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研究报告

  • 番茄早熟性及QTL定位的研究

    李景富;彭艳;许向阳;姜景彬;秦国峰;张贺;

    试验选用晚熟番茄13592和早熟番茄13493杂交后代F2代进行早熟性相关性分析,运用SSR和AFLP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为选育早熟、高产、品质高的番茄新品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成熟期与始花期、开花至成熟天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始花节位、早期产量、早期结果数、平均单果重呈正相关。利用数量性状基因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出23个QTLs,其中有6个QTLs控制始花期,7个QTLs控制始花节位,控制开花至成熟天数和早期结果数各3个QTLs,控制平均单果重QTLs检测出2个,控制成熟期和早期产量QTL各1个。

    2015年06期 v.46;No.24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黄腐酸浸种浓度对旱作燕麦出苗率的影响

    刘景辉;贺丽萍;申逸杰;白鹏;

    研究不同土壤墒情下,结合不同黄腐酸浸种浓度和播种补水量处理,研究其对燕麦出苗率的影响,建立以出苗率为目标函数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并寻找最佳组合。以裸燕麦坝莜1号为材料,采用改进的311-A最优回归设计,通过对燕麦种子进行黄腐酸浸种和播种补水处理,以清水浸种和不补水作对照,研究黄腐酸浸种对燕麦出苗率的影响。建立关于三个因素与出苗率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90.66-2.54x12-1.23x22-0.85x32-1.03x1+2.28x2+2.98x3-0.71x1x2-0.35x2x3+0.02x1x3。单因素对燕麦出苗率的影响表现为土壤墒情>补水量>黄腐酸浸种;两因素互作情况下表现为在一定土壤墒情下结合黄腐酸浸种效果最好;经计算机寻优模拟得出,最优组合为黄腐酸浸种浓度0.23%、补水量0.47 L·m-2、土壤墒情为田间持水量的68.85%时,燕麦出苗率最高,达94.13%。

    2015年06期 v.46;No.244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嘧菌酯对玉米叶片抗氧化酶系活性影响的研究

    密东林;朱光艳;方楠;梁爽;侯志广;王鑫宏;赵晓峰;逯忠斌;

    以25%嘧菌酯SC为试验药剂,研究不同剂量嘧菌酯(低剂量为600 m L·hm-2,高剂量为900 m L·hm-2)对良玉99玉米穗位叶片抗氧化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嘧菌酯能不同程度提高玉米穗位叶片中抗氧化酶系SOD、POD、CAT与APX活性,能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其中低剂量嘧菌酯对MDA含量积累的抑制作用较高剂量明显,表明低剂量嘧菌酯更利于提高玉米叶片抗逆性。

    2015年06期 v.46;No.24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寒地水稻节水增产高效正交设计试验研究

    徐丹;张忠学;林彦宇;聂堂哲;

    针对黑土区稻田高产栽培模式控制因素单一的现状,文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利用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各生育时期不同施肥比例、不同栽培密度等因素对同一品种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影响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寒地水稻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三因素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小顺序:水分管理>施肥方式>栽培密度,对有效穗数影响大小顺序:栽培密度>水分管理>施肥方式;水分管理因素间差异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达显著水平,栽培密度因素间差异对有效穗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水分管理因素间差异对有效穗数为显著水平;经因素不同水平综合分析比较,采用控制灌溉Ⅱ、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保花肥=4.5:2:1.5:2、栽培密度24穴·m-2管理技术模式,可以实现水稻节水、高产、高效一体化。

    2015年06期 v.46;No.244 22-2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8种龙胆属植物花粉形态观察

    孙阎;田里;梁偲;李进;黄雅曦;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龙胆属(Gentiana(Tourn.)L.)植物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均具3孔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中等大小,外壁纹饰为条纹-网状或条纹状。花粉粒大小、网眼形状和网脊宽度在不同物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微观形态差异可作为种间分类依据。

    2015年06期 v.46;No.24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培肥措施下盐碱旱地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

    周连仁;曾宪楠;孟庆峰;李大伟;马献发;

    以黑龙江省肇州县苏打草甸碱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不同培肥措施评价不同培肥措施下盐碱旱地土壤肥力特征。分别对2012和2013年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与玉米产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的2个因子可解释各自总方差的83.53%和88.16%,玉米产量和速效钾在因子1上有较高载荷,代表盐渍化土壤的生产性能与速效养分特征;土壤容重在因子2上具有较高载荷,代表土壤物理性状。比较盐渍化土壤肥力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可知:2012与2013年各处理盐渍化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得分具有相似变化趋势,有机肥+盐碱化旱地专用配方肥处理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并且与其他处理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其次是玉米高茬还田+分解菌+有机肥+盐碱化旱地专用配方肥、玉米高茬还田+分解菌+有机肥+无机肥、有机肥+无机肥,无机肥对照处理的综合评价得分最低。研究表明,有机肥+盐碱化旱地专用配方肥是提升盐渍化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2015年06期 v.46;No.244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低温菌群筛选及对温度的影响

    单德鑫;王岩;张颖;

    为解决北方秋冬季节由于气温低、周期漫长而导致的大量农业废弃物堆积问题,通过对农业废弃物和碱性土壤的筛选,得到糖、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降解单菌。将这些单菌进行混合、复配,得到可分别将糖、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降解率提高12.42%、18.03%、12.35%和12.59%的低温混合功能降解菌。不同低温混合功能降解菌使物料升温,从而进入中温期,带动中温菌株和高温菌株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生物能,进入高温阶段,完成无害化处理。

    2015年06期 v.46;No.24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生物腐植酸对化学肥料的辅助作用及机理研究

    李晓亮;张珊珊;张玉华;赵立欣;程红胜;向欣;吕贻忠;罗煜;

    通过盆栽种植油菜试验,调整化学肥料与生物腐植酸施入量及施入比例,分析油菜生长60 d后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以此探究生物腐植酸对降低化学肥料施入量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肥料施入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2与减量施用化肥(60%常规用量)相比,100%化学肥料施入量及化学肥料与生物腐植酸配施处理皆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60%化学肥料添加生物腐植酸的处理中,产量可显著提高60%;3生物腐殖酸施入可明显促进油菜对N、P、K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施用生物腐植酸肥料除直接提供养分元素,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外,还可间接调节土壤酸碱度,活化碱性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腐植酸肥料对于降低化学肥料施入量的效果明显,为生物腐植酸部分替代化学肥料,并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推广提供依据。

    2015年06期 v.46;No.244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干扰素α对离体奶牛黄体细胞孕酮合成的影响

    张金友;曾申明;赵栓;张贵学;

    奶牛黄体合成的孕酮对于维持妊娠至关重要。机体感染后产生的抗炎活性成分干扰素α(IFN-α)对奶牛妊娠产生不利影响。文章旨在研究干扰素α对奶牛黄体细胞合成孕酮功能的影响。奶牛中期黄体经机械分离和酶消化处理后分离出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添加IFN-α对黄体细胞基础孕酮和促黄体素(LH)刺激后的孕酮合成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FN-α可降低牛黄体细胞基础孕酮合成水平,还减弱LH对黄体细胞孕酮合成的刺激作用。结果显示,体内的IFN-α可通过直接作用于黄体细胞影响奶牛黄体孕酮分泌水平。

    2015年06期 v.46;No.244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脂多糖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毒性作用及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刘立新;林叶;张莉;李庆章;

    试验旨在通过不同浓度的脂多糖(LPS)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研究L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及乳蛋白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影响。采用MTT法,LDH活性检测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研究L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q RT-PCR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L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PS抑制细胞的增殖、增加LDH漏出率,当浓度大于1 000 ng·m L-1时细胞形态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变化,并能抑制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合成关键基因m TOR、S6K1、4EBP1和STAT5 m RNA转录和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LPS可通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而影响奶牛的泌乳功能和牛奶品质。

    2015年06期 v.46;No.24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TSA对牛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岳顺利;周佳勃;周英;于思淼;李有为;孙铭菊;张利;夏平;

    以培养到第三代的牛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经TSA处理后,进行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及形态、活力、周期的检测,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Oct4和Cdx2的表达情况。当TSA浓度高于50 nmol·L-1时,细胞出现异常形态,死细胞数目增多。MTT法证明浓度为50 nmol·L-1的TSA处理牛成纤维细胞24 h显著抑制细胞活力,但对细胞染色体整倍性形象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当TSA处理牛成纤维细胞48 h时,细胞染色体整倍率显著下降。50 nmol·L-1的TSA处理牛成纤维细胞24 h,60%以上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Real-Time 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SA处理后,Oct4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Cdx2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结论,TSA处理后的牛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可能利于克隆胚胎表观重编程及发育。

    2015年06期 v.46;No.24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冷应激对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李忠秋;刘春龙;孙金艳;马红;亓美玉;彭福刚;汪亮;刘娣;

    以猪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5、25和32℃不同强度冷应激条件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在冷应激的低温处理过程中,细胞主要出现G0/G1期阻滞,随低温强度的增加而作用加强;低温培养诱导细胞凋亡,随低温强度的增加而作用加强,但在检测的2、4、6和8 h中,细胞凋亡率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细胞对低温产生耐受。复温培养过程中主要引起细胞G2/M期阻滞,随低温强度的增加而作用加强;细胞凋亡出现在复温培养的2~6 h,是延迟和渐进过程,与低温处理强度密切相关。

    2015年06期 v.46;No.24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鸭胚胎发育早期MyoD和MSTN的表达变化规律

    刘宏祥;胡艳;单艳菊;徐文娟;姬改革;李慧芳;

    文章旨在对肌肉生长具有反向调控的两个关键基因Myo D和MSTN在鸭胚胎早期的表达模式进行探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金定鸭8、8.5、9、9.5、10、11、12日胚龄脑部、肝脏以及腓肠肌中Myo D和MSTN m RNA表达量进行定量,并分别对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组织之间、胚龄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对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脑组织、肝脏、腓肠肌中,Myo D和MSTN基因表达水平均在腓肠肌中最高。Myo D和MSTN基因9.5胚龄时均在脑组织中有一个表达小高峰;在8胚龄到12胚龄的发育中,腓肠肌中的Myo D、肝脏中的MSTN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且在8~12胚龄Myo D和MSTN基因均是在腓肠肌中表达量最高。脑组织和腓肠肌中的两基因表达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果显示,金定鸭胚胎期脑组织、肝脏、腓肠肌均能表达Myo D和MSTN基因,且腓肠肌中表达量均高于脑组织和肝脏,两基因对3个组织生长发育的协调关系可用Myo D/MSTN表达量比值表示。

    2015年06期 v.46;No.24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回转式精准同步穴注水机构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赵匀;冯勇;尹大庆;王琦;华正雨;朱慧轩;梅正;

    移栽后注水能够缩短钵苗的生长周期,且能起到抗旱保苗效果。传统的灌溉方式需水量大,造成水资源浪费。以玉米钵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玉米钵苗土槽试验,确定单株钵苗的注水量100 m L以上。结合单株钵苗的注水量与本课题组正在开发的旱田钵苗移栽机构特点,设计一种穴注水机构及其试验台,并对穴注水机构出水口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该机构最突出的特点是内腔不动,外腔旋转,且内腔设计一个扇形槽口,使该机构能同时对准前后两个穴口注水。选取出水口内径、电机转速和水箱液面高度为主要影响因子,水量为考核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出水口内径16 mm,电机转速288 r·min-1水箱液面高度32 cm,注水量最大为156 m L。研究结果可为旱田钵苗移栽穴注水装备的研制提供技术依据。

    2015年06期 v.46;No.244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纳米铜薄膜瞬态热输运过程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

    韩亚萍;曾凡达;吴江;

    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厚度100 nm的铜薄膜,使用800 nm泵浦和400 nm探测瞬态反射技术,测量铜薄膜的时间分辨反射率,分析铜薄膜在飞秒激光作用下瞬态热输运过程。利用双温模型对铜薄膜热输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电子和晶格体系温度变化过程,电声耦合系数为1.2×1016W·m-3K。变换参数进行模拟,分析薄膜厚度和电声耦合系数对非平衡热输运过程影响规律,为铜薄膜在集成电路中应用提供参考。

    2015年06期 v.46;No.24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微波辅助萃取蓝莓中花青素的抗氧化特性

    郑先哲;梁玉朋;陶岩;

    为研究微波辅助萃取条件下,从蓝莓中萃取出花青素抗氧化能力,以萃取温度和时间为试验因素,采用析因试验设计方法,测定五种萃取温度(30~70℃,间隔10℃)分别在不同萃取时间(2~10 min)下花青素得率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和时间对蓝莓中花青素得率影响极显著(P<0.01),升高温度能提高花青素得率和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萃取时间的增加花青素得率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先增加后降低;花青素对DPPH有良好的清除效果,清除效果与花青素含量间有明显量效关系。

    2015年06期 v.46;No.244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沼气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朱桂英;夏吉庆;施灿璨;王丽丽;

    针对当前大中型沼气工程综合评价指标研究不足,深入分析大中型沼气工程综合评价影响因素,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筛选同类指标,找出关键因子;采用熵权与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大中型沼气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沼气工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方法合理、可靠。

    2015年06期 v.46;No.244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