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贵成;崔兰;刘飞;
利用新霉素作为筛选压力,筛选H+-ATPase缺陷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自发突变株,筛选出一株突变菌株,命名为KLDS1.9201-11。比较亲本菌株KLDS1.9201与突变菌株KLDS1.9201-11的生长情况,发现KLDS1.9201-11的生长活力较亲本菌株差且产酸能力弱;在pH 3.0的MRS液体培养基中经过3 h酸应激后,亲本菌株和突变菌株的活菌数分别降低86.98%和99.98%,酶活分别降低13.33%和21.15%;在冻干后,亲本菌株和突变菌株的活菌数分别降低76.71%和4.88%,亲本菌株的酶活降低4.27%,而突变菌株的酶活上升29.71%。结果表明,突变菌株较亲本菌株具有更强的酸敏感性和冷适应性,可以用于弱后酸化酸奶发酵剂的制备。
2012年05期 v.43;No.20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非;边鑫;李良;吴海波;郭丽;
以乳酸菌作为出发菌株,将其接入豆浆(大豆水=1 8)进行发酵,根据发酵过程中γ-氨基丁酸(GABA)产量,筛选出GABA的高产乳酸菌菌株,然后利用紫外线对高产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得到稳定高产GABA突变菌株。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L2为高产GABA乳酸菌菌株,GABA产量达到1.066 g.L-1。对L2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的最佳照射时间为50 s,在此照射时间下,获得高产GABA突变菌株L2-4,其在含有1%L-谷氨酸的改良MRS培养基和豆浆中的GABA产量分别为4.235和1.394 g.L-1,比原菌株的GABA产量分别提高了25.63%和30.77%。
2012年05期 v.43;No.207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晶;刘宁;
采用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筛选番茄红素微乳配方,得到了Tween 80/乙醇/柠檬烯/水的食品级O/W型微乳体系。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乳形态,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微乳的粒径,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番茄红素的含量,考察微乳中番茄红素在体外模拟肠液中的释放速度及其包封率。结果表明,微乳的平均粒径为(43.0±2.35)nm,在一个月内微乳液的粒径变化较小,稳定性较好;微乳液的体外释放速度和程度明显大于对照液,6 h累积释放量达90%;微乳中番茄红素的包封率高达97%,放置1个月内未出现分层、破乳现象,包封率变化较小。
2012年05期 v.43;No.207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宇;郑先哲;李强;许相雯;张芹芹;
选取微波功率、载样量、厚度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设计,对影响微波泡沫干燥特性和蓝靛果果粉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把干燥后蓝靛果粉的含水率、花青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作为目标因素,对微波泡沫干燥蓝靛果果粉的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载样量是蓝靛果粉品质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功率和厚度。微波辅助泡沫法干燥蓝靛果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7 kW、载样量200 g、料层厚度8 mm。
2012年05期 v.43;No.20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陈善峰;李慧敏;李宏军;王玉露;
为提高小麦辅料麦汁浸出物收得率,采用四因素五水平(1/2实施)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研究糖化工艺参数对麦汁浸出物收得率影响,对小麦啤酒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利用SA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糖化工艺参数为:小麦芽比例40.0%,52℃保温时间为36 min,65℃保温时间为72 min,水料比4.7(W/V),在此条件下麦汁浸出物收得率为69.05%。
2012年05期 v.43;No.207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成;韩建春;
以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筛选优化基础培养基:12%脱脂乳粉、10%的葡萄糖、1%的酵母粉、2%的酪蛋白水解物、0.15%的吐温80。10 L自动发酵罐补料高密度培养条件为:葡萄糖浓度低于4 g.L-1时补加葡萄糖,使罐内葡萄糖浓度稳定在4~6 g.L-1之间,在此条件下发酵20 h,最大活菌数可达到3.75×1010cfu.mL-1,而发酵罐分批培养最大活菌浓度仅为3.8×109cfu.mL-1,前者比后者提高近10倍。
2012年05期 v.43;No.207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凤;陈海涛;任珂珂;顿国强;
通过北方收获期胡萝卜的田间和实验室测定,采用图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收获期胡萝卜的几何特性进行分析,得出胡萝卜主要几何特性指标值的变化区间和分布频率;应用软件Design-Expert Version 6.0.10,通过拉伸试验法对收获期胡萝卜根茎结合部抗拉强度、拔取力等力学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得出胡萝卜根茎结合部抗拉强度为(11.77±6.92)105Pa、最小抗拉力小于60 N,土壤自然状态下最大拔取力为(160±87)N,采用拔取收获方式时的松土位置优化参数组合为:松土深度15→19 cm,松土距离8→13 cm。试验为胡萝卜收获和加工机器系统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05期 v.43;No.20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徐斐;张小刚;曹慧;
以孔雀石绿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溶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紫外光谱研究表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通过氢键作用形成1 2型配合物;利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能力,Scatchard分析表明,印迹聚合物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性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d1=11.223μg.mL-1,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1=4.45×102μg.g-1;低亲和性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d2=156.25μg.mL-1,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2=5.033×103μg.g-1。
2012年05期 v.43;No.207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闫以勋;赵淑红;杨悦乾;田佰亮;
为了降低冬小麦免耕播种机在工作时对大豆茎秆的打击,需要对大豆的茎秆进行力学特性分析。分别测量了不同节间的惯性矩、弹性模量及抗弯刚度等参数,发现惯性矩4~6节最大,弹性模量中部节间最低,而抗弯刚度呈线性降低。对大豆茎秆的微观结构与茎秆的力学特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部节间所需的剪切力、抗弯刚度较大,能够承受较大的弯曲力。
2012年05期 v.43;No.20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迟媛;张鸿琼;权龙哲;蒋恩臣;
文章设计了履带车辆的液压机械双流驱动系统,对系统中起功率汇流的动力差速转向机构进行参数设计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动力差速转向机构的动力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转速和扭矩关系,获得了采用该转向机构的履带车辆的理论转向半径和理论最小周转向时间,并通过样机实验获得了实际转向半径和实际最小周转向时间,进行了比较,可用于指导液压机械双流驱动系统的研究。
2012年05期 v.43;No.207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于洁;李文哲;杨海燕;李承毅;
选用5A分子筛、13X分子筛和硅胶作为吸附剂,采用变压吸附法进行脱除沼气中CO2试验,考察不同的吸附压力条件下CH4/CO2分离的效果,并对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5A分子筛在0.7Mpa下脱除CO2效果最好,获得CH4含量最大为90%~92%。5A分子筛在流量22.1 L.min-1的穿透时间约为200 s,获得CH4浓度最大,平均纯度为83.5%;脱附时间为560 s,再生效果较好。
2012年05期 v.43;No.207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苏微;王福林;陈海涛;赖庆辉;
气力系统是气吸式播种机的关键部分,决定着播种机的播种质量。文章研究了在不同作业速度下,排种器气室真空度为3、4、5和6 kPa对播种合格率和漏播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真空度为5和6 kPa时排种器保持良好工作性能,进而测定真空度为5 kPa时的风量为7.4×10-3~8.0×10-3m3.s-1,真空度为6 kPa时的风量为8.0×10-3~8.8×10-3m.3s-1,根据以上结果绘制气力系统真空度和风量特性曲线,为气吸式播种机风机的选用提供依据。
2012年05期 v.43;No.20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何丹丹;徐梅;
农作物边缘检测问题是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农作物检测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分析已有边缘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将图像区域最小外接矩形算法、中值滤波、Canny算子和闭运算有机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多策略融合技术的水稻叶片边缘检测算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单叶片、背景为白板的叶片、背景为土壤的叶片、重叠叶片等不同特征的图像,有效地获取连续、光滑的水稻叶片边缘,表明该算法具有高效、准确和鲁棒的特性。
2012年05期 v.43;No.207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邓继忠;李敏;袁之报;黄华盛;王张;
传统的检疫小麦腥黑穗病害的方法效率较低影响检测的稳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小麦腥黑穗病分类诊断技术。以显微镜下采集的小麦病害图像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滤波增强及病害区域分割,再提取单个病害区域图像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等特征参数;最后利用归一化后的特征值,通过BP神经网络分类器实现了小麦腥黑穗病害的诊断。将计算机图像识别结果和实际小麦腥黑穗病类型进行对比,表明了该诊断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2年05期 v.43;No.207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猛;赵玉林;付岩;
经技术改造,农网电压质量有所提高,但波动范围仍然超出国家规定允许值,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研究一种基于固态继电器的采用对农网配变电压器调压绕组正反串联,实现稳定农村电网电压目的的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接线及其控制方式。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表明,这种稳压技术具有调压范围大,元件实际承受电压低,结构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农村电网。
2012年05期 v.43;No.207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静;赵洁;沈维政;
为了保证肉牛屠宰流程的质量安全,运用HACCP体系规范整个屠宰流程,确定肉牛屠宰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点信息;采用B/S模式结构体系,构建基于Web的肉牛屠宰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模块;并结合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设计追溯编码方案。该系统对肉牛屠宰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环节信息进行追溯,为肉牛屠宰管理及质量安全监控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
2012年05期 v.43;No.207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魏从梅;王金武;张影微;
苗间除草装置是水田除草机的核心部件,其工作时的功率消耗为该机具总功消耗的主要部分。利用自制扭矩传感器测取除草机工作过程中除草刀轴上产生的扭矩。选取影响除草机功率消耗的刀盘转速、机具前进速度、除草作业深度三因素为试验因子,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方法进行试验研究。运用minitab15.1软件处理扭矩测试结果,根据田间试验分析,得出苗间除草刀在最佳工作状况下产生的扭矩值,该数值可为机具关键部件可靠性分析和寿命估算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012年05期 v.43;No.207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曲明哲;
文章研究了在农业信息传输过程中确保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根据混沌密码研究的现状提出一种新的复合混沌密钥设计,使其能在保留原混沌性质的基础上复杂性、有效性能进一步提高,更好的满足信息加密的需要。对加密模型模块进行设计、仿真、测试,对输出序列进行分析,从理论设计及实验分析上讨论由该模块产生的混沌序列的输出特性,使该设计能在实际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012年05期 v.43;No.20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孝涛;李淑芹;许景钢;裴占江;
土壤酶是土壤生物活性的反映,对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有重要作用,其活性大小受施肥影响较大。采用水平复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拌种、拌肥、拌种肥(拌种+拌肥)3种方式,研究3种生物肥对大豆根际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大豆根际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都呈抛物线变化规律,盛花期的酶活性最高。三种生物肥处理大豆根际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都高于CK,比较三种施肥方式,所有拌种肥处理的根际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拌肥和拌种处理。表明生物肥能够有效地提高大豆根际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并且拌种拌肥相结合的效果最好。
2012年05期 v.43;No.207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孙丹丹;张忠学;
为了分析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杜蒙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大豆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大豆生育期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日耗水强度在结荚期达到最大,且各处理这一时期的日耗水量分别为4.3、4.8、5.1、5.4、2.3 mm.d-1;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大豆滴灌与不灌相比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超过某一值后,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并不明显;根据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的产量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确定滴灌大豆适宜的灌水量为1 090 m.3hm-2。
2012年05期 v.43;No.207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丹;南瑞;高永刚;孙彦坤;
利用黑龙江省1994~2007年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资料和同期各县市大豆产量,采用EOF和SVD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土壤湿度和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6月上旬~7月上旬土壤湿度与大豆产量存在大尺度的空间相关特征,整体上大豆产量与此时土湿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该时期庆安、汤原、哈尔滨的土壤湿度可以作为大豆产量预报的一个参考因子;松嫩平原中东部和北部,以及哈尔滨、佳木斯附近是对土壤湿度变化最敏感的地区。
2012年05期 v.43;No.207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冠喜;华国栋;朱朋波;魏良志;王傲雪;
以3种不同分子质量的壳聚糖为主要原料,以新采收的双孢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绿色双孢菇保鲜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处理的双孢菇的失水率、硬度、腐烂度、开伞率和褐变度的变化,对其保鲜技术进行了优化。探讨了壳聚糖保鲜剂在双孢菇贮藏过程中所起的生理生化作用。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经壳聚糖处理的双孢菇,其失水率、硬度、腐烂度、开伞率和褐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子实体可溶性蛋白、总糖、还原糖的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还原糖、MDA的含量、相对电导率均低于对照;SOD和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壳聚糖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避免了PPO与酚类物质的接触,从而抑制了双孢菇的褐变发生。
2012年05期 v.43;No.207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怀良;龚振杰;柴军红;弥春霞;孙佳琦;郭文学;
以黑木耳菌糠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法浸提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最佳条件为:振幅90%、超声时间15 min、液料比为60 1。对比试验中,超声波法浸提液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木聚糖酶活为7.500和4.921 IU.g-1,高于水浸提法(对照)。粗酶液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最适pH为4.4,最适温度60℃;滤纸酶活最适pH为5.2,最适温度60℃;木聚糖酶最适pH为4.8,最适温度为50℃。
2012年05期 v.43;No.207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郑秋颖;周连仁;赵红;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坡耕地长期保护性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横坡垄、垄向区田(前4种视为保护性耕作)及常规翻耕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少耕、横坡垄及垄向区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常规翻耕1.70%~34.21%;免耕和少耕处理的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耕作处理4.81%~67.94%;横坡垄和垄向区田处理的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高于常规翻耕8.97%~36.00%;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均于大豆鼓粒期显示活性最高值。免耕和少耕相对于防治水土流失的横坡垄和垄向区田更能有效地培育黑土,是适于坡耕地的耕作方式。
2012年05期 v.43;No.207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宣鹏里;许其功;魏自民;毛玉梅;赵国鹏;李玉华;熊善高;
通过对东北8个典型湖库的50个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分析水体中可溶性总氮(TDN)及其各组分,包括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可溶性无机氮(DIN)、可溶性有机氮(DON)等指标。结果表明,可溶性总氮中含量变化最明显的是DON,变化范围在0.03~0.83 mg.L-1;其次是NO3--N,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5.0倍。黑龙江境内的6个较浅的湖库以DON和NH4+-N为主,且两者所占比例之和均超过50.0%;其余两个深水湖库(大伙房水库、松花湖)则以NO3--N为主,分别占TDN比例的94.0%和97.5%。相关分析表明,与TDN相关性最显著的是NO3--N(r=0.997,P<0.01,n=50),NH4+-N与DON呈显著正相关(r=0.425,P<0.05,n=50),但两者与可溶性总氮呈负相关。
2012年05期 v.43;No.207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繁艳;
三江平原大面积开垦后区域水热平衡发生变化,晴空上午陆表增温状况在开垦后和未开垦区域之间周年变化表现不同。选择2006~2009年55个时次67个Terra卫星上午降轨MODIS L1B数据集,在黑龙江南岸乌苏里江西岸开垦后农田、黑龙江北岸乌苏里江东岸俄罗斯境内未开垦平坦荒原各选择200个地面数据点,比较分析开垦和未开垦区晴空上午陆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结果表明,与未开垦荒原比较,开垦后区域LST年变化表现为两谷一峰:春季解冻后未开垦区有大量枯萎植物覆盖,开垦后区域裸土为主,表现为温度谷;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未开垦区植物大量生长,开垦区农田前期多为裸土或植株矮小,表现为一个很强的温度峰;7月末至8月末农田作物茂密生长,表现为另一个温度谷;9月以后至次年4月份大部分时间为冻土或被冰雪覆盖,开垦区和未开垦区LST差异不明显。
2012年05期 v.43;No.207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利华;王永芹;张广录;刘红耀;王翠丽;
基于1970、1980、1990、2000和2008年五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海河流域1970~2008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70~1990年与1990~2008年两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近30年来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导的土地覆盖格局,园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显著增加,耕地和其它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影响流域内土地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以及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因素。目前海河流域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生产性用地快速增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林地面积变化不大,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流域内耕地不合理非农化,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增长。
2012年05期 v.43;No.207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帅;曲长祥;冯翔迪;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为0.14,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耕地利用集约度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要地级市(包括加格达奇区)及其周边县市,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部和东部;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主要受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2012年05期 v.43;No.207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颜齐;郭翔宇;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早期,中国农村土地普遍小规模耕种,小农经营色彩浓厚。在中央政府允许和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背景下,农地流转的集中化和农地经营的规模化趋势逐步明显,大规模土地持有者以各种合约形式雇佣农村无地劳动者,农业雇佣生产在各地陆续展开。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佣生产、生产合约选择以及雇佣生产的实践形式等问题。
2012年05期 v.43;No.207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