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物科学

  • 两个大豆灰斑病抗性相关SCAR标记的发现与鉴定

    丁俊杰;文景芝;束永俊;李勇;柏锡;才华;纪巍;季佐军;朱延明;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由大豆灰斑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病斑、大豆籽粒斑驳,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对大豆生产有重要影响。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142份育成大豆新品种(系)的灰斑病抗性进行鉴定,进而对大豆灰斑病抗性资源进行评估。利用前期开发的功能分子标记进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筛选得到两个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相关的SCAR标记,可用于大豆抗灰斑病的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测序分析发现,它们定位于两个磷脂酶D基因内含子上,是由大豆转座子插入突变形成的。这两个SCAR标记具有功能基因靶向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大豆抗灰斑病育种应用前景。

    2010年12期 v.41;No.19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转TaDREB3基因大豆的农艺性状研究

    张彬彬;刘淼;高冬梅;马有志;李文滨;

    将抗逆基因TaDREB3转入东农50,得到稳定遗传株系,并将T4代株系种子播于盐碱地上。将其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等性状和对照东农50进行比较,研究在较高盐碱条件下该基因对大豆农艺性状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盐碱条件下,转基因株系和对照植株相比,生育期并没有改变,而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这表明转TaDREB3基因大豆对盐碱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

    2010年12期 v.41;No.19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转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乔琦;丁伟;李新海;马有志;王振华;李文滨;

    采用盆栽试验,在正常水分管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转DREB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旱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正常土壤水分管理下,根际土壤中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大豆VE、R1、R4期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抗旱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VE和R1期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R1和R4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R1期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呈显著增高和显著降低趋势,VE和R4期磷酸酶活性分别表现显著降低和无影响的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2010年12期 v.41;No.190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2008~2009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孙洪利;潘春清;刘洋大川;张明;刘扬;王中业;依铁柱;张俊华;

    2008~2009年在中国黑龙江省各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共分离得到356个单孢菌株。采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寄主共鉴定出7群34个中国小种。其中ZA、ZC和ZB为黑龙江省稻区的主要优势小种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4.83%,19.38%和16.57%。ZB1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为9.27%,其次是ZC1(5.62%),再次是ZA1(5.06%)、ZA33(5.06%)和ZA49(5.06%)。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2010年12期 v.41;No.19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园艺科学

  • 黄瓜果肉颜色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李博;秦智伟;周秀艳;

    选用3个绿色果肉品种649、129-1、津研4号和2个白色果肉品种HL-3、D0351为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配制10个组合,并构建以绿色果肉649和白色果肉D0351为亲本的F2分离群体,采用加性-显性(AD)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果肉颜色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存在一定的加性效应,广义遗传力较高,达到84.112%。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构建了两个连锁群,连锁群(Ⅰ)包括标记CSWCT13B、CSWCT17,连锁距离是3.5 cM;连锁群(Ⅱ)包括标记CSWCT29、CSWGCA01,连锁距离是14.6 cM,检测出1个与黄瓜果肉颜色有关的QTL,与最近标记的距离为6.01 cM,且贡献率为11.86%。

    2010年12期 v.41;No.190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东北三省番茄叶霉病菌主流生理小种变化监测

    韩晓莹;康立功;许向阳;李景富;

    番茄叶霉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也是生理小种分化最激烈的病害之一。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抗源,对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进行监测十分重要。2009年从东北三省采集分离得到番茄叶霉病菌,应用国际鉴别寄主进行叶霉病主流生理小种鉴定。在供试的42个菌株中,检测到的生理小种有1.2、1.2.3、1.2.3.4、1.2.4、1.3、1.3.4、1.4和2.3,其中主流小种为1.2.3.4。

    2010年12期 v.41;No.19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字杜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姬文秀;金东淳;李虎林;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份大字杜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60个RAPD引物筛选出7个多态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76条稳定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53条(占86.93%),大字杜鹃不同群体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用Nei&Li相似系数法对6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进行估算,平均GS值为0.45,其GS值在0.2816~0.7020之间,即遗传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0.56为GS截值,6份大字杜鹃种质可分为两类;以0.64为GS截值,6份供试大字杜鹃种质可分为三类;初步鉴定了6份大字杜鹃种质间的亲缘关系。

    2010年12期 v.41;No.19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农肥和化肥对黑土土壤氮素转化功能菌的动态影响

    赵伟;陈雅君;王宏燕;

    通过3年定位试验对不同培肥方式下黑土土壤中与氮素转化有关的功能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肥处理和农肥化肥等量配比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单施化肥的处理抑制了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生长;农肥高量处理土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高,是对照的108.87%,化肥低量处理氨化细菌数量最低,平均比对照高43.79%;农肥处理土壤亚硝酸盐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纯化肥处理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量高于农肥处理,因此长期合理地施用农肥对降低土壤的反硝化作用,从而减少黑土氮素的损失有良好的作用。

    2010年12期 v.41;No.19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分离自扎龙湿地的一株降解纤维素细菌的鉴定

    徐莹;许修宏;李洪涛;

    从扎龙湿地底泥中分离到一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细菌。该菌株光学显微镜下呈短杆菌,大小约(0.3~1.0)μm×(1.0~3.5)μm,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无运动性。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0。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与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ZL-5为Aeromonassalmonicida sp.Salmonicida。

    2010年12期 v.41;No.19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水肥管理技术对北五味子产量的影响

    徐宁;周连仁;

    通过配方施肥、草炭、滴灌、叶面肥等处理和土壤中不同组分有机质对五味子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了不同水肥管理技术对五味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提高胡敏酸和富里酸作用显著,不同施肥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草炭处理效果极显著;胡敏素含量,只有草炭处理与对照处理达到差异显著,这与草炭处理本身含有胡敏素有关;各个处理的高活性有机质的含量均与对照处理达到显著差异,配方施肥和普通施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滴灌处理的值最大。由上述结论可知,除高活性有机质外,草炭处理对于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作用明显好于其他处理,而配方施肥与普通施肥对于有各种有机质组分开的提高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壤中胡敏酸、富里酸和高活性有机质的增加,五味子产量逐渐增大呈现出正向关联且显著相关,可知上述几种有机质均有利于五味子产量的增加。

    2010年12期 v.41;No.19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生命科学

  • 彩叶草(Coleus blumei Benth.)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魏琪;李凤兰;刘荣梅;胡林双;董学志;高云飞;张抒;郭怡璠;胡宝忠;

    采用石蜡制片技术对彩叶草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彩叶草的花药具有四个花粉囊,花粉囊内有岛状物;花粉壁的发育属于双子叶植物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文章为彩叶草的栽培及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12期 v.41;No.190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鲁西黄牛成纤维细胞MSTN基因敲除研究

    冯霞;李树峰;佟慧丽;徐婷婷;卢丽;严云勤;李光鹏;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又称GDF-8,属于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是在骨骼肌中广泛表达的一类糖蛋白。试验根据已知牛MSTN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克隆获得同源长短臂,利用pPNT质粒为骨架构建含有loxP-Neo-loxP结构的打靶载体,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鲁西黄牛成纤维细胞,G418和GANC双向筛选,收集打靶细胞,PCR法进行鉴定,初步确定筛选到的细胞为MSTN基因敲除细胞,为后续试验获得MSTN基因敲除牛奠定了基础。

    2010年12期 v.41;No.190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几丁质酶基因特征分析

    刘冰南;杨谦;

    禾谷镰刀菌是引发麦类赤霉病的优势种,对禾谷镰刀菌基因组中几丁质酶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其致病机理。通过对禾谷镰刀菌基因组数据库的搜索分析,发现了16个ORFs编码的假定几丁质酶,它们都属于糖水解酶18家族。通过与它们的糖水解酶家族比较,对这些几丁质酶进行了系统的命名,按pI值从小到大进行编号为Chi18-1~Chi18-16,研究分析这些几丁质酶蛋白的信号肽、活性位点和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并建立了系统发生树,为禾谷镰刀菌中的几丁质酶在其致病性和相关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12期 v.41;No.19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科技论坛

  • 科学家研发出新型人工合成DNA载体

    <正>据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11月-12月刊(提前出版)报道,欧洲研究协调局(EUREKA)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可携带DNA的新化合物,预示着一种从基因层面治疗疾病的药物很快会变成现实,这一突破标志着携带DNA的新!!

    2010年12期 v.41;No.190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亦元院士参加东北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增粮战略学术研讨会并作报告

    <正>11月29日-12月1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增粮战略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我校蒋亦元院士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现代的、大规模化的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的报告。

    2010年12期 v.41;No.19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苹果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正>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完成的农业部"948"重大滚动项目"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模式及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日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验收和鉴定。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性强,特别是在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模式、下垂枝修剪

    2010年12期 v.41;No.190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环境温度和维生素C对后备蛋鸭免疫器官发育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范承浩;王宏强;王安;

    选取设计6个处理组,每组6个水平,每个水平6只蛋鸭。分别添加VC 0、200、800 mg.kg-1,温度(2±1)℃或(18±1)℃,试验期为6、12周龄金定蛋鸭216只,设两个温度水平,研究了环境温度和VC(维生素C)对后备蛋鸭免疫器官发育及抗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对胸腺指数影响显著(P<0.05),VC对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但随着VC添加量的提高,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有上升趋势。低温和维生素C的交互作用对胸腺指数影响显著(P<0.05)。低温和维生素C对血清一氧化氮(NO)、维生素C影响显著(P<0.05),对GSH-PX的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寒冷应激影响后备蛋鸭体内VC的合成,但日粮中添加VC 200 mg.kg-1时,可提高血液VC的水平,对低温应激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萎缩有缓解的趋势。

    2010年12期 v.41;No.190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甲基睾酮对雌性斑马鱼性腺发育的抑制作用

    赵春刚;范鹏;刘奕;范兆廷;

    用含雄性激素甲基睾酮(MT)的饲料饲喂经产雌性斑马鱼(Danio rerio)来探讨外源激素对其性腺发育的影响。通过投饲含0、30、60、120、240和400 mg.kg-1 MT的饲料30 d后,石蜡切片观察斑马鱼卵巢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随着MT剂量的增加,斑马鱼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卵巢结构变化明显。30 mg.kg-1剂量组的成熟系数有明显的降低,至400 mg.kg-1剂量组,成熟系数仅为对照组的1/6;同时外源雄性激素严重影响或抑制了卵巢的进一步发育,较低剂量组性腺发育停滞在Ⅲ时相左右,较高剂量组的性腺明显的退化,至400 mg.kg-1剂量组,卵巢已呈明显的萎缩状态,卵母细胞几乎不可见;卵母细胞在甲基睾酮作用下的退化过程为:抑制卵母细胞发育—细胞核结构变化—累及细胞器—形成凋亡小体、破坏细胞膜结构—凋亡小体逸散、细胞固缩—崩解。结果显示外源雄性激素对雌性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影响明显,较高剂量时可导致外源激素的阉割作用。

    2010年12期 v.41;No.190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三种野生泥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李雅娟;于卓;张明昭;庞义猛;钱聪;孙效文;荒井克俊;

    本研究采用5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黑龙江泥鳅(M.mohoity)、北方泥鳅(M.bipartitus)、泥鳅(M.anguillicaudatu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泥鳅的5个微卫星基因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27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3~7个。5个微卫星基因座在三种泥鳅的多态信息含量都达到了高度多态的水平,平均PIC值在0.526~0.722之间,说明三种泥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和泥鳅的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978,0.889和0.742,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83、0.781、0.721。三种泥鳅的遗传距离为0.189~0.559,泥鳅和北方泥鳅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189,亲缘关系较近,而泥鳅和黑龙江泥鳅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559,亲缘关系较远。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值。得出所有个体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都无偏离现象。聚类结果显示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泥鳅群体分为二支,泥鳅和北方泥鳅聚为一类,之后两者再与黑龙江泥鳅聚为一类。

    2010年12期 v.41;No.19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温度下不同蛋白水平对镜鲤(Cyprinus carpio L.)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张桐;徐奇友;许红;王常安;尹家胜;

    选用德国镜鲤630尾(200±20)g,在18、22和26℃3个温度环境下用30%、33%、36%、39%、42%的五个不同的蛋白水平的饲料投喂,分别测定肝脏、脾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溶菌酶(LYZ)、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补体C3、C4等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8℃环境下,42%蛋白水平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降低;30%蛋白水平组脾脏溶菌酶的活性显著高于39%蛋白水平组(P<0.05)。22℃环境下,42%蛋白水平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蛋白水平组(P<0.05);42%蛋白水平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蛋白水平组(P<0.05);42%蛋白水平组血清C3显著高于30%蛋白水平组(P<0.05)。26℃环境下,肝脏SOD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42%蛋白水平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在18、22和26℃温度下蛋白水平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表现在抗氧化性方面,而对其他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无显著的影响。

    2010年12期 v.41;No.190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动物医学

  • 乌连止泻颗粒剂中挥发油提取和包合工艺研究

    李继昌;于文会;张秀英;侯振中;徐利;姜晓文;徐倩倩;

    乌连止泻颗粒剂中白术、木香、干姜含有挥发油成分,甘草有助于挥发油溶出,采用共水回流法提取,以挥发油溶出率为指标,对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粉碎程度进行了单因素考察,优选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利用β-CD包合挥发油,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结果表明,经试验确定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为,将白术、干姜、木香、甘草粉碎成粗粉,不浸泡,加8倍量水,共水回流提取6 h;挥发油包合工艺为β-CD:挥发油为4:1;β-CD:水为1:8;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30 min。

    2010年12期 v.41;No.190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鹿科动物茸角组织Osteopontin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郝丽;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在骨基质的矿化和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研究首次从梅花鹿鹿茸尖端组织cDNA文库中成功克隆了OP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及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PN的cDNA全长为1 406 bp,编码279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为不稳定蛋白,具有N端信号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0.99 ku,理论等电点为4.40,其一级结构中丝氨酸和谷氨酸残基所占比例最高,含有特异的Arg-Gly-Asp序列(RGD)。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鹿源OPN氨基酸序列不仅与欧洲牛和山羊相似性最高(分别为86%,85%),且在该基因座位上也与二者在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OPN基因在鹿茸尖端不同组织层的表达存在差异,前软骨层和软骨层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间充质和皮肤层,推测OPN可能通过介导破骨细胞与矿化组织的黏附,从而参与了鹿茸组织的矿化。

    2010年12期 v.41;No.190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

  • 大豆蛋白酶解物的抗癌活性研究

    吴非;于胜男;葛锡娟;李良;王鹏;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用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分别对其进行酶解,得到具有抗癌活性的酶解物,测定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和酶解物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酶解物的癌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7.36%,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酶解物的抗癌活性,其次是中性蛋白酶(21.20%)和碱性蛋白酶(18.01%),酶解物抗癌活性最低的是胃蛋白酶(11.20%)。四种蛋白酶在最适水解条件下作用于大豆分离蛋白时,水解度的排列次序为: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与酶解物的细胞生长抑制率不呈线性关系。

    2010年12期 v.41;No.190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肉中两种致病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赵燕丽;许岩;张立钢;杨秀芹;邵美丽;

    为了建立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PCR反应体系,建立这两种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分析其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到人工模拟肉样中,并分析其敏感性。结果表明,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PCR检测方法应用于人工模拟肉样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2和103 cfu.mL-1。该方法的建立为食品中多种致病菌的同时检测奠定了基础。

    2010年12期 v.41;No.190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与技术

  • 自然冷资源保鲜库自控系统设计及应用

    张飞;周福君;

    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自然冷资源保鲜库温度、湿度自控系统的设计应用。利用自然冷资源保鲜具有安全、方便、节能等优点。虚拟仪器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总线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的综合。采用虚拟仪器技术自动控制自然冷资源保鲜库的环境参数简单易行,控制参数准确可靠,能有效提高果品和蔬菜保鲜品质。

    2010年12期 v.41;No.190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用于甜菜自动移栽机的链式纸钵研究

    任珂珂;陈海涛;赖庆辉;赵作伟;

    采用育苗和移栽技术有机结合的系统思想设计出满足甜菜移栽农艺和高速自动移栽机技术要求的链式纸钵结构,研究了甜菜育苗用链式纸钵结构及其结合部结构参数优化组合。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链式纸钵分离力和破损率为目标函数,以结合部的连接部长度、连接部数量和分离导引部长度为影响因素,对链式纸钵结合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链式纸钵结合部结构参数优化组合为连接部长度5 mm、连接部数量4个、分离导引部长度50 mm,为提高甜菜自动移栽机作业速度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12期 v.41;No.190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DSP的农村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方式研究

    李宁宁;赵玉林;王德状;韩如坤;

    针对目前农村变电站供电电压质量较低、实际电压不稳定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13区的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方式,控制芯片为DSP芯片,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计。通过实验室的Matlab7.1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控制方式和控制芯片,提高了系统电压的合格率和稳定性,降低了设备的动作率。

    2010年12期 v.41;No.190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光纤光栅车辆称重测速关键装置设计与试验

    张怀玉;夏吉庆;孟令权;

    为了满足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治理超载超限,以及海关、煤矿、电厂、水泥厂、粮库等货车运货量大且按重量交易的场所的需求,采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压力传感器与复合材料相结合,构成秤体并实现了车辆的动态称重测速。进一步进行了静态载荷下的仿真试验和动态运行试验,当载荷增加时,不同载荷下测量到的差值比较稳定,静态应变试验最大相对误差为2.7%,动态载荷试验最大相对误差4.7%。试验表明,论文中称重测速装置对载荷的变化敏感,误差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010年12期 v.41;No.190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简报

  • 协同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汞研究

    姜洪波;

    研究在酸性介质中,超痕量汞能催化溴酸钾和过氧化氢协同氧化偶氮胂Ⅰ褪色,褪色程度与汞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7.26×10-10 g.mL-1,褪色程度与汞的含量在0~6.5μg.m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建立了测定痕量汞的催化分光光度法。该方法测定环境废水中痕量汞的含量,结果满意。

    2010年12期 v.41;No.190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稗草密度对草地早熟禾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刘婉娈;陈宇菲;樊金萍;胡海辉;龚束芳;

    通过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对不同密度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Beauv)共生对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 L.)根际土壤微生物产生的阶段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随着稗草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并有随稗草生长而数量增加的趋势,直到枯萎期才开始减少;在稗草苗期和枯萎期放线菌的数量受稗草密度的影响较小;但在生长期随着稗草密度的增大;数量有一定减少,抽穗期有所增加;土壤真菌的数量随着稗草密度增大,在稗草苗期和生长期数量逐渐减少,而在枯萎期逐渐增加。

    2010年12期 v.41;No.190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科技进展

  • 蛋白质组学在大豆中的研究进展

    刘珊珊;姜自芹;刁桂珠;郑天慧;曾蕊;吴帅;宋波;拓云;李文滨;

    蛋白质组学分析是目前分离、鉴定蛋白差异表达最为有效的研究手段之一,其核心技术包括以双向电泳为主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以质谱分析为核心的蛋白质鉴定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像数据处理和数据库的构建。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支柱。文章总结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用大豆蛋白提取方法的改进,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大豆与根瘤菌相互作用、大豆组织器官蛋白、生长发育相关蛋白研究上的应用以及在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细胞器水平、大豆遗传多样性及转基因鉴定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大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0年12期 v.41;No.190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miR-221功能研究进展

    陆黎敏;高学军;李庆章;李晔;李春;刘杰;

    miR-221是由内源性发夹(Hairpin)结构转录产物衍生出来的一类长21~28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靶基因mRNA结合,从而在转录水平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成蛋白。miR-221是成簇分布的miRNA,近来研究表明,miR-221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造血、肿瘤发生等一系列生物进程。文章介绍了miR-221功能研究的进展,为进一步研究miR-221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0年12期 v.41;No.190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