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物科学

  • 大豆皂甙含量的QTL分析

    田俊;宋雯雯;韩雪;高慕娟;杨继学;王继安;

    利用高皂甙含量大豆材料和低皂甙含量大豆材料为亲本组配F2群体,以SSR分子标记技术对F2代群体与皂甙含量相关的QTL进行定位,以便为选育高皂甙含量的特种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皂甙含量高的哈91016与皂甙含量低的N98-9445A大豆杂交获得的F2代群体,用500对SSR引物对大豆皂甙含量进行QTL定位,其中多态性标记有106个。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大豆皂甙含量的QTL分别位于连锁群MLG K、MLG D1a上的Sat_044和Satt580附近,其LOD值分别为2.09和2.87,Sat_044与Satt102的遗传距离是11.4 cM,Satt580与Sat_036的遗传距离是18.7 cM;其对皂甙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2.6%和15.8%。

    2010年10期 v.41;No.18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忠臣;张丰转;刘海英;高红秀;赵书宇;张海滨;沈鹏;金正勋;

    以优质品种五优稻1号和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两个晚熟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密度和品种裂区试验设计以及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11(0.36m×0.15 m)密度条件下,优质品种五优稻1号ADPG(ADPG焦磷酸化酶)、GS(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表现较高;在M9(0.30 m×0.15 m)密度条件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ADPG、GS活性表现较高;在相应的条件(M11和M9)下,五优稻1号和松粳9号分别表现出较高的产量;这为相应密度条件下五优稻1号和松粳9号形成高产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10期 v.41;No.188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恢复生长后植株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陈禹兴;付连双;王晓楠;李卓夫;

    为研究不同冬麦品种植株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细胞膜受伤害程度的差异,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设置封冻期3个温度(负积温分别为120、240和480℃)和恢复生长后4个温度(未经低温胁迫、-3、-6和-9℃)处理,比较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品种间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不同品种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冬麦品种恢复生长后的植株质膜稳定性大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恢复生长的冬小麦对低温有一个适应过程,-3℃低温胁迫下,抗寒性有所增强;在-6℃低温胁迫下,细胞膜也有所恢复;进一步的低温,则导致膜脂过氧化的加剧。

    2010年10期 v.41;No.188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1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5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SSR标记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王绍鹏;刘尚武;李勇;刘伟婷;吕典秋;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8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多重PCR反应体系主要成分、引物不同比例关系及退火温度对SSR标记扩增的影响。在不改变其他成分浓度的条件下,对PCR反应体系的4个组分(Taq酶、MgCl2、模板DNA、dNTPs)进行浓度或用量梯度试验;利用正交设计L(934)对反应体系的4对引物组合(STM0014、Pat、SSI、UGP)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最终确立了马铃薯SSR标记多重PCR反应优化体系,总体积为20μL;2.5μL 25 mmol.L-1 MgCl2,0.6μL 10 mmol.L-1 dNTPs,Taq酶0.8 U,模板DNA 80 ng;4 mmol.L-1的4对引物之间的用量比为2:1:2:3,退火温度为54.7℃。优化后的反应体系重复性好,扩增结果稳定可靠,能够明显区分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为进一步探讨马铃薯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构建DNA指纹图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10期 v.41;No.188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园艺科学

  • 黄瓜盐渍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最佳盐渍工艺研究

    员金鑫;秦智伟;周秀艳;

    以津春5号为试材,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盐渍过程中黄瓜的感官品质、安全品质、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筛选出综合品质最优的工艺为:加盐量30%,加VC量0.15%,加CaCl2浓度0.2%,加醋酸浓度3%,盐渍时间为10 d。

    2010年10期 v.41;No.188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番茄HsfA3基因功能验证中相关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李振军;张丽丽;李景富;

    以pBI121质粒为基本载体,分别构建了由35S启动子驱动的用于番茄HsfA3基因亚细胞定位(Subcellular location)和遗传转化的植物表达载体pBI-sl-A3、pBI-A3。将pBI121质粒上的35S启动子进行改造,分别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mini35S、pBI-HSE-mini35S,用于研究热激转录因子HsfA3与热激元件(Heat shockelements,HSEs)的互作。通过冻融法将以上4种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用于后续试验,为进一步研究HsfA3基因在耐热中的功能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期 v.41;No.188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番茄Mi-1基因的SNP分型

    李亚玲;李景富;康立功;张贺;董晓慧;许向阳;

    SNP分型是SNP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分子遗传作图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技术。试验利用在番茄Mi-1基因中开发出的一个A/T型SNP位点,应用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成功的对438个F2群体进行了SNP分型。结果表明,这一F2群体中有72个纯合T/T基因型,175个杂合A/T基因型,70个纯合A/A基因型,以及121个不明原因缺失的F2单株,已得基因型经卡方测验符合1:2:1分离比例;同时,试验通过在下游引物3′末端第二、三位点引入错配碱基,以及优化PCR反应体系为Mg2+1.875 mmol.L-1,dNTP 100μmol.L-1,提高了反应的准确性,为番茄抗根结线虫辅助育种打下了基础。

    2010年10期 v.41;No.188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长柱金丝桃(Hypericum ascyron L.)分泌结构的研究

    徐庆华;李淑玲;胡国富;胡宝忠;

    对长柱金丝桃各类器官进行了整体透明和解剖学研究,确定合理的采收部位和采摘时间。结果表明,植株富含分泌囊和分泌小管道两种分泌结构;叶片中分泌囊(道)的发育属于裂生型;地上部分泌结构分布较多,尤以叶片中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确定植物的最佳采收时期是每年8~9月的花果期、最佳采收部位是地上部。此研究结果为此药用植物合理的采收部位和采收时间的确定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为其他植物分泌囊(道)发育规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10期 v.41;No.188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科技动态

  • 微生物蛋白提取技术化污泥为蛋白

    <正>如何让城镇污水厂污泥变废为宝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今天津裕川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通过联合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了污泥处理简练化、无害化、资源化。天津市塘沽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微生物蛋白提取方式的污泥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研究课题进行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0年10期 v.41;No.188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俄国用“组织培养”法育出更耐涝小麦

    <正>当洪涝灾害发生后,在旱地生长的小麦植株如果长期被水浸泡就有可能因根部缺氧而死亡。为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研究人员通过诱导小麦的愈伤组织,培育出了耐涝能力更强的小麦品种。俄科学院植物生理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布的公报显示,他们将取自某种小麦的一组细胞放入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诱导其产生组织团块,这便是愈伤组织。将这种组织置于固态培养基中,可分化成新的小麦植株。

    2010年10期 v.41;No.188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

    <正>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白叶枯病菌会利用水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显性Xa13基因,减少铜在水稻导管中的分布而侵害水稻。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病原细菌利用宿主基因征服宿主的一种新机理,同时也揭示了可能涉及水稻与病原共进化一个典型例子。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杂志《植物细胞》上以重点推荐形式在线发表,同时配发了介绍文章。

    2010年10期 v.41;No.188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兔朊病毒蛋白结构研究获新进展

    <正>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课题组博士生文等近年来用多维NMR技术研究兔朊病毒蛋白PrPC(91-228)及其S173N、I214V等点突变体蛋白的溶液结构和动力学,不久前在《生物化学期刊》上报道了兔PrPC蛋白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最近,该课题组通过比较野生型兔PrPC与其I214V突变体的空间结构和动力学,进一步指出,朊病毒蛋白的表面电荷分布和骨架柔性可能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种间传播屏障的关键因素。

    2010年10期 v.41;No.188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专家首次培育出优质荞麦杂交种子

    <正>由中国知名育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最近对"普通荞麦自交不亲和两系法杂交种优势利用研究"进行技术成果鉴定后认为,该项目培育出的榆荞4号荞麦杂交种,是国内培育出的第一个优质荞麦杂交种子,填补了中国无荞麦杂交种的空白。

    2010年10期 v.41;No.188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用小鼠胚胎干细胞高效培育小脑神经细胞

    <正>日本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有选择性地分化成小脑神经细胞,且实现了较高的分化效率。公报说,小脑皮质中层内的浦肯雅细胞是掌管精确运动和学习的主要神经细胞,在医学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诱导胚胎干细胞有选择性地分化成浦肯雅细胞的方法效率低下,只有约0.5%的胚胎干细胞最终能分化成浦肯雅细胞。

    2010年10期 v.41;No.188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动态

农业资源与环境

  • 百菌清、代森锰锌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侯利园;闫雷;秦智伟;李晓亮;

    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了百菌清、代森锰锌对大棚及农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在推荐剂量5倍范围内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趋势基本相同;对农田土壤的影响明显高于对大棚土壤的影响。大棚土壤中施入百菌清、代森锰锌后,施药量在5倍推荐剂量范围内不会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显著作用;农田土壤中施入同等剂量的百菌清、代森锰锌后,对过氧化氢酶有很强的激活作用。

    2010年10期 v.41;No.188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制度的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应

    刘一龙;张忠学;郭亚芬;王忠波;

    通过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县的大田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生物量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适量的灌溉会促使玉米协调营养器官和经济器官的比例,从而提高经济产量。相同的灌溉定额不同的灌溉次数对产量有一定影响。膜下滴灌与传统种植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2010年10期 v.41;No.188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玉米覆膜喷灌节水效果试验研究

    原万坤;刘庆华;

    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玉米大垄双行覆膜喷灌与常规种植喷灌的对比试验研究。在玉米全生育期,对土壤水分指标进行了观测,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在收获后对玉米进行测产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覆膜采用喷灌与常规耕作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具有较好的节水作用;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2010年10期 v.41;No.188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生命科学

  •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c28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曲步云;李海涛;李明;高继国;

    研究旨在克隆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Q-12的cry1Ac28基因并在原核载体中表达。应用PCR-RFLP法鉴定出Bt Q-12中含有cry1Ac基因,根据已知的cry1Ac全长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Bt Q-1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cry1Ac全长基因,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pEB相连接获得含有cry1Ac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EB-cry1Ac,经过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区为3 537 bp,编码1 17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33.3176 ku,pI为4.885,为弱酸性蛋白质,亮氨酸(Leu)、丝氨酸(Ser)、谷氨酸(Glu)三种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06%、7.80%、7.72%,该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能够正常表达133.3176 ku蛋白。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为FJ610439,并由Btδ-内毒素基因国际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cry1Ac28。为进一步研究cry1Ac28蛋白功能和活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10期 v.41;No.188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家蚕丝素蛋白轻链基因(Fib-L)cDNA及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郝碧芳;徐;周钰;朱嘉楠;张国政;日方;

    为了利用家蚕丝素蛋白轻链基因(Fib-L)及启动子元件开展转基因研究,克隆了家蚕品种797的Fib-L cDNA及启动子,并比较了6种不同品种来源的Fib-L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表明,轻链基因cDNA长为786 nt,编码了包括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在内的共26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前体;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其包括典型的TATA盒和类CAAT盒序列以及丝腺特异性结合位点等。用Fib-L启动子控制报告基因Egfp,进行家蚕BmN细胞内的瞬时表达研究,结果表明,Fib-L启动子驱动的Egfp报告基因可以在BmN细胞瞬时表达。

    2010年10期 v.41;No.188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重组新城疫病毒

    郝景波;吴云舟;刘艾林;尹杰超;任桂萍;李德山;

    将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Anhinga株的全长cDNA的克隆质粒以及L、P、NP的表达质粒共转染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5细胞,得到拯救病毒。通过RT-PCR扩增、酶切鉴定、测序验证拯救病毒中分子标签的存在,并通过血凝试验测定病毒的血凝效价、测定蚀斑形成单位确定病毒滴度,从而证明病毒拯救成功。新城疫病毒Anhinga株的拯救成功为该病毒进行结构基因研究和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期 v.41;No.188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万寿菊粉的营养价值评定

    袁玲;王学梅;王秋菊;许丽;

    选取两种不同来源的万寿菊粉,测定其营养成分及在绵羊瘤胃中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消失率,旨在评定万寿菊粉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万寿菊粉的粗蛋白含量、总能为10.07%和18.91 MJ.kg-1,明显高于玉米秸和豆秸,与青贮玉米和羊草相当;万寿菊粉的DM、NDF和ADF的24 h和48 h瘤胃消失率分别为38.04%、22.60%、23.26%和46.80%、29.34%、31.16%。总之,万寿菊粉中粗蛋白、钙、铁、铜、锰、锌等含量较高,有害元素含量低,NDF、ADF瘤胃消失率较高,具备成为新型饲料资源的必要条件。

    2010年10期 v.41;No.188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牙鲆EST资源的SSR信息分析

    陈松波;龚丽;刘海金;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牙鲆EST-SSRs的分布频率及碱基重复特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5 927条牙鲆非冗余EST序列通过在线搜索共检索出471个SSRs,分布于390条EST中,出现频率为7.95%,平均分布距离为7.9 kb。包括了112种重复基元,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占主导地位,占总SSR的59.02%。AC是二核苷酸中的优势基元,占二核苷酸重复类型的16.91%。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四核苷酸重复基元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元分布比较分散,三核苷酸重复基元中GAG数量最多,但仅占三核苷酸重复类型的7.26%。研究结果为牙鲆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0年10期 v.41;No.188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动物医学

  • 重组鸡γ-干扰素对H5亚型禽流感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曾岩;任晓峰;蔡皓;刘明;牛泽;李广兴;理番;

    为研究重组鸡γ-干扰素(Chicken interferonγ,ChIFN-γ)对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使用重组鸡γ-干扰素作为免疫佐剂,联合禽流感灭活疫苗采用胸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SPF雏鸡,免疫后每周测定血清抗体效价、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转化水平,攻毒后计算攻毒保护率。结果表明,鸡γ-干扰素提高了血清抗体水平,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和攻毒保护率,与疫苗组相比多数指标差异显著(P<0.05)。鸡γ-干扰素对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2010年10期 v.41;No.188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鹿眠宝对梅花鹿麻醉效果的试验观察

    高利;赵生财;范宏刚;李静;肖建华;马海;化育平;昆鸟;

    鹿眠宝是针对养鹿业及野生动物医学、科学在鹿科动物麻醉方面的迫切需求,而研制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试验主要研究该复合制剂的麻醉效果及其对鹿主要生理机能的影响,为鹿眠宝下一步在临床、科研及生产中广泛应用奠定基础。选取7头梅花鹿,颈部肌肉注射鹿眠宝,剂量为0.02 mL.kg-1,于注药前和注药后5、15、30、45、60、75、90、105 min,进行麻醉监测,监测镇静、镇痛、肌松等麻醉指标。结果表明,鹿眠宝对梅花鹿的麻醉效果确实,镇静、镇痛、肌松效应均衡,脉搏血氧饱和度(90%以上)充裕,对机体正常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轻微。

    2010年10期 v.41;No.188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捻转血矛线虫H11蛋白提取及其氨肽酶活性分析

    赵媛媛;韩彩霞;李晓云;宋铭忻;路义鑫;

    试验对体外培养的捻转血矛线虫L4期幼虫和自然感染的成虫的H11天然蛋白分别进行了提取和纯化,并进一步测定了其氨基肽酶活性及酶抑制剂敏感性,为利用捻转血矛线虫天然抗原进行疫苗研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H11蛋白在L4期幼虫和自然感染成虫体内均有表达,且具有氨肽酶M(ApM)活性和氨肽酶A(ApA)活性,其酶活性能被EDTA及邻二氮杂菲等哺乳动物氨肽酶抑制剂所抑制。H11蛋白是寄生阶段虫体的一种酶类,在对H11蛋白进行操作时,应按照相应的酶处理方法进行,以防变性,影响抗原免疫效果。

    2010年10期 v.41;No.18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

  • 转谷氨酰胺酶催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于国萍;安静;初云斌;韩宗元;李岩;姜巍巍;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探讨了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谷氨酰胺酶能够显著的提高了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凝胶强度。二次旋转正交设计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40 U.g-1、温度40℃、pH 7.5、作用时间2.5 h;最大凝胶强度为(150.547±6.374)g,但此时凝胶表面疏水性和保水性有所下降。研究为改进我国大豆蛋白的功能性和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2010年10期 v.41;No.188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Taqman三重实时PCR快速检测原料乳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张红宇;孟祥晨;姜博;张伟钦;

    建立可对原料乳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包括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同时进行快速检测的Taqman三重实时PCR方法。以致病菌中常见的eae、ipaH和lt基因为目的片段,选择3种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进行三重实时PCR扩增,研究反应的特异性、检测限和重复性,并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8份原料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扩增曲线形态良好,对原料乳中其他常见致病菌无交叉反应,对含致病菌为1 cfu.mL-1的乳样经2 h增菌处理后检测结果呈阳性,对原料乳样重复性检测的CV值均小于5%。完成全部检测过程只需大约6 h。该方法快速准确,可应用于原料乳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快速检测和污染调查。

    2010年10期 v.41;No.188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新闻

  • 我校参加“2010年大连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

    <正>2010年大连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在辽宁普兰店市举办。我校冯晓副校长带队参加了交易会,我校"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外合作部部长王喜泉,校合作共建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孙占海等组织参展项目并参加展会。

    2010年10期 v.41;No.188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校举办植物生物技术科研合作研讨会

    <正>我校举办了植物生物技术科研合作研讨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副教授Michael Deyholos博士、阿尔伯塔研究院资深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张健博士和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纪巍博士在会上做学术报告。省科技厅相关人员、我校副校长郑秋鹛、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傲雪、副院长李杰、科技处副处长孙占峰等出席学术报告会议。

    2010年10期 v.41;No.188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与技术

  • 投配率对连续两相厌氧发酵酸化效果的影响

    罗立娜;李文哲;王忠江;肖佳月;

    采用自行设计的连续两相厌氧发酵小试装置,研究投配率对牛粪酸化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投配率分别为50%、33%、20%和14%,对挥发性脂肪酸总量及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投配率为33%组的挥发酸总量最高,达13 701.67 mg.L-1,当投配率在14%~33%范围内变化时,挥发酸总量先随着投配率的增加而升高,但投配率增加到50%时挥发酸总量下降;各组的乙酸与丁酸之和百分含量均在80%以上,属于丁酸型发酵;投配率的变化影响挥发酸总量的变化,但不会引起产酸发酵类型的改变。

    2010年10期 v.41;No.188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ZigBee技术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远程监控系统

    吴蒋;任崇勋;

    居民饮用水水质变化是由于水源地水质发生了变化。针对湖泊型水源地进行研究,采用基于ZigBee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及时搜集水源地各个水源入口水质变化数据,实施实时监控。该系统运行稳定,易于安装,能够实现对水源地水质进行实时监控。

    2010年10期 v.41;No.188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向前选择变量法的我国粮食总产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刘东;白雪峰;孟军;

    结合1983~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田成灾面积等6个影响因子序列资料,采用向前选择变量法,构建了我国中长期粮食总产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及农田成灾面积是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关键制约因子,措施得当,未来我国完全可以在耕地资源不可逆转减少的前提下实现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决策依据。

    2010年10期 v.41;No.188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农村低压配电网自动稳压设备的研究

    赵玉林;董守田;赵琦;

    农村低压配电网由于负荷波动大、供电半径长,使电压大幅波动。配电变压器自动有载调压是稳定农网电压的最有效方式。机械式有触点分接开关由于造价高、性能差不适合配电变压器。文章介绍了应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无触点分接开关的自动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的构成,自动有载调压原理,变换分接头过程中环流的产生机理和限流措施以及限制谐波方法。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得出了调高电压和调低电压具有不同的环流发展机理以及电力电子元件应用在有载调压中实际上不产生谐波的结论。实验样机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运行稳定,稳压效果好,是农村电网自动稳压的有效方式。

    2010年10期 v.41;No.188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简报

  • 大白菜新品种龙白7号的选育

    史庆馨;方明;聂凯;牛柏忠;鹿英杰;

    龙白7号大白菜是由鲁P1和02-086两个自交不亲和系配制而成的大白菜一代杂种。该品种生育期75 d,高抗病毒病,抗霜霉病和软腐病,产量为104 345.8~128 077.1 kg.hm-2,适宜黑龙江省及吉林省种植。

    2010年10期 v.41;No.188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穗醋栗和醋栗绿枝扦插繁殖母株处理方法研究

    杨国慧;李学湛;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IBA喷洒、局部黄化处理、局部黄化处理结合IBA喷洒穗醋栗和醋栗的绿枝扦插繁殖母株,以筛选出能提高扦插成活率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局部黄化处理和局部黄化处理结合IBA喷洒母株对所有的品种的扦插生根率均表现出增效作用,特别是对生根难的品种效果尤其明显,而单独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IBA喷洒母株效果表现不稳定。

    2010年10期 v.41;No.188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辣椒疫霉菌生长和产孢条件的研究

    李立凤;李小梅;张景涛;

    对适合辣椒疫霉菌的培养基条件、温度条件、孢子囊产生的光照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在燕麦培养基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6~28℃,保存菌种时间最长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全光照对产孢的效果最好,可使游动孢子的释放量增加,6 d全光照处理可使游动孢子量最大。从而确定了疫霉菌生长条件和产孢条件的最佳方法,为品种抗源的筛选提供了适宜的菌种。

    2010年10期 v.41;No.188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高等植物脂氧合酶研究进展

    李彩凤;赵丽影;陈业婷;越鹏;谷维;王园园;滕祥勇;王楠博;

    脂氧合酶是植物十八碳酸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在不同高等植物中脂氧合酶生理特性略有不同。该酶作用的产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因此,文章就高等植物脂氧合酶酶学特性、生理学功能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10年10期 v.41;No.188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科技进展

  •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化烨;才华;柏锡;李勇;纪巍;季佐军;朱延明;

    盐害是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提高作物的耐盐性是提高全球粮食产量的基础。文章较系统地概述了植物盐胁迫信号传导通路研究现状,植物耐盐基因的挖掘,包括基于EST数据库的基因挖掘、通过转录谱确定胁迫响应基因以及应用转基因手段确定基因在胁迫耐受机制中的功能。同时系统阐述了各类耐盐基因的应用,包括渗透调节物质合成酶基因、氧胁迫相关基因、离子转运相关基因、编码转录因子的调节基因、感应和传导胁迫信号的蛋白激酶基因和其他调控序列。文章还对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提出建议,对进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10年10期 v.41;No.188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1 ]
  • 低酸度酒精阳性乳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李静;周岩;商常发;

    酒精阳性乳症是危害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一种营养代谢病,迄今为止,其病因和发生机理仍不清楚。目前没有特效方法防治酒精阳性乳的发生。文章主要介绍了低酸度酒精阳性乳的化学本质及发病机理,为该病的防制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2010年10期 v.41;No.188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正>农业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是农业部1 996年批准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由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马凤鸣教授担任主任,实验室设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室拥有寒地作物生理生态、寒地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保护三个研究室。现有教授34人、副教授1 3人、讲师1 2人,试验技术人员3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黑龙江省教育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2010年10期 v.41;No.18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物群发性疾病监测和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正>动物群发性疾病监测和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依托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实验室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发展均衡、基础力量雄厚的特点。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2006年实验室顺风利通过验收,所在学科被评为"十五"建设优秀学科。

    2010年10期 v.41;No.188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