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研究报告

  • 外源钙对马铃薯形态、生理、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

    李文霞;张昕;石瑛;吕文河;

    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外源钙施用对马铃薯形态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块茎钙含量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用钙肥可显著增强马铃薯植株长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数及商品薯率、块茎钙含量,降低叶片中MDA积累,但随外源钙施用量增加,马铃薯单株结薯数有所降低。综合以上各因素,以钙肥水平57 kg·hm-2表现最优,且在氮肥150 kg·hm-2条件下效果最好。

    2015年07期 v.46;No.24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酵母发酵马铃薯淀粉废弃物产单细胞蛋白的能力强化

    张立宏;冯丽平;史春辉;王震宇;张广洋;柏英;宋金柱;曹广丽;杨谦;

    以马铃薯生产淀粉产生废弃物为发酵培养基,选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 cescerevisiae)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为原始菌株,经紫外诱变后,筛选出两株蛋白产量显著提高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S57和U112,蛋白产量均为8.43 g·L-1。将两种菌种混合比例设定为1??1,按照1%(V/V)进行接种,在葡萄糖浓度为35 g·L-1培养基中对两株菌种进行共培养,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发酵产蛋白能力进行优化,研究p H、温度及转速。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在培养基初始p H 7.7,培养温度为27.7℃且转速为187 r·min-1时,蛋白产量达到理论最大值,为9.02 g·L-1。验证试验显示,蛋白产量达到(9.19±0.05)g·L-1,证明模型可信,COD去除率达到80%。

    2015年07期 v.46;No.24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金光辉;高幼华;刘喜才;尤晗;姜丽丽;孙静;冯玉钿;牟芮;吴立萍;李雅南;

    试验在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进行,选用垦薯1号马铃薯品种,采用大垄双行,整薯播种,随机区组设计。3个行距,每个行距下3个株距,即3个种植密度。比较各行距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递减趋势,大中薯率呈递增趋势;各行距下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均是种植密度为121 200株·hm-2最高,大薯率均是种植密度为72 700株·hm-2最高;总体来看,不同种植密度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121 200株·hm-2小薯率较高,适合生产种薯,其中以株行距为15 cm×20cm最适合生产种薯;种植密度72 700株·hm-2大中薯率较高,适合生产商品薯,其中以株行距为25 cm×20 cm最适合生产商品薯。

    2015年07期 v.46;No.245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复合微生物对水稻立枯病抑菌作用及田间应用效果研究

    程茁;丁伟;王怀彪;

    复合微生物NEB应用对解决水稻旱育秧田化学农药和工业浓硫酸大量应用产生的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室内抑菌和田间大棚育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合微生物NEB对水稻立枯病抑菌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从立枯病发病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NEB对该病原菌具有显著抑菌效果。三年三个试验点田间应用表明,NEB应用后,仅在2014年绥化试验点水稻幼苗立枯病发病率为30%,与化学壮秧剂50%的发病率相比,立枯病发病率显著降低,NEB对水稻立枯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

    2015年07期 v.46;No.24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迟凤琴;刘晶鑫;匡恩俊;张久明;宿庆瑞;周宝库;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2015年07期 v.46;No.245 28-3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EMS诱变西瓜种子条件分析

    王学征;朱娜娜;高清宇;刘璐;张雅楠;栾非时;

    以东北农业大学西甜瓜育种研究室自育的西瓜品系"W1-17"为材料,以EMS为诱变剂,采用5个EMS诱变浓度(0.2%、0.6%、1.0%、1.4%和1.8%),4个处理时间(3、6、9和12 h),分析诱变后种子发芽率、相对出苗率和相对成苗率情况,最终确定EMS处理浓度1.0%、诱导时间9 h为西瓜品系"W1-17"种子最佳诱变条件。

    2015年07期 v.46;No.24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响应面法优化小球藻叶绿素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

    邓祥元;成婕;刘孟姣;高坤;崔思宇;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叶绿素提取工艺,研究影响其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小球藻叶绿素最优提取条件为:固液比5 g·L-1,超声温度62℃,超声时间2 h;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提取量为11.24 mg·g-1,验证试验提取量为10.99 mg·g-1。室内自然光、人工光、UV辐射、高温、酸、碱、柠檬酸、高浓度麦芽糖、金属离子Al3+、Fe2+和Fe3+等对小球藻叶绿素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破坏作用;而氧化还原剂、葡萄糖、蔗糖、低浓度麦芽糖、VC、食盐、金属离子Mg2+、Ca2+、K+、Zn2+和Na+等对叶绿素稳定性影响不显著;Cu2+可增强小球藻叶绿素稳定性。

    2015年07期 v.46;No.245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呼伦贝尔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与耐药基因检测

    邱军;张子威;樊瑞锋;王冠菊;徐世文;

    为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猪大肠杆菌血清型与耐药基因情况,研究于2013~2014年从8个规模化猪场分离、鉴定出10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确定以O8、O9、O149、O157为主,分属8个血清型的97株大肠杆菌菌株。研究采用PCR方法检测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 A、tet B、tet C、tet D)、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 B、erm C、erm F)、以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 SHV-1、bla CTX-M、bla TEM)共10种耐药基因。结果显示,108株分离菌株中检测出5种耐药基因(tet A、tet B、erm B、bla CTX-M、bla TEM),与Gen Bank中相应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

    2015年07期 v.46;No.245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盐酸埃克替尼诱导NF2神经鞘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研究

    汪颖;赵赋;张晶;王博;张琪;孙异临;刘丕楠;

    探讨盐酸埃克替尼对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神经鞘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运用0~80μmol·L-1盐酸埃克替尼处理NF2听神经鞘瘤原代细胞及大鼠神经鞘瘤细胞系RT4,孵育48 h后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处理后细胞显微结构变化;同时应用免疫印迹法及实时定量PCR观察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盐酸埃克替尼作用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10、20、40、80μmol·L-1盐酸埃克替尼作用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6.10±0.35)%、(10.52±0.87)%、(11.78±0.63)%、(16.05±1.02)%。免疫印迹检测发现,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剪切体增多,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bcl-2基因表达降低,bax基因表达增加。结果表明,盐酸埃克替尼能通过活化Caspase-3及调控bcl-2、bax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神经鞘瘤细胞增殖。

    2015年07期 v.46;No.24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迁徙季节行为节律的研究

    李淑玲;马杰;王文锋;杜微;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研究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秋季迁徙季节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野生丹顶鹤在此期间,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显著高于散养丹顶鹤,差异均达极显著;散养丹顶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驱赶、鸣叫)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成年个体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也有一定差异。观察发现,野生丹顶鹤大量觅食,是为长途迁徙储备能量;散养丹顶鹤作为不迁徙种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表现出对保护区环境的适应性。野生和散养丹顶鹤家庭组中个体间行为差异体现丹顶鹤个体在家庭组中地位和职责有所不同。从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在秋季迁徙季节中行为节律观察,建立行为谱,可了解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行为差异,改进人工饲养技术,改善丹顶鹤生存环境,也为完善丹顶鹤行为生态研究提供新资料。

    2015年07期 v.46;No.245 62-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二倍体泥鳅×四倍体泥鳅F1不同发育阶段染色体核型分析

    周贺;马海艳;赵睿;江振华;林忠乔;钱聪;李雅娟;

    以中国长江流域天然四倍体泥鳅为父本,大连农贸市场二倍体泥鳅为母本,通过倍间杂交获得杂交三倍体泥鳅,对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染色体核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整3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6M+7SM+52T,NF=98,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3,核型为15M+6SM+52T,NF=94,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6,核型为16M+6SM+54T,NF=98;6月龄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5M+6SM+54T,NF=96,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2,核型为15M+6SM+51T,NF=93,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7,核型为15M+6SM+56T,NF=98;12月龄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2M+8SM+55T,NF=95;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1,核型为16M+6SM+49T,NF=93,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6,核型为18M+8SM+50T,NF=102。结果表明,二倍体泥鳅×四倍体泥鳅杂交后代是含有三套染色体组的三倍体,不同发育阶段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3n=75,但染色体核型表现多态性。非整倍体(超三倍和亚三倍)中增加和缺少的染色体数目及类型无规律可循。

    2015年07期 v.46;No.245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鲤胚胎发育的影响

    韩英;赵荣伟;郝其睿;姜旭阳;张红;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阿特拉津(Atrazine,ATR)、毒死蜱(Chlorpyrifos,CPF)及其混合物对鲤(Cyprinus carpio L.)胚胎发育、孵化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鲤受精卵分别暴露在各自浓度为12.5、25、50、100、200μg·L-1的ATR、CPF及ATR-CPF 1??1混合液中,经96 h试验,观察发育形态,统计死亡率和畸形率,检测全鱼抗氧化能力。在暴露试验中,各处理组死亡率和畸形率随药物浓度增长呈上升趋势;初孵仔鱼体内SOD、GPx和CAT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鲤受精卵具有一定的致死、致畸效果,且两者生物毒性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和协同作用,氧化胁迫是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鲤发挥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2015年07期 v.46;No.245 76-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柱状生物质炭基尿素的成型及性能研究

    蒋恩臣;王秋静;秦丽元;高忠志;罗立娜;

    为将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制备一种以木质素为粘结剂的柱状生物质炭基尿素。利用扫描电镜、万能试验机和沙柱淋溶试验装置对生物质炭基尿素结构、力学及缓释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成型能提高炭基尿素缓释效果,生物质炭基尿素力学及缓释性能随木质素含量及成型压力增加而增强,随成型温度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在加热温度为70℃时性能最优;生物质炭基尿素周围土壤脲酶活性随木质素含量增加而降低,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2015年07期 v.46;No.245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D200型秸秆纤维制取机结构优化试验研究

    陈海涛;苗乃彪;董冰哲;顿国强;张颖;

    为进一步完善D200型秸秆纤维制取机,以水稻秸秆为试验材料,采用五因素两水平正交试验方法,选取制取机模头内径、挤压段长度、挤压段螺杆螺距、喂入段螺距型式、升压环外径为影响因子,以秸秆纤维制取机生产率、纤维得率、纤维长宽比、抗张指数为响应函数,对其进行较优结构参数组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结构参数组合为模头内径164 mm、挤压段长度240 mm、挤压段螺杆螺距40 mm、喂入段螺杆采用变距螺旋型式、升压环外径195 mm时,各项指标分别达到:生产率762.9 kg·h-1、纤维得率82.5%、纤维长宽比41.3、抗张指数8 N·m·g-1,满足设计目标要求,验证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参数优化结果的合理性。可为该机定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15年07期 v.46;No.24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研究进展

  • 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的糖代谢研究进展

    孙永梅;刘丽杰;冯明芳;王军虹;苍晶;李速;包雨卓;王秀田;

    糖在植物中不仅用于能量代谢,也对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控及抵抗胁迫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文章对植物在低温胁迫中糖积累的作用、影响糖积累的相关酶变化、外源ABA对低温胁迫下糖代谢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植物抗寒研究,从基因、转录、蛋白及代谢等组学整体水平上探讨糖代谢应答低温胁迫及糖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机制。

    2015年07期 v.46;No.245 95-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多维临界调控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姜秋香;付强;朱长虹;王子龙;

    水资源系统是由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组成要素和子系统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易造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后系统运行向不协调、无序和崩溃方向演化,基于已提出的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和方法,在介绍多维临界调控理论的基础上,剖析其在水资源系统的适用性表征,对多维临界调控模型、调控效果评价和调控方案风险评估研究现状进行系统评述,提出基于多维临界调控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展望,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2015年07期 v.46;No.24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