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专论与综述

  • 番茄主要病害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宋建军;王琳珊;田鹏;王瑞飞;

    番茄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与质量,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危害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番茄抗病育种工作者提供了有利的辅助工具,可以准确、快速地从DNA水平上鉴定抗病位点,显著提高育种效率。文章对番茄主要病害及其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标记在番茄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加以展望。

    2012年04期 v.43;No.20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10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研究报告

  • 优化施肥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王海艳;孙超;罗盛国;刘元英;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两种密度(28、33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了优化施肥对大豆不同器官的含氮量、氮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了大豆植株R6期的含氮量,在高密度条件下,叶片含氮量提高了10.6%,茎秆含氮量提高了11.3%(P<0.05)。优化施肥显著增加了R2~R6阶段的氮素积累,其中R4~R6阶段高密度条件下氮积累量提高了41.4%(P<0.01)。R2~R6阶段的氮素积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高密度条件下,优化施肥的产量比常规施肥提高了10.5%(P<0.05)。

    2012年04期 v.43;No.206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鼓粒期的光学特性

    王瑞;王宏富;陈新霞;曾蓉;

    以玉米和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大豆鼓粒期,利用叶绿素仪SPAD-502测定不同间作模式下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Mini-PAM测定荧光参数Fm'、Temperature、PAR、Fv/Fm、Yield、ETR、qN等指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叶绿素相对含量差异显著;在同一种植模式下,由于遮荫效果的影响,南行大豆的SPAD高于北行。4种种植模式下大豆的荧光参数值日变化在整体趋势上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叶绿素荧光参数的ETR、qN变化依赖于PAR的变化。Fm'、Fv/Fm和Yield的变化与PAR的变化相反。

    2012年04期 v.43;No.20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野生大豆盐碱胁迫响应基因GsZFP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罗晓;曹蕾;王明超;胡梦然;柏锡;纪巍;才华;朱延明;

    盐碱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野生大豆是优良的非生物胁迫抗性材料。为了获得在植物渗透胁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功能基因,研究以耐盐碱东北野生大豆(Glycine sojaL.G07256)为试材,利用前期构建的野生大豆碱胁迫基因芯片表达谱,从中选出一个在盐碱胁迫早期上调表达,经Blast分析预测属于C2H2类型的锌指转录因子(探针号Gma.17534.1.S1_at),命名为GsZFP1。对GsZFP1基因进行芯片结果的sqRT-PCR验证,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得到GsZFP1的cDNA序列。利用"ORF Finder"及ExPASy的ProtParam工具分析表明GsZFP1蛋白长度为325 aa,分子质量约35.14 ku,预测等电点为9.99。其锌指结构特征为Cys-X2-Cys-X3-Phe-X5-Phe-X2-His-X3-4-His,并且不含QALGGH保守结构域。该基因是野生大豆中首次被发现的不含QALGGH motif C2H2类型的锌指蛋白,并且参与到非生物胁迫反应。该结果将为研究GsZFP1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并为认识不含QALGGH保守结构域的C2H2类型的锌指蛋白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为耐渗透胁迫基因工程研究提供潜在的基因资源,为植物耐渗透胁迫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2012年04期 v.43;No.206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的克隆及其功能验证

    高慕娟;宋雯雯;韩雪;王继安;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大豆生产上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损失。大豆抗性品种选育是其防治措施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文章拟利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通过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CAMBIA3301/Rhg1,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方法转化大豆东农50。PCR检测草丁膦抗性植株,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了大豆基因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丰度。在胞囊线虫的侵蚀下,转基因植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而丙二醛含量低于野生型植株。研究证实了Rhg1为大豆胞囊线虫的主抗基因,同时为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子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2012年04期 v.43;No.206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小麦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晖;陈佳慧;王文文;兰进好;田纪春;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其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穗粒重与穗长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穗数、行总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粒重和单穗粒重;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对穗粒重贡献最大的是单株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单株粒重对单穗粒重有促进作用,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单株穗数对单穗粒重的负效应最高。

    2012年04期 v.43;No.206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光温条件对无花粉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

    邱振国;张秒高;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

    为了弄清光温条件对自然突变的无花粉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通过大田遮光和人工气候箱设置不同光长(11.5、12.5、13.5和14.5 h)、不同温度(21、23.5、24、24.5和28℃)对幼穗分化期内的籼S持续(7、8、9、10、15和20 d)处理。结果表明,越冬材料在13.5 h光长下处理15 d,24和24.5℃两种处理最终均能使籼S从可育转为不育,21℃低温处理能使籼S可育率高达96.5%;以21℃低温、13.5 h光长的条件持续处理不同时间,仅9、10 d的低温处理才能导致籼S出现持续可育;大田遮光处理仅在晚造时对育性转换产生影响,出现可育花粉的时间早晚及其花粉可育率存在显著差异时的育性高低总体趋势均为11.5 h处理>12.5 h处理>CK>13.5 h处理;人工气候箱内不同光长持续处理20 d发现,28℃高温各处理始终为无花粉型败育;24℃低温处理,仅11.5 h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23.5℃低温处理,11.5和12.5 h两种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故籼S具有较强的温敏性和一定的光敏性,在23.5~24.0℃的低温下,存在一定的光温互作效应。

    2012年04期 v.43;No.206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粳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分析

    张艳梅;王敬国;刘化龙;邹德堂;

    研究以140份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芽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0份材料中,芽期强耐冷性材料有3份,分蘖期耐冷性较好的占20.00%,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占64.28%,成熟期耐冷性较好的占44.42%;对各生育期耐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量与芽期死苗率和孕穗期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期耐冷性与成熟期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死苗率可作为分蘖期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分蘖期耐冷性可作为孕穗期耐冷性的间接指标。

    2012年04期 v.43;No.20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施肥量与灌溉量对黑龙江省黑土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炜;谷思玉;白雅梅;赵京考;

    合理的水稻施肥量和灌水量是充分利用养分和水分、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研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由草甸黑土发育的水稻土的水稻田上进行的、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法的氮、磷、钾施肥与灌水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求得哈尔滨地区水稻的综合推荐施肥量为:水稻的氮、磷、钾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67.4 kg·hm-(2N)、27.9 kg·hm-(2P2O5)和52.8 kg·hm-(2K2O);分蘖中期-成熟期的较为合理的灌水方式为薄层浅灌。氮肥在85%饱和含水量与100%饱和灌水量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交互作用,证明氮肥可以增加低水平灌水的水分利用效率。

    2012年04期 v.43;No.206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寒地超级稻松粳9号抽穗期冠层特性研究

    赵宏伟;高扬;刘化龙;杨亮;刚爽;臧家祥;

    以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和常规品种松粳6号(对照)为试材,通过密度处理构建不同稻作群体,研究了不同群体条件下超级稻与常规稻抽穗期冠层特性差异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两品种产量也增加,但是过密条件下产量有所降低。高产群体抽穗期的冠层特征为:主茎具有较大的功能叶叶面积,冠层的透光率协调分布并具有相对较低的消光系数,群体内部上下分布均匀又趋于"头轻脚轻中间强"型的冠层叶面积密度。

    2012年04期 v.43;No.206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水稻胚乳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分析

    赵书宇;刘海英;沈鹏;金正勋;张忠臣;张海彬;王露露;

    为比较同一杂交组合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后代在灌浆期胚乳内蛋白表达差异,文章建立了一套适合灌浆期水稻胚乳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探讨了胚乳蛋白的提取、等电聚焦上样量的选择、胶条转移等双向电泳的一些关键技术。结果表明,一次溶解蛋白样品,TCA-丙酮法优于酚法蛋白提取,300μg上样量为最适上样量,能得到清晰、分离效果好、蛋白点数较多的图像。

    2012年04期 v.43;No.206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早熟玉米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杂种优势分析

    李晨光;张林;邸宏;王振华;

    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对早熟加拿大玉米群体直接选系材料进行抗玉米丝黑穗病的评价,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61份群体选系中抗病材料占85.2%,无高感材料,整体表现抗玉米丝黑穗病;群体选系中EP17-11、EP17-13、EP25-1、EP9-3、EP17-4等10个自交系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较高,利用潜力较大,可以用来组配较高产的组合;根据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可以将61个加拿大群体选系划分为7个类群,即与K10遗传关系较近的群体选系有10个,与KF53遗传关系较近的有5个,与KL298遗传关系较近的有11个,与甸11A遗传关系较近的有10个,与东46遗传关系较近的有10个,与合344遗传关系较近的有10个,与京七遗传关系较近的选系有5个;Reid群和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间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关系,表现出较高的增产作用。这些群体选系在我国早熟玉米抗病育种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2年04期 v.43;No.206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亚麻EST-SSR标记开发

    苏钰;李明;姜硕;郑东泽;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亚麻EST-SSR资源,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7 947条亚麻EST,去除低质量和冗余序列后,筛选得到含有SSR的序列共239条,检出率为3.0%。其中二核苷酸重复49条,共7个重复类型;三核苷酸重复160条,共41个重复类型;四核苷酸重复30条,共11个重复类型。根据不同的重复类型共设计65对EST-SSR引物,在20份材料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有52对引物有目的扩增产物,其中32对扩增条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占设计引物的49.2%,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份亚麻材料划分为五大类,验证了EST-SSR分子标记在亚麻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2012年04期 v.43;No.20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低温诱导甜菜(Beta vulgaris L.)Ty7Br600基因的Northern blotting和Southern blotting分析

    戴建军;程大友;常缨;李彩凤;闫桂萍;马凤鸣;

    以低温诱导甜菜幼苗为试验材料,以未进行低温诱导的甜菜幼苗为对照,采用α-32P-ATP放射标记按随机引物标记法标记本实验室克隆的Ty7Br600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试验结果显示,在低温诱导培养的甜菜幼苗的RNA群体中,出现较强的杂交条带,而在未诱导培养的甜菜幼苗的RNA群体中,则几乎没有阳性杂交条带出现。因此,Ty7Br600这一序列有可能是二年生甜菜幼苗经低温诱导处理之后被诱导表达的与抽薹相关的新基因序列。Southern杂交结果发现,在每一组酶切中至少有2~3条条带,表明Ty7Br600确为甜菜基因组片段,也同时表明该基因在甜菜基因组中以2个拷贝或低拷贝形式存在。

    2012年04期 v.43;No.206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甜菜抗褐斑病菌的田间调查与分析

    李永刚;马凤鸣;

    文章对黑龙江省3个地区不同甜菜品种褐斑病菌的抗性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香坊实验实习基地种植的10个甜菜品种对褐斑病菌抗性存在差异,抗性较强的为中多0704和中单0702,Bastion抗性较差,病情指数最高为20.99;拜泉县郊种植14个甜菜品种对褐斑病菌存在差异,抗性较强有爱丽斯、KWS5145和KWS0149等,其中普瑞宝、甜研307和KWS9400抗性较差,病情指数最高可达43.70;依安县郊种植20个甜菜品种对褐斑病菌抗性存在差异,抗性较强为KWS0149,其中BETA464、BETA812、KWS9145、Hi0474和Hi0732抗性较差,病情指数最高可达27.61。同时,对比KWS0149和KWS4121在3个地区的抗性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

    2012年04期 v.43;No.206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光照强度对石栎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吴飞燕;伊力塔;李修鹏;殷秀敏;刘美华;余树全;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常见种石栎(Lithocarpus glaber)为研究材料,测定了不同光强条件(100%、75%和50%自然光强)下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探讨了石栎生长对光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石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上升,3种光强条件下叶片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高光强下的ΦPSII、Fv/Fm和Fv/Fo值相对较小,说明石栎幼苗能适应较大的光强幅度,同时对低、弱光强有一定的抗逆性。

    2012年04期 v.43;No.206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0 ]
  • 番茄Cf-5基因的SNP分子标记开发

    张育垚;李景富;谢立波;张贺;康立功;姜景彬;许向阳;

    根据已知的叶霉病抗性基因Cf-5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嵌套引物。以4份抗病材料和4份非抗病材料DNA为模板,扩增番茄Cf-5基因并比较了抗感材料Cf-5基因的序列,在580、2 879 bp位点分别有T与C、G与T的碱基替换,设计了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获得了稳定的等位基因PCR产物,成功地开发了抗叶霉病基因Cf-5的SNP标记,为培育抗叶霉病番茄品种奠定了基础。

    2012年04期 v.43;No.206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越橘果实花青苷含量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张春雨;王晶莹;郭庆勋;周连霞;贾承国;

    对25个高丛越橘,9个半高丛越橘品种和10个杂交后代的花青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越橘品种花青苷含量在52.700~233.000 U·g-1FW之间,其中艾木蓝花青苷含量最高。高丛越橘品种平均为103.771 U·g-1FW,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为29.48%,半高丛越橘品种平均为99.956 U·g-1FW,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为19.64%。杂交后代类型的花青苷平均含量为135.860 U·g-1FW,高于高丛越橘和半高丛越橘平均值。对果实发育过程中花青苷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显示,越橘果实花青苷主要存在于果皮中,粉色期是花青苷合成的主要时期,而50%蓝色期是越橘花青苷迅速合成期。

    2012年04期 v.43;No.206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S6PDH基因转化香蕉研究

    匡云波;赖钟雄;

    研究以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spp.cv.Tianbao)横切薄片(Thin cross-sections,TCSs)为材料,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S6PDH基因转化香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切薄片继代增殖培养基M4中添加5%~7%(V/V)的椰汁明显增强了香蕉芽苗的生长势;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表明,长势旺盛的香蕉芽苗(直径为7~8 mm)适宜作为香蕉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横切薄片厚度以2 mm左右为佳;采用两步法进行抗性芽的筛选得到37个抗性芽苗,生根移栽后获得31株成活苗;目的基因S6PDH和报告基因GUS的PCR检测表明其中4株是转基因植株。该研究为将蔷薇科山梨醇代谢途径引入香蕉以提高其耐渗透胁迫的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12年04期 v.43;No.206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君子兰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劳杉杉;苑志明;秦智伟;周秀艳;

    根据GenBank上登陆的黄水仙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登录号:X78814.1)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从君子兰cDNA中克隆出一个1.4 kb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这个序列全长1 395 bp,包含一个1 272 bp的开放阅读框,并且编码423个氨基酸。与水仙(DQ984674)、文心兰(FJ859988)和茶花(EF545005)相比,此cDNA序列显示出98%~76%的同源性,并且与水仙、猕猴桃、番茄和柿相比,其氨基酸序列显示出达到了99%~80%的同源性。由此可知,研究所克隆的序列为君子兰的PSY全长基因,该PSY基因已登陆GenBank(登录号:JF499694)。

    2012年04期 v.43;No.206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卷丹与亚洲百合种间杂交花粉管生长的荧光观察

    雷家军;吴超;

    利用荧光显微镜对卷丹与亚洲百合品种"多安娜"(Pollyanna)、"精粹"(Elite)、"布鲁拉诺"(Brunello)种间正反交共6个组合授粉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卷丹作母本的杂交组合授粉后4 h花粉均已萌发,8~24 h花粉管快速生长,48~72 h花粉管到达子房。卷丹作父本的杂交组合授粉后24~96 h内观察到花粉管横向生长、回折缠绕、末端膨大等异常现象,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花粉管、花柱道细胞、胚珠中的胚囊出现胼胝质,120 h内很少有花粉管穿过整个花柱到达子房。不同杂交组合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荧光观察结果与田间调查杂交结实率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

    2012年04期 v.43;No.206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拟南芥MYB51突变体的鉴定与初步分析

    李梦莎;石璐;国静;

    拟南芥MYB51(AT1G18570)转录因子是吲哚族芥子油苷合成的正向调控因子。研究组从拟南芥生物资源中心(Arabidopsis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Ohio State University,USA)购买AT1G18570的两种T-DNA插入突变体SALK_045103和SALK_059771,分别通过基因型分析筛选得到纯合突变体。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突变体中MYB51基因的表达量极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两种突变体中吲哚族芥子油苷含量与野生型相比均显著降低。由此可知,SALK_045103和SALK_059771突变体中MYB51转录因子的功能显著降低,为进一步探讨拟南芥MYB51转录因子在环境因子调控吲哚族芥子油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2012年04期 v.43;No.206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助剂对氟磺胺草醚药液性状及除草活性的影响

    韩玉军;马红;高世杰;陶波;

    以药液表面张力、黏度、叶片最大持留量和干燥时间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了Quad7、Scoil、非离子助进剂和晶富娃四种喷雾助剂的不同添加量对氟磺胺草醚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助剂对氟磺胺草醚除草活性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四种助剂都能够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提高黏度、延长干燥时间、增加药液的最大稳定持留量。但不同助剂对药液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非离子助进剂和Quad7对药液表面张力的降低幅度较大,达到了24.55%和24.23%;Scoil和晶富娃对药液的黏度、最大持留量和干燥时间提高幅度高于其他助剂。四种助剂均可以增加氟磺胺草醚的除草活性,其中以助剂Scoil增效作用最大,其次为Quad7和非离子型助进剂,晶富娃的增效作用最小。同种助剂不同添加量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存在差异,1.0%(V/V)的Scoil、0.5%(V/V)的Quad7、0.25%(V/V)的非离子助进剂和1.0%(V/V)的晶富娃的增效作用分别为27.9%、25.2%、20.4%和13.3%。

    2012年04期 v.43;No.206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青藏高原东缘毛茛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

    巩红冬;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毛茛科藏药植物资源的区系及药用价值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毛茛科藏药植物共有16属93种。文章为青藏高原东缘毛茛科藏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2年04期 v.43;No.206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研究简报

  •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资源筛选

    申宏波;丁俊杰;孙文鹏;顾鑫;杨晓贺;赵海红;刘伟;

    为明确大豆耐菌核病育种中亲本的耐病性,对黑龙江省346份种质资源进行大豆菌核病耐病性鉴定。研究采用茎干割裂法和离体叶菌丝接种法两种鉴定方法对大豆种质进行菌核病耐病性综合鉴定,茎干割裂法鉴定大豆种质感染大豆菌核菌后的死亡率,离体叶菌丝接种法鉴定大豆种质在感染大豆菌核菌后病害的扩展速度,综合2个鉴定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性。采用茎干割裂法共鉴定出31份耐病材料,然后采用离体叶菌丝接种法对茎干割裂法鉴定出的31份耐病材料进行发病级别鉴定,共鉴定出1级发病材料9份,2级发病材料13份和3级发病材料5份。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共鉴定出2级耐大豆菌核病的种质3份和1级耐大豆菌核病的种质3份。

    2012年04期 v.43;No.206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龙葵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丁雪梅;李玉梅;沈景林;赵云;王鹏;付婷婷;牛淑玲;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5种浸种药剂(蒸馏水,0.1%水杨酸,0.01%赤霉素,0.1%硝酸钾,0.3%过氧化氢),5个浸泡时间(0,2,6,12,24 h)以及5种NaCl浓度(0,20,40,60,80 mmol·L-1)对龙葵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药剂和NaCl浓度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浸种时间对发芽率无影响(P>0.05),影响次序为浸种药剂=NaCl浓度>浸种时间。单因素NaCl试验(NaCl浓度分别为0,20,40,60,80,100,120mmol·L-1)结果表明,发芽率随NaCl浓度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P>0.05);复萌试验结果显示,龙葵种子能在NaCl溶液中保持活力,复萌率随NaCl浓度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P<0.05),不同NaCl浓度处理间总发芽率无显著差异(P>0.05);龙葵种子耐盐半致死浓度介于40~60 mmol·L-1之间,耐盐极限浓度介于60~80 mmol.L-1之间。

    2012年04期 v.43;No.206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研究进展

  • 园艺作物的ISSR分子标记研究及应用

    刘淑芹;吴凤芝;刘守伟;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新型分子标记方法,具有无需知道任何靶标序列的微卫星背景信息、遗传多态性高、稳定高效、检测快速等特点。目前,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园艺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就ISSR标记的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在园艺作物研究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2012年04期 v.43;No.206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进展

    黄凤兰;陈芳艳;庞洪影;孟凡娟;

    线粒体是植物最为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是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有其自身的蛋白质组。文章针对高等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功能,预测方式及线粒体蛋白质组元件的发育、遗传及环境胁迫修饰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希望可以使大家对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012年04期 v.43;No.206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豆纤维多糖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姚磊;王振宇;赵海田;程翠林;富校轶;孙树坤;

    天然产物中的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保健功能,可作为各种药物和保健品的有效成分。豆渣经微生物降解、酶法降解、氧化降解、物理降解等方法可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不同分子质量范围的可溶性大豆纤维降解多糖、寡糖以及葡萄糖等单糖类物质。文章就大豆纤维多糖降解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2年04期 v.43;No.206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