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冬梅;孟凡立;王志坤;臧振源;孙晶;李文滨;
文章克隆并分析鳞翅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v)28S核糖体RNA基因(28SrDNA)全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豆食心虫28SrDNA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28SrDNA同源性较高。利用荧光定量PCR对28SrDNA在大豆食心虫不同生育时期和幼虫不同组织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8SrDNA基因在成虫期表达量最高,卵中表达量最低;在幼虫脂肪体和睾丸的表达量最高,中肠和卵巢的表达量最低。为进一步干扰大豆食心虫28SrDNA基因表达,将28SrDNA序列片段亚克隆到RNAi载体L4440中,经PCR和酶切鉴定证明,成功构建表达大豆食心虫28SrDNA dsRNA的RNAi载体L4440-28SrDNA。
2012年07期 v.43;No.209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裴宇峰;蒋洪蔚;刘业丽;何琳;栾怀海;刘春燕;韩雪;胡国华;
大豆生育期内降水量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研究探讨大豆生育期降水量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生态效应的影响,对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5、6、7和9月份的降水量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形成起重要作用。不同品质类型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与7月份降水量均呈正相关,以高油类型品种表现更为明显。针对研究结果,在大豆生育期,采取适当栽培技术与措施,及时改变与改善大豆生育期的供水情况,对提高黑龙江主产区大豆蛋白品质有积极作用。
2012年07期 v.43;No.20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明秀;张艳菊;张齐凤;叶楠;
利用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大豆根腐病菌进行室内菌丝生长抑制、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和苗期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 dermatum)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较高,分别为100%、100%和84.82%。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瓜果腐霉菌卵孢子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卵孢子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苗期盆栽防治试验中,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和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分别达到70.93%、65.63%、63.71%和76.54%。
2012年07期 v.43;No.209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红霞;胡利宗;邓小莉;蔺芳;
SBP基因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重要转录因子,由多个成员组成,主要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生理生化过程。试验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49个SBP基因,被命名为GmSBP1~49。基于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大豆该基因家族49个成员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蛋白保守序列、亚细胞定位、表达情况及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序列分析表明,SBP基因家族成员分散于不同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具有不同个数的外显子,其数目变异范围为1~14;该家族蛋白含有5个保守基序,尽管与SBP结构域有所重叠,但它们能形成6种不同的组织模式,这说明该基因家族序列变异较为复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除GmSBP2和GmSBP11等6个基因没有相应的EST外,其余基因都有转录活性;在具有转录活性的基因中,只有GmSBP46显示出组成型表达模式,剩余基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拟南芥、水稻和大豆SBP蛋白的进化树揭示该家族具有8个类群,其中E类群只包括大豆SBP基因,其他类群中大豆SBP基因数目也是最多,这充分说明大豆SBP基因家族起源与进化的复杂性。研究为大豆SBP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线索。
2012年07期 v.43;No.209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杨春亮;王良;武斌;赵琳;张晓丽;钟淑琦;
运用CUSP和CodonW程序分析大豆GmRAV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并与其他11种植物的RAV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比较,以期为该基因在作物遗传改良中选择合适的受体植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豆GmRAV基因偏好于以C或G结尾的密码子,基于RAV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大豆等共9种双子叶植物聚为一类,玉米、高粱和水稻这3种单子叶植物聚为一类,预示大豆GmRAV基因更适合导入双子叶植物。
2012年07期 v.43;No.209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秀平;李穆;年海;牟英辉;
测定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生物量和产量总和分别大于单作模式,甘蔗/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在生长期,间作甘蔗与单作相比总生物量干重增加35.44%,差异显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干重减少16.12%,但甘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增加21.5%。间作甘蔗叶绿素含量和间作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分别提高39.7%和57.4%。在成熟期,甘蔗鲜重和干重产量分别提高20.99%和30.57%;大豆百粒重降低9.53%;间种甘蔗、大豆籽粒糖分含量分别提高0.8%和27.23%;间作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提高0.81%和1.73%。因此,甘蔗/大豆间作是一种增产、优质和生态友好的栽培模式。
2012年07期 v.43;No.209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姜树坤;张喜娟;王嘉宇;徐正进;陈温福;张凤鸣;
为剖析水稻叶绿素不同时期的发育动态规律及其遗传机制,以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进行动态QTL分析。共检测22个条件QTL和14个非条件QTL,分布在第5条染色体以外的11条染色体上。控制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绿素含量的条件QTL分别有5个、7个和10个;控制分蘖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叶绿素含量的非条件QTL各有7个。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叶绿素含量动态发育的不同阶段,控制叶绿素含量QTLs的数目、效应及作用方式不同,反映出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复杂性。与其他研究比较发现,定位在第1染色体RM428-RM580区段、第3染色体RM426-RM514区段、第4染色体RM470-RM559区段、第8染色体RM408-RM25区段和第9染色体RM566-RM242区段的位点可以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其中,第3染色体上qCT3a、qCH3、qCM3以及第9染色体qCT9、qCH9b和qCH9等区域是提高叶绿素含量的重要功能区。对这些区域开发稳定并易于检测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培育高产新品种。
2012年07期 v.43;No.209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闫春秀;邓佳佳;赵长山;马凤鸣;
近年来,杂草稻在稻田呈蔓延趋势,稻田中杂草稻的大量存在对栽培稻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进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指导农民区分杂草稻与栽培稻并及时防治,文章对杂草稻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不完全叶长于松粳系列品种的栽培稻,与龙稻系列和东农系列的栽培稻无差异;有叶舌、叶耳及叶毛,与栽培稻无差异;杂草稻有芒,呈褐色、黄色、紫色,长26~79 mm,栽培稻无芒或芒很短;杂草稻的颖壳色有褐色、稻草色、黄带黑斑等多种颜色,栽培稻的颖壳呈黄色;千粒重较栽培稻轻。
2012年07期 v.43;No.209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桃菊;唐建军;江绍琳;王润寒;朱冰;程涛;罗真;
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条件下,研究氮素基蘖肥和穗粒肥不同运筹方式对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5个处理籽粒产量由高到低顺序是:6 4>5 5>7 3>10 0>CK;氮肥农学利用率为:6 4>5 5>7 3>10 0;氮肥表观利用率为:6 4>7 3>5 5>10 0,说明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分次施用优于一次性施用。由试验可知,6 4处理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最高。
2012年07期 v.43;No.209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李先平;王冬冬;陈秀华;朱延明;陈勤;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30份彩色马铃薯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41个SSR引物扩增30个供试品种得到152条带,其中128个为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3.12个多态性条带,其中包括一些品种特异性的SSR位点。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简单遗传相似系数SM=0.65处可将供试材料分成两大类群:类群Ⅰ为来自北美和欧洲的彩色马铃薯品种,在SM=0.72处可分为紫色马铃薯亚群,红色马铃薯亚群和白色马铃薯亚群;类群Ⅱ主要是不同来源的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包括二倍体原始栽培种,二倍体野生种和四倍体栽培种安弟斯亚种资源。聚类遗传关系表明类群Ⅰ和类群Ⅱ遗传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可以作为极好的遗传资源进行杂交育种,扩展和丰富彩色马铃薯种质遗传背景。
2012年07期 v.43;No.209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葛江丽;姜闯道;
以甜高粱(Sorghum bicolorL.)为材料,比较不同盐胁迫条件下钾离子对甜高粱碳同化能力和光系统II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浓度提高,K+/Na+比例提高,但盐胁迫明显降低该比例。低钾条件下盐胁迫导致的碳同化能力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结果。低钾和盐胁迫共同作用下初始荧光产量升高、最大荧光产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同时,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降低,分配到光化学反应的光能减少。当高钾和盐胁迫同时存在时净光合速率也降低,并且光系统Ⅱ发生伤害。
2012年07期 v.43;No.209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于天江;董玲;赵国发;曲淑艳;金益;朱丽娟;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种植的10个早熟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品种与密度互作产量差异显著;各品种最高产量密度不同,众德331、绥玉10和绥玉7为5.0~5.5万株.hm-2,绿单1、东农254、登海19、绿单2为7.0~7.5万株.hm-2,哲单37、登海20和德美亚1号为7.5~8.0万株.hm-2;最佳密度下平均单产最高的品种为德美亚1号和东农254。试验结果对我国北方早熟玉米生产中优良品种适宜密度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2012年07期 v.43;No.209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玉波;马凤鸣;李彩凤;李士龙;谷维;
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对甜菜氮、磷、钾肥施用效应及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是影响甜菜产量的重要因素,氮、磷、钾各养分施用的最高增产率分别为56.0%、13.51%和10.64%;从养分效率看,中氮、中磷和中钾水平利用效果最好;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效和促进甜菜生长,中量水平的养分用量有利于各养分效果发挥。
2012年07期 v.43;No.209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伍辉军;王帅;湛江;马玲莉;高学文;
从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3菌株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G4菌株中分别提取脂肽类化合物,配制成脂肽类生物农药乳油。平板拮抗活性检测试验表明,脂肽类生物农药乳油B3和G4能显著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生长。油菜离体叶片接种试验中,脂肽类生物农药乳油B3和G4能显著抑制核盘菌在油菜叶片上的侵染和扩展。田间试验表明,脂肽类生物农药乳油B3和G4对油菜菌核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分别达55.8%和46.3%,并能够促进油菜生长。
2012年07期 v.43;No.20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曲春鹤;何付丽;刘培福;纪明山;赵长山;高黎力;
采用平板对峙-胚根试验-盆栽试验系统筛选方法,以Fusarium solani为指示菌,从黑龙江省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4株拮抗细菌,分别命名为菌株D221、II621、15-1-1、19-2-3。菌株D221对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norum)、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黄瓜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水稻恶苗病菌(F.moniliforme)具有明显拮抗作用,对辣椒胚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分析,将菌株D221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在GenBank中注册,序列号为JF495161。
2012年07期 v.43;No.209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东凯;杨威;吴凤芝;
采用小麦、燕麦、分蘖洋葱、白菜、芹菜分别与黄瓜进行伴生或套作栽培,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黄瓜生长和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栽培模式均能促进设施黄瓜生长,提高黄瓜产量;其中,燕麦处理的黄瓜产量最高,提高产量27.85%;其次是小麦处理,提高产量24.05%。各栽培模式均可提高黄瓜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土壤真菌和尖镰孢菌数量。说明不同栽培模式均不同程度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2012年07期 v.43;No.209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苑志明;劳杉杉;秦智伟;周秀艳;
以黄瓜D08108果实为材料,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甜瓜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LDH)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黄瓜GalLDH的cDNA全长,GenBank登录号为HQ446099。黄瓜GalLDH的cDNA序列全长1 880 bp,包含一个长为1 77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90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与已知其他植物核苷酸序列间的同源性达70%以上。共检测得到5棵转基因植株。
2012年07期 v.43;No.209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晓辉;巴特尔·巴克;海利力·库尔班;茹鲜·木沙;刘珊珊;
以库尔勒香梨树干形成层为主要研究对象,测定越冬期间香梨树干形成层、树枝及花芽组织保护酶活性变化特性,对比分析日灼组织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越冬期间形成层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阳面、阴面、树枝和芽的SOD活性差异不显著,但POD、CAT活性具有显著差异;日灼通过影响树干形成层温度导致树干形成层南北侧保护酶活性的差异,阳面酶活性较高。
2012年07期 v.43;No.209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栾杰;陈秀玲;侯莉华;李小梅;王傲雪;
通过转基因技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BIMAP30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Kan筛选抗性苗,选择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抗性植株,提取叶片DNA进行PCR鉴定,获得阳性转基因烟草。采用RT-PCR方法证实MAP30基因能够在转录水平上正常表达。该研究为探讨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奠定理论基础,并为获得抗病毒、抗肿瘤功能性药物蛋白的植物新品系研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2012年07期 v.43;No.209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世锋;王仁刚;任学良;王东茂;张拓;黄亚娟;
为从烟草中克隆到与植物抗逆相关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GolS,以辣椒GolS基因为探针,通过电子克隆法从烟草栽培品种K326中分离出一条编码GolS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NtGolS1。NtGolS1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读码框,编码343个氨基酸,具备糖基转移酶保守结构域;序列比对结果表明,NtGolS1蛋白与其他植物的GolS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NtGolS1与耐旱植物维柯萨的Gols亲缘关系最近。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NtGolS1的性质和功能,并为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12年07期 v.43;No.209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维;高继国;朱莉;彭琦;束长龙;张杰;黄大昉;宋福平;
γ-氨基丁酸旁路(GABA shunt)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体中,对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苏云金芽胞杆菌gab基因簇中gabT和gabD基因所编码的γ-氨基丁酸转氨酶和琥珀酸半醛脱氢酶参与GABA shunt。在前期研究获得的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菌株gabT、gabR(gab基因簇中的调控基因)和gabD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的基础上,从菌株生长、芽胞产量和晶体蛋白产量等方面研究GABA shunt阻断对Bt芽胞和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GABA shunt阻断对芽胞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对Bt生长和晶体蛋白产量无明显影响。
2012年07期 v.43;No.209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牟晓飞;王垠;李敏;于涛;杨玉焕;
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通过施加低强度(40μw.cm-2)和相对长时间(7 d)的UV-B辐射,研究拟南芥幼苗和成苗中三种山奈酚糖苷即山奈酚-3-O-鼠李葡萄糖基-7-O-鼠李糖苷(K1)、山奈酚-3-O-葡萄糖基-7-O-鼠李糖苷(K2)、山奈酚-3-O-鼠李糖基-7-O-鼠李糖苷(K3)含量及合成途径关键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对UV-B辐射的响应。结果表明,拟南芥幼苗三种山奈酚糖苷含量均为成苗的10倍左右。经过7 d的UV-B辐射处理,拟南芥幼苗中山奈酚糖苷积累水平、合成途径关键酶编码基因chs和fls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山奈酚糖苷表现为响应UV-B辐射而积累。在拟南芥成苗和幼苗中三种山奈酚糖苷组合模式应对UV-B辐射的变化并不一致,这与其在防御机制中的不同角色有关。
2012年07期 v.43;No.209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丽霞;汤举红;罗庆熙;段九菊;
通过对土壤施用不同浓度的硫(S)、硒(Se)处理,研究其对茎瘤芥13种矿质元素吸收积累及其对膨大茎营养品质的影响。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和膨大茎的硫浓度随着硫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硫硒浓度的低比率(S/Se=17,S 50 mg.L-1,Se 3 mg.L-1)更有利于叶片和茎中硒的积累,同时也促使无机硒向有机硒转化。硫、硒素不同浓度处理主要影响茎瘤芥膨大茎中磷、钾、硫、硒、钼、钙和铁等7种矿质元素吸收,其中膨大茎中有机硒含量与磷、钾、硫、硒含量呈正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磷、钾、硫、硒、钙、铁元素呈正相关,粗蛋白含量除与钼元素呈负相关外,与其余的磷、钾、硫、硒、钙、铁均呈正相关。综合分析,S50Se(1S50 mg.L-1,Se 1 mg.L-1)处理为较合理的土壤施用量。
2012年07期 v.43;No.209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