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研究报告

  • 寒地粳稻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邹德堂;孙桂玉;王敬国;刘化龙;孙健;

    以220份寒地粳稻品种资源进行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鉴定,利用118对SSR标记对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进行SSR标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与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和成苗率相关联的SSR位点分别有4、2、3和4个。其中RM1220同时与低温发芽力的3个性状相关联,RM109和RM453同时与两个性状相关联,通过优异等位基因挖掘,筛选出一系列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载体材料,这些分子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寒地粳稻耐冷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

    2015年03期 v.46;No.241 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氮钾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金正勋;郑冠龙;朱立楠;孙璐璐;张忠臣;刘海英;徐振华;曲莹;

    水稻倒伏常发生于籽粒灌浆中后期,是高产、稳产、优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试验选用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研究不同氮钾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性状及茎秆抗倒特性的影响,为寒地水稻超高产抗倒栽培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量为90 kg·hm-2时,增加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但施氮量为135 kg·hm-2时,减少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而提高生育后期氮肥施用量更有利于提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在同等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可极显著增加第1和第2节间长度,并降低茎秆抗折力,尤其是施氮量高时这种影响更大;增加氮肥施用量时,相应增加钾肥施用量和减少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将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特性;增加生育后期氮肥施用量明显提高茎秆全氮含量,而增加生育前期氮肥施用量有利于促进水稻植株钾的吸收和积累,提高茎秆钾含量;茎秆氮含量与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呈负相关;茎秆钾含量与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2015年03期 v.46;No.241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0 ]
  • 水分管理方式对寒地稻田土壤钾的影响

    孙磊;徐姗姗;韩利萍;毕诗婷;罗盛国;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干湿交替和长期淹水对黑龙江省广泛分布的四种类型水稻土钾淋洗损失和不同形态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土钾淋洗量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或淹水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除草甸土在干湿交替处理下钾淋洗量高于淹水处理外,其他三种土壤在连续淹水条件下的钾淋洗量均高于干湿交替处理,且白浆土>黑土>暗棕壤。与连续淹水相比,干湿交替有利于外源钾在表土层积累,同时促进黑土、白浆土和草甸土中缓效钾释放,但减弱暗棕壤中缓效钾的释放。因此,为提高土壤中有效钾供给量,减少钾的淋洗损失,白浆土型水稻土和黑土型水稻土宜采取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方式,草甸土型水稻土和暗棕壤型水稻土可适当延长淹水时间。

    2015年03期 v.46;No.241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亚麻MAPK基因克隆及盐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于莹;陈宏宇;程莉莉;赵东升;袁红梅;吴广文;关凤芝;

    为研究MAPK基因与亚麻应答盐碱胁迫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亚麻基因组中预测得到20个亚麻MAPK基因,命名为Lu MPK1~Lu MPK20,这20个MAPK基因都含有T[D/E]Y保守结构域,除Lu MPK5和Lu MPK20以外,其他基因都是两两一组。利用PCR技术克隆得到5个亚麻MAPK基因(Lu MPK3、Lu MPK8、Lu MPK11、Lu MPK14、Lu MPK16),这5个基因序列与预测序列完全一致。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亚麻盐碱胁迫下这5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这5个基因的表达均受到盐碱胁迫影响。Lu MPK3、Lu MPK11、Lu MPK14、Lu MPK16在中性盐胁迫下上调表达,Lu MPK3、Lu MPK8、Lu MPK11、Lu MPK14在碱性盐胁迫下上调表达,Lu MPK16在碱性盐胁迫下下调表达。研究为亚麻MAPK基因功能,尤其是耐盐碱功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015年03期 v.46;No.241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竹炭有机肥对有机卷心菜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马锦丽;江洪;舒海燕;张金梦;吴丹娜;孙文文;吴孟霖;方成圆;陈晓峰;黄鹤凤;

    以上海崇明多利农庄有机卷心菜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竹炭有机肥处理:BC180(Bamboo charcoal,180 kg/20 m×20 m)、BC60(Bamboo charcoal,60 kg/20 m×20 m)、CK(对照组),2014年7月(莲座期)和8月(结球期)随机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相应的相对叶绿素含量,以便分析不同施肥组合对卷心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相同处理下,有机卷心菜叶片光系统Ⅱ(PSⅡ)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合活性(Fv/F0)、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均为莲座期>结球期;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 P)、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为结球期>莲座期。同一生长期不同处理下,Fv/Fm、Fv/F0、Yield、ETR、q P均是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加,NPQ则为莲座期增加,结球期又降低。不同生长期不同施肥量交互作用对Fm、Fv/Fm、Fv/F0、NPQ影响极显著(P<0.01),对q P影响显著(P<0.05)。这说明增施竹炭有机肥对有机卷心菜叶绿素荧光指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且BC60处理下更有助于其光合固碳,增加产量,符合低碳有机农业宗旨。

    2015年03期 v.46;No.241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耕作制下白浆土pH变化规律研究

    田秀平;张之一;

    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白浆土为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肥、不同耕法、轮作和连作条件下白浆土pH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8年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壤pH也呈下降趋势,施用尿素和二铵可加速白浆土酸化,12年平均下降0.47个pH单位,长期新鲜秸秆还田不能缓解土壤pH下降,只有施入腐熟有机肥才能防止土壤pH下降;普翻、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不影响土壤pH变化;大豆长期连作可使土壤酸化。

    2015年03期 v.46;No.24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植物F3'H基因的序列与进化分析

    胡利宗;张佳慧;王秋霞;李俐俐;王红星;

    类黄酮-3'-羟化酶(F3'H)催化二氢堪非醇生成二氢栎皮黄酮,是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之一,主要参与决定植物花色、种皮和茎叶着色等性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植物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序列和进化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植物F3'H基因外显子数变异范围为2~7,单子叶植物包括2个外显子,绝大多数双子叶与陆生低等植物具有3或4个外显子。蛋白序列分析显示,植物F3'H蛋白具有13个保守基序,其中10个保守基序与结构域p450相互重叠,其他3个保守基序具有种属特异性。进化分析表明,植物F3'H蛋白具有4个类群,在GroupⅠ、Ⅱ、Ⅲ、Ⅳ亚群中分别检测到4、6、1、7个正选择位点(P>0.05),这些位点主要分布在F3'H蛋白不规则卷曲区,说明植物F3'H蛋白主要受控于纯净选择。利用滑动窗口方法发现,5对直系同源基因受到负选择作用,但4对旁系同源基因受到正选择作用,发生适应性进化。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F3'H基因功能及其关键氨基酸位点提供参考。

    2015年03期 v.46;No.241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6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转录因子AtOFP4影响拟南芥表皮细胞的伸长

    常缨;张微;李宏玲;王鹤萌;董士嘉;

    为分析拟南芥中转录因子AtOFP4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对拟南芥OVATE基因家族中第I亚组的Atofp4缺失突变体进行筛选与表型分析,对35S:HA-OFP4转基因植株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Atofp4突变体植株表型没有显著变化;而35S:HA-OFP4转基因植株各器官形态结构出现多效畸变,进一步分析发现因地上器官表皮细胞在长轴上显著缩短导致植株各器官形态结构发生变化。GA3处理35S:HA-OFP4转基因植物幼苗,结果表明,GA3对下胚轴生长具有明显补偿作用,说明转录因子AtOFP4与GA3相关。在正常生长条件下,AtOFP4基因过量表达可抑制表皮细胞伸长,影响转基因植物生长发育。

    2015年03期 v.46;No.241 50-5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嗜酸乳杆菌不同成分体外抗TGEV作用的研究

    魏萍;刘冠群;贾国东;赵毅博;夏璐;

    文章探讨嗜酸性乳杆菌不同成分在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中的作用,并分析益生菌抗病毒可能存在的机制。试验分离嗜酸乳杆菌不同成分和TGEV氨肽酶受体抑制剂Bestatin,按照感染后处理组、处理后感染组和同时感染处理组试验。采用MTT法,在猪睾丸细胞(ST)上评价各成分对TGEV抑制作用。在Bestatin封闭ST细胞基础上添加S-层蛋白,研究二者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抑制率大小顺序:S-层蛋白>菌体>脱S-层蛋白菌体>代谢产物>牛血清白蛋白。S-层蛋白对TGEV抑制作用与Bestatin相当。由此可知,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对TGEV在ST细胞上的复制有抑制作用。氨肽酶抑制剂Bestatin预先处理ST细胞对S-层蛋白抑制TGEV的感染具有协同作用。

    2015年03期 v.46;No.241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毒死蜱和阿特拉津对鲤肝脏的影响

    韩英;郝其睿;魏菁;赵荣伟;牟振波;徐革锋;刘洋;

    探讨阿特拉津(Atrazine,ATR)、毒死蜱(Chlorpyrifos,CPF)及其混合物对鲤(Cyprinus carpio L.)肝脏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将实验鲤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阿特拉津、毒死蜱及其混合物中,并分别于175、350和525 d采集其肝组织、血液等样品。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在鲤肝组织中均有残留,残留量随暴露时间及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及血糖水平显著升高,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下降,抗氧化能力下降,且毒死蜱与阿特拉津混合后毒性作用更强,说明两者的毒性有叠加作用;染毒后,肝脏ER-α和VTG-II基因表达水平升高。结果显示,鲤肝脏对阿特拉津和毒死蜱有较强的代谢能力,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在鲤肝脏无富集作用;阿特拉津和毒死蜱使鲤肝功能受损,抗氧化能力降低;ER-α和VTG-II基因的高调表达显示出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鲤亦有环境雌激素作用。

    2015年03期 v.46;No.241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半滑舌鳎腹水症病原的分离鉴定

    徐晓丽;尤宏争;宋昀鹏;钟文慧;李贺密;

    从患病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内脏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菌株8301,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8301对半滑舌鳎具有致病性;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8301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生化特性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较为接近,以16S rDNA基因为遗传标记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8301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96%。结果判定引起此次半滑舌鳎腹水病的病原菌为海豚链球菌。对2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试验证实菌株8301对制霉菌素、利福平、青霉素、阿奇霉素等敏感,对罗红霉素、呋喃唑酮等具有抗性。

    2015年03期 v.46;No.241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野生黑斑狗鱼血液学常值的研究

    张永泉;尹家胜;郭文学;白庆利;

    对野生黑斑狗鱼血液生理、生化和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平均体积、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和阴离子间隙等指标呈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尿素氮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雌性个体全血粘度值均明显高于雄性个体,且雌雄个体全血粘度均随切变率增加呈典型的对数模式降低,方程分别为Y=-2.711ln(x)+19.966,R2=0.9672;Y=-0.755ln(x)+7.4088,R2=0.9524。这些血液生理学数据表明,未成熟前黑斑狗鱼雌雄个体血液主要指标值已存在差异,雌性个体体内脂肪含量要高于雄性,雄性黑斑狗鱼耐低氧能力要高于雌性个体,所得检测指标除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低密度脂蛋白和肌酸激酶个体变异系数较大外,其余血液指标均可作为野生健康黑斑狗鱼基础血液指标参数,为黑斑狗鱼在自然资源监测和人工养殖鱼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2015年03期 v.46;No.241 81-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南部空气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张珺;王式功;张文宗;宋晓辉;薛敏;

    在一定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浓度除与污染源排放程度有关外,也受气象条件影响。文章以河北省南部城市邯郸为研究对象,采用邯郸市环境监测站质量浓度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结合邯郸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对空气污染及其气象条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市的空气质量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空气质量指数AQI和空气污染物SO2、NO2、NO、PM10、PM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秋冬季污染严重,O3变化情况与之相反,夏季严重;邯郸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有一个高值中心、一个低值中心,刮东南风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最大;降水和适量的风对空气污染物有明显的扩散稀释作用,但均有一个临界值;气温与AQI呈负相关。

    2015年03期 v.46;No.241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分析

    杜国明;刘艳;罗奇云;

    剖析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是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村镇体系的客观依据。研究基于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获得的典型县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景观指数计算及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形态、规模分布揭示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黑龙江省由西北至东南、高纬度到低纬度区域呈现乡村聚落密度升高而规模减小趋势。由于主导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北部林区典型县聚落斑块为低密度的随机分布模式;农区属多核心高密度的连续分布;而林(牧、矿)复合区存在局部区域聚落斑块高密度的热点分布,且斑块规模变化幅度最大。

    2015年03期 v.46;No.241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电压相角正反馈法的主动式光伏并网孤岛检测

    房俊龙;杨平平;傅瑜;王晓峰;刘国亮;王冠男;

    针对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效应问题,研究一种基于逆变器端的光伏发电系统的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将公共连接点(PCC)处的电压相角变化作为试验检测方法中的反馈量。在孤岛发生时,有效打破逆变器输出和负载之间的功率平衡,通过检测逆变器输出电压、频率变化,快速判断孤岛的发生。根据UL 1741标准中的技术规范,通过MATLAB软件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并与传统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比较,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015年03期 v.46;No.24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