达的同义密码子CGT与CGC,将另外两个AGA精氨酸密码子变成了错义密码。构建了突变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BAD-LRCP2,Bsp1407Ⅰ与MssⅠ酶切及DNA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突变符合要求,表达载体的构建正确。在37℃,大肠杆菌工程株TOP10(pBAD-LRCP2)用0.2%L-阿拉伯糖诱导培养4h,SDS-PAGE显示蛋白图谱上有一条36ku的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条带,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在PBAD启动子驱动下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

    2010年08期 v.41;No.186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处理方法对假苍耳种子萌发的影响

    赵吉柱;滑雪;陶波;

    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硫酸、热水、FeSO4溶液、低温、赤霉素等不同处理对假苍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对假苍耳种子的萌发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处理20s的硫酸,60℃热水,0.20%FeSO4溶液和500mg·L-1的赤霉素分别提高了假苍耳种子10%、17%、5%、11%的发芽率。低温处理不能提高种子发芽率。研究假苍耳的萌发作用对明确假苍耳发生危害具有重要作用,对控制假苍耳的蔓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08期 v.41;No.186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科技动态

  • 美研究出观察植物细胞壁新法

    <正>为了更好地将植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合作,采用不同的显微方法,深入到百日草叶片细胞的深处,在纳米尺度研!!!

    2010年08期 v.41;No.186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美法学者揭示动植物病原卵菌致病机理——据称对药物和杀菌剂研发具有开拓性意义

    <正>由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院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揭示真核类动植物病原菌特别是卵菌的致病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了真核类病菌效应蛋白进入动植物寄主细胞

    2010年08期 v.41;No.186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抑制的新型双元表达系统问世

    <正>科学家近日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能够丰富果蝇和哺乳动物中转基因表达、世系追踪和基因功能嵌合体分析的手段。相关论文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

    2010年08期 v.41;No.18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瑞士培育新品种苹果 果皮果肉果核全是红色

    <正>据美国福克斯新闻和英国《每日镜报》消息,瑞士一果树栽培者花了20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一种全新的"红苹果"——从果皮到果肉到果核都是红色的。

    2010年08期 v.41;No.186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能源领域首设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正>国家能源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22项重大能源科技进步成果颁发2009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这是我国能源领域首次设立国家级科技进步大奖;第二批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命名和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启动仪式也同时举行。

    2010年08期 v.41;No.186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果蝇避免不育机制

    <正>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在雄性果蝇体内存在一种调节机制,可以通过有效增加精原干细胞来避免不育。这一发现有望给不育病理和疗法研究提供新思路。

    2010年08期 v.41;No.186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正>近日,牡蛎基因组计划(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项目组宣布,历时两年的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终于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

    2010年08期 v.41;No.186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番茄溃疡病菌分子检测取得新进展

    <正>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李健强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建立了番茄溃疡病菌快速灵敏的分子检测方法,为生产中病菌的鉴定和田间病害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2010年08期 v.41;No.186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园艺科学

  • 挂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鉴定指标的筛选

    王志坤;秦智伟;周秀艳;

    以2个衰老表现型不同的黄瓜品种为试材,在挂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测定果实叶绿素、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谷氨酰胺合成酶含量(G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活性、呼吸强度和组织相对电导率等9项与成熟衰老相关的生理指标,对这9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LOX酶活性4项指标与挂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有显著相关,可作为挂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期鉴定指标。

    2010年08期 v.41;No.18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瓜种质资源对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

    左洪波;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对东北农业大学黄瓜育种研究室保存的51份育种材料进行了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筛选出高抗和抗病的649、D0463、129三份材料;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筛选出D0118、9320-2、D0115、9302-1-1、C04-01、D0410、L18-10-2等13份抗病材料;同时抗两种病害的有:9302-1、649、D0622、D0401、D0115、D0425-1、东农802、东农803、1058-1、D0202-2等10份材料。

    2010年08期 v.41;No.18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低温胁迫对番茄品种资源苗期抗冷性的影响

    隽加香;蒋欣梅;于锡宏;

    以22个不同番茄品种为材料,在温度8℃/5℃(昼/夜)、光照强度4000lx处理5d后,以温度25℃/15℃(昼/夜)为对照进行抗冷性鉴定。分析探讨了番茄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VC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CAT)4个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冷性的关系,筛选出了抗冷性较强的番茄品种。

    2010年08期 v.41;No.186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氮素调控对寒地玉米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姜佰文;贾文凯;王春宏;张迪;于亚利;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寒地玉米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追肥时期对玉米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施氮时期以10叶期追肥产量最高,10叶期追肥>8叶期追肥>12叶期追肥>14叶期追肥,10叶期追肥、8叶期追肥与12叶期追肥、14叶期追肥差异显著。10叶期追肥比12叶期追肥增产7.3%,比14叶期追肥期增产9.1%。玉米随生育期的进行,抽雄期后,植株体内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并且处理150kg·hm-210叶期追肥增产效果明显。与产量规律相一致,施氮量对玉米全株氮素积累影响不显著,10叶期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抽雄期后全株氮素的积累。结果表明,寒地玉米抽雄期叶片氮素积累量达1.55g·株-1时可获最大产量。

    2010年08期 v.41;No.18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盐碱土中可培养中度嗜盐菌的研究

    王爽;杨谦;孙磊;王允;Olivia Juba;

    为了调查大庆盐碱地的中度嗜盐菌资源,采集重度盐碱化的土壤样本进行嗜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获得45株中度嗜盐细菌。形态学特征显示,40%菌落呈黄色,其余为乳白色;细胞为直线或弯曲的杆状,G+和G-细菌比例为19:26。进一步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筛选出8株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的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属于Bacillus(3株),Halomonas(2株)和Alkalibacillus(3株)属的菌株。菌株15-2应为现有种Bacillus agaradhaerens,X10-1(或X10-7)可能为Bacillus属潜在的新种,15-7(或X10-2)可能为Halomonas潜在的新种,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研究虽然仅获得了有限的中度嗜盐菌资源,但却丰富了我们对大庆盐碱土中可培养中度嗜盐菌多样性的认识,为今后合理开发和利用大庆地区的嗜盐微生物资源提供了素材和参考。

    2010年08期 v.41;No.186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巴西蘑菇液体培养及胞外多糖积累研究

    郑树生;梁丽琨;倪新江;

    利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影响巴西蘑菇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积累的营养因素。结果表明,巴西蘑菇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积累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0%巴西蘑菇菌糠煮汁、2%玉米粉、1%葡萄糖、2%麸皮、0.5%硫酸铵、0.1%KH2PO4、0.1%MgSO4·7H2O、10mg·100mL-1VB1。在这种培养基中巴西蘑菇产生的菌丝球数量多、直径小,培养7d后菌丝球个数达到2287个·50mL-1,菌丝干重为1.658g·50mL-1,胞外多糖可达229.213mg·50mL-1。

    2010年08期 v.41;No.18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生命科学

  • 大肠杆菌菌株ATCC 25922碱性磷酸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高明春;李雪萌;张润祥;王君伟;

    使用常规PCR法以大肠杆菌菌株ATCC 25922基因组为模板,克隆到该菌株的碱性磷酸酶成熟肽基因,并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Bam HⅠ、XhoⅠ之间,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30a-EAP。并且我们将pET-30a-EAP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TM(DE3)pLysS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大小为52ku的目的蛋白EAP。经试验证明该蛋白以可溶形式为主。进而,高效表达的重组碱性磷酸酶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被用于活性鉴定。pNPP的显色反应与去磷酸化试验证实来自ATCC 25922的重组碱性磷酸酶具有催化磷酸单酯水解活性,而且酶热稳定性高、有效工作温度范围大,与其他蛋白融合表达时仍保持酶活性。以上研究结果为大肠杆菌菌株ATCC 25922碱性磷酸酶的规模化生产及在免疫酶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0年08期 v.41;No.18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3-1E/mChIL-15融合基因构建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马德星;潘龙;郎跃深;杨静红;李广兴;

    将鸡堆形艾美尔球虫(E.acervulina)子孢子和裂殖子表面抗原3-1E基因片段与鸡白细胞介素15成熟蛋白基因片段(mChIL15)通过四个柔性氨基酸SPGS连接,构建并鉴定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3-1E-linker-mChIL-15。表达质粒纯化后应用磷酸钙法体外转染293T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重组质粒的体外瞬时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3-1E-linker-mChIL-15,转染后30h可检测到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瞬时表达。研究为鸡艾美尔球虫基因工程疫苗进一步研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0年08期 v.41;No.186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韭葱黄条病毒黑龙江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张威;白艳菊;张匀华;申宇;高艳玲;耿宏伟;范国权;孟宪欣;

    韭葱黄条病毒(Leek yellow stripe virus,LYSV)是大蒜上的重要病毒病害,几乎分布于全国所有大蒜种植区域,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对其建立RT-PCR分子检测体系以及对其外壳蛋白(CP)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尤为重要。根据已报道的LYSV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带毒植株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方法,克隆了LYSV黑龙江分离物(LYSV-HLJ)CP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LYSV-HLJCP基因全长885bp,编码295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中其他不同分离物的C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9.7%~88.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3.7%~93.1%。依据LYSVCP氨基酸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将LYSV不同分离物划分为4个类群,LYSV-HLJ与韩国和巴西大蒜上的LYSV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ⅳ类,表现出一定的寄主相关性。

    2010年08期 v.41;No.186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种子植物多样性研究

    王立凤;曲秀春;于爽;许丽颖;王克臣;姜海忠;

    为了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种子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有野生种子植物111科565属1663种,其中中国特有属2属,中国特有种42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6种。黑龙江省植物资源丰富,可分为药用、观赏、饲料、食用等12类;按Raunkiaer生活型分类,地面芽植物741种,占总种数的44.56%,其次为隐芽植物;按《中国植被》生活型分类,多年生草本1035种,占总种数的62.24%,一年生草本294种;在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1128种,占总种数的67.83%,湿生植物293种,占总种数的17.62%。同时对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发展对策也进行了探讨。

    2010年08期 v.41;No.186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CD_(44)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金海燕;周龙书;

    通过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比较黏附分子CD4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在位、异位内膜及正常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强度,以探讨CD4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在位内膜腺上皮CD44的表达与对照组子宫内膜无显著性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腺上皮CD44的表达显著高于同组的在位内膜和对照组子宫内膜。由此可知,CD44在异位内膜的异常表达与内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本试验结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8期 v.41;No.186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复方中草药对镜鲤(Cyprinus carpio L.)血清转氨酶及红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孟兆娜;陈玉春;管雪婷;张辉;刘敏;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由不同比例的刺五加、枸杞子、金银花和黄芪配伍的复方中草药饲喂镜鲤(Cyprinus carpio L).,于第14天、第28天及第42天检测红细胞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清的谷草转氨酶(GOT)以及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以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镜鲤的毒副作用。在28及42d时,复方Ⅰ组红细胞CA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8d时,各复方组红细胞SOD活性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28d时,复方Ⅱ组血清GOT活性及复方Ⅲ组血清GP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5);42d时,各复方组血清GP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试验复方中药添加到镜鲤的饲料中,可以增强其血清转氨酶及红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其中复方Ⅰ效果最佳,建议用药时间为28d。

    2010年08期 v.41;No.18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昆虫细胞表达兔出血症VP60蛋白间接ELISA方法建立及评价

    刘怀然;曲连东;刘家森;单安山;

    采用Bac-to-Bac系统表达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结构蛋白VP60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并对方法性能进行测定。试验以整合有VP60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接种Sf9昆虫细胞,感染细胞经裂解、离心初步纯化,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RHD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过对反应条件和试剂的优化选择,初步组装成间接ELISA试剂盒,并对其整体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含重组VP60蛋白的Sf9细胞裂解液最适包被稀释度为1:2000,换算为纯化VP60蛋白含量约为1.7μg·mL-1;待检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00;羊抗兔IgGHRP标记抗体最适使用浓度为1:30000。初步组装的ELISA试剂盒检测RHD阴性血清无假阳性反应,与其他常见兔病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敏感性高于RHDV全病毒间接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低于进口间接ELISA试剂盒;试剂盒批内和批间变异率在10%以内。37℃加速破坏试验和4℃保存期试验结果表明试剂盒保存期可以稳定在6个月。该方法可应用于兔出血症抗体水平监测及实验兔等级检测中。

    2010年08期 v.41;No.186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动物医学

  • 鸭肠炎病毒感染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研究

    马波;李洪涛;刘峰源;张扬;刘晓玫;乌伊罕;王君伟;

    为了研究鸭肠炎病毒感染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趋势,建立了检测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MTS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DEV免疫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抗原特异性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从末次免疫后可持续上升近4周达到高峰,以后快速回落。研究证实MTS法可有效检测鸭抗原特异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2010年08期 v.41;No.18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松仁蛋白多肽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立钢;赵玉红;李莉;

    选取昆明种雄性小鼠1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试验组分别以150、300、600mg·kg-1·d-1剂量灌喂红松松仁多肽30d后测定免疫器官重量、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指标。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小鼠脾脏重和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胸腺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小鼠足跖增厚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血清溶血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松仁蛋白多肽能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2010年08期 v.41;No.18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东北虎源等孢球虫虫种的鉴定

    韩彩霞;路义鑫;张靖伟;张子群;李晓云;宋铭忻;

    对采自黑龙江省某动物园的东北虎源球虫虫种进行鉴定。对东北虎源球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孢子化卵囊对犬进行感染性试验;根据已发表的猫等孢球虫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Ⅰ(ITSⅠ)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虫体基因组DNA扩增目的片段,并与其他球虫的ITSⅠ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观察发现该球虫符合等孢属球虫的特征;用孢子化卵囊感染犬,结果不能在其粪便中检出卵囊;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的目的片段,与其他19种球虫的ITSⅠ序列同源性为35.97%~98.71%之间。通过对东北虎源球虫形态学观察、犬的感染性试验与分子鉴定,确定东北虎源球虫为等孢属球虫,并且与猫等孢球虫亲缘最近。

    2010年08期 v.41;No.18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拉菌素浇泼剂对昆明小鼠消化道线虫驱杀效果研究

    李晓云;高玉红;路义鑫;

    观察多拉菌素浇泼剂对小鼠自然感染的消化道线虫的驱杀效果。选取140只小鼠分4组按不同剂量给药:多拉菌素浇泼剂低剂量组(2mg·kg-1BW)、中剂量组(5mg·kg-1BW)、高剂量组(15mg·kg-1BW)及空白对照组(不用药组)。通过用药组与对照组虫体感染情况的比较,结果表明,多拉菌素浇泼剂能有效驱除小鼠体内线虫;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药物残效期均在28d以上,二者驱虫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剂量即5mg·kg-1BW为最佳用药量。

    2010年08期 v.41;No.186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新闻

食品科学

  • 化学预处理法提取榛壳棕色素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王金玲;傅伟;王振宇;刘铭淇;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化学预处理法提取榛壳棕色素的条件,研究了预处理的化学试剂、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五个单因素对预处理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化学试剂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化学试剂NaCl,浓度0.85%,温度34.2℃,时间0.98h和料液比1:3.2。在此条件下预处理榛壳,可使棕色素提取效率提高54.3%,得率达到6.1%。

    2010年08期 v.41;No.186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黑穗醋栗花色苷研究

    赵晟锌;徐雅琴;李兴国;

    文章选择了八种大孔吸附树脂,分别测定它们对黑穗醋栗花色苷粗提液的吸附率及解吸率,确定了AB-8为最佳树脂。通过Langmuir及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20℃条件下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平衡浓度范围在0.056~1.00mg·100mL-1,遵循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平衡浓度范围在1.00~7.05mg·100mL-1,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由Langmuir吸附等温式拟合结果得到AB-8大孔吸附树脂在给定试验条件下的单层饱和吸附量是15.92mg·g-1。根据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特性的研究,得出最佳纯化条件为:选择pH1.0~2.0、浓度19.15mg·100mL-1的黑穗醋栗花色苷粗提液,以1.0mL·min-1的流速上样,经0.1%盐酸溶液洗涤后,用pH2.5的60%乙醇作为洗脱剂,在洗脱流速为0.5BV·h-1的情况下,得到的花色苷产品,纯度约为91.76%。

    2010年08期 v.41;No.186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与技术

  • 三色堇数量性状的相关及灰关联度分析

    杜晓华;刘会超;贾文庆;魏艳玲;

    三色堇的许多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明确各性状之间的联系,对提高杂交育种的选择效率,加快新优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验以33个三色堇品种的8个重要数量性状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相关分析和灰关联度分析,研究了这些性状对5个育种目标性状影响的主次关系及相关程度。结果表明,对花径影响最大的为叶长,其次为叶宽,再次为茎粗,它们均与花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对花数影响最大的为叶宽、其次为花径,再次为分枝数,其中分枝数与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叶宽、花径与花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叶宽,其次为花径,它们均与分枝数达极显著负相关;对冠幅影响最大的是株高,其次是茎粗,冠幅与株高、茎粗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冠幅。因此,可在植株发育的早期阶段,通过叶片大小、分枝数分别实现对花径、花数的相关性选择。

    2010年08期 v.41;No.186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gent的植物生长系统体系结构

    李晓明;赵春江;郑萍;

    介绍了虚拟植物建模的主要方法以及Agent的定义和特征,指出了在虚拟植物研究中引入Agent理论是解决目前植物生长模型构建方法存在局限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依据植物生长的生命体特征,建立了一种基于Agent的虚拟植物体系结构,并应用到大豆生长系统中。该体系结构对于模拟植物群体基于竞争的生存过程、研究植物进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0年08期 v.41;No.186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具有年龄结构的SI传染病模型的分析

    张剑;张宏民;

    研究了具有年龄结构的单种群模型在成年种群间染病的问题,建立并分析了具有成年和幼年两个年龄结构的SI传染病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分析方法讨论了该模型平衡点的存在条件,根据平衡点的系数矩阵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的情况,判断出各个平衡点的类型及局部稳定性,同时利用Hurwitz判别法得到模型的唯一正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该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对生物种群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不会造成种群的灭绝。

    2010年08期 v.41;No.186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育种研究进展

    李卓夫;付连双;王晓楠;孙艳丽;佟明耀;

    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育种是打破冬小麦种植禁区的关键技术之一。该地区冬小麦育种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越冬成活率与产量性状间平衡上。文章依据国内外冬小麦抗寒研究与育种的结果,对该地区冬小麦育种工作应着重做好的若干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

    2010年08期 v.41;No.186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科技进展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陈旭;齐凤坤;康立功;李景富;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反应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高通量,而且高敏感性等特点,该技术在分子诊断、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植物检疫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植物病害和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等进行了综述。

    2010年08期 v.41;No.186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40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3 ] |[阅读次数:6 ]
  •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研究进展

    双宝;韩英鹏;李明;李文滨;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是真菌、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研究发现其不仅仅在部分蛋白质翻译起始中发挥作用,还在人体癌症发生、促进动植物细胞增殖、细胞衰老和死亡以及一些植物环境胁迫应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的功能,对其生产实践中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0年08期 v.41;No.186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