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晶;张丽芳;焦健;李改玲;顾万荣;
文章采取盆栽试验,外源应用5个不同浓度ABA(0、10-7、10-6、10-5、10-4mol·L-1)浇注玉米幼苗根系,测定幼苗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根冠比、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长、根干重变化。结果表明,同一低温胁迫时间下,ABA使用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表现为10-5mol·L-1>10-6mol·L-1>10-7mol·L-1>0 mol·L-1),其中10-5mol·L-1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同一ABA浓度处理下,幼苗增长率表现为低温处理中期(2~4 d和4~6 d)大于前期(0~2 d)和后期(6~8 d)。说明在一定低温胁迫时间范围内,适宜浓度ABA通过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调控,能缓解一定程度低温胁迫,提高作物抗寒性。
2015年11期 v.46;No.24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 ] - 王军虹;郑成成;于晶;卢秋巍;吴冰;朱会杰;冯明芳;梅琳;李维娜;褚丽阳;
‘东农冬麦1号’是目前黑龙江省高寒地区首个可越冬冬小麦品种,建立高效稳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对品种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东农冬麦1号’成熟胚为外植体,探讨培养基类型、接种方式、添加物组合浓度、2,4-D、6-BA和KT浓度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类型对冬小麦成熟胚诱导率影响无显著差异。接种方式对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率影响极显著,胚切伤略带胚乳法>成熟胚刮碎法>完整胚法。诱导培养基附加适量添加物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正交试验获得添加物最佳配比为100 mg·L-1谷氨酰胺+0.1 mg·L-1NAA+0.3 g·L-1肌醇+1 g·L-1脯氨酸+0.5 mg·L-1ABA。2,4-D浓度显著影响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率和成苗率,随2,4-D浓度升高,诱导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分化率和成苗率均下降。分化培养基中6-BA对成苗率影响差异极显著,4 mg·L-1时达到最大;KT对愈伤组织分化要高于6-BA,但对成苗率影响明显低于6-BA。该体系所获冬小麦愈伤组织分化率和成苗率分别可达93.33%和66.64%。
2015年11期 v.46;No.249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坤芳;纪明山;彭爽;
为探讨少花蒺藜草(Ce nchrus pauciflorus)入侵机制并制定有效治理措施,调查并分析不同危害程度入侵地植物群落构成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地内有植物37种,隶属13科30属。4群落中植物种类均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其次为菊科、豆科和藜科,其他种类植物出现频率很低。当少花蒺藜草在草原中危害度达15%以上时,禾本科种类牧草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菊科和藜科类植物所占重要值则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狗尾草(S e taria viridis)和猪毛菜(S als ola collina)在群落中优势地位逐渐显现;植物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和丰富度均表现为无危害区域(危害度<15%)>轻度入侵区域(危害度16%~35%)>中度入侵区域(危害度36%~50%)>重度入侵区域(危害度>50%),即少花蒺藜草入侵地植物多样性随入侵程度加重而降低。
2015年11期 v.46;No.24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胡晓亮;刘家森;田进;姜骞;郭东春;曲娟娟;曲连东;
为研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与固有免疫之间关系,研究构建含有巴马猪IFN-α1,IFN-β和NF-κB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将转染上述报告基因的PK15细胞接种TGEV和灭活TGEV后发现,与灭活TGEV相比,TGEV能够诱导IFN-α1、IFN-β和NF-κB报告基因低水平表达;其次,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接种病毒0、2、6和10 h后PK15细胞中IFN-α1、IFN-β、IL6、TNF-α、ISG56和IRF7转录量,结果表明,TGEV对IL6转录没有影响,而诱导IFN-α1、IFN-β、TNF-α、ISG56和IRF7低水平转录,分别为对照组1.49、1.5、2.2、2.5和1.8倍。
2015年11期 v.46;No.24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6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葛俊伟;夏爽;赵丽丽;魏成威;崔文;姜艳平;张萍;陈洪岩;
对水貂肠淋巴结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细菌性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作形态学和培养特征观察、生化试验、16S r RNA基因PCR鉴定、药物敏感试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可确定为粪肠球菌(Ente rococcus fae calis),其16S r RNA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从猪、羊、鸡、牛、马等动物体内分离出的粪肠球菌基因同源性均在97%以上,且与猪源粪肠球菌亲缘关系最近。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左氟氧沙星、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红霉素高度敏感,对其他19种抗生素具有明显抗性。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小鼠有较强致病性。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其携带cyl A、ge l E和e fa A三种毒力基因。这是从水貂中分离得到致病性粪肠球菌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作为水貂与肠球菌相关疾病检测、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依据。
2015年11期 v.46;No.249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永根;吴爽;康健;丁雪;郝小燕;张立阳;张文佳;
通过比较以玉米皮为载体配制阴离子添加剂与成品阴离子添加剂对干奶牛作用效果,探讨玉米皮作为阴离子添加剂载体可行性。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60头产前21 d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对照组(A组):不含阴离子添加剂TMR;试验I组(B组):TMR+3%阴离子添加剂(干奶宝HRBYD-902);试验Ⅱ组(C组):TMR+3%阴离子添加剂(以玉米皮为载体阴离子添加剂)。结果表明,饲喂初期,试验Ⅰ组和Ⅱ组日平均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饲喂天数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逐渐变小,且试验I组与Ⅱ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试验期对照组奶牛尿液p H稳定在7~8,饲喂第1周,两试验组奶牛尿液p H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并于饲喂第2周、第3周p H稳定在6左右。产犊当天,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奶牛血清Ca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Ⅱ组略高于Ⅰ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奶牛产后胎衣不下概率由30%降到0,乳房炎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且预防奶牛产后疾病方面效果好于试验I组。结果显示,饲喂玉米皮为载体阴离子添加剂可在保证奶牛DMI基础上降低奶牛尿液p H,提高奶牛产犊前后血清Ca2+浓度并降低产后胎衣不下及乳房炎发生概率。因此,玉米皮可作为阴离子添加剂载体使用。
2015年11期 v.46;No.249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尹柏双;李雨航;付莹;王楠;王雪莹;沙万里;付连军;
为明确鹿复合麻醉剂作用下鹿血压变化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相关性。试验选取6只健康成年梅花鹿,肌注鹿复合麻醉剂0.04 m L·kg-1,注药前及注药后0、15、30、45、60、75、90及120 min血压监测,并同步采集颈静脉血样测定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Ⅱ)、醛固酮(ALD)、心钠素(AN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表明,梅花鹿麻醉期血浆中ANP、PRA、AⅡ和ALD含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或P<0.05);CGRP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SBP、DBP和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鹿复合麻醉剂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变化,参与鹿血压变化调节。
2015年11期 v.46;No.249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忠学;张玉庆;王孟雪;
通过不同水氮耦合模式对水稻耗水规律、水稻水分生产率及产量影响研究,确定最佳水氮耦合模式。采用全面小区试验,以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四种灌溉水平(控制灌溉、间歇灌溉、浅湿灌溉、淹灌)和四种施氮水平(135、105、75、0 kg·hm-2)。结果表明,水稻阶段耗水量以分蘖和拔孕期最多,两个阶段耗水量约占水稻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50%;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控制灌溉耗水强度最低,淹灌耗水强度最高;相同水分管理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水稻耗水强度表现出增加趋势;控制灌溉水稻水分生产率最大;产量在间歇灌溉常氮水平时达到最大值;控制灌溉施氮量105 kg·hm-2是最佳水氮耦合方式。
2015年11期 v.46;No.249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谷思玉;胡洋;聂艳龙;蔡海森;宋秀丽;何鑫;崔凯歌;
以未开垦土为对照,选取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不同开垦年限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萨维诺夫法研究土壤团聚体及土壤有机质变化。结果表明,黑土抵抗外力侵蚀能力、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和抗水侵蚀能力随开垦年限增加逐年下降;土壤结构破坏率及△MWD随开垦年限增长而增大,增大幅度为12.52%~37.60%、12.08%~26.85%;各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总体趋势随开垦年限增长均减小,>5.00 mm、5.00~2.00 mm、2.00~1.00 mm、1.00~0.50 mm、0.50~0.25 mm、<0.2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随开垦年限下降幅度分别为29.86%~58.72%、27.42%~73.98%、26.20%~68.04%、33.70%~69.41%、27.35%~65.77%、10.00%~62.36%;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转化酶三种酶活性均随团聚体粒级降低而增强。
2015年11期 v.46;No.249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淑琴;雷兴元;刘宇佳;苏鑫;王莉莉;路豪杰;
为提高区降雨量预测精度,提出小波分析与时间序列组合模型。以黑龙江省虎林市858农场区为例,采用小波变换A Trous算法将小波信号分解,对分解后各小波变换序列互相关分析,随后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分别对该农场周期项W 1(t)、随机项W2(t)、趋势项C2(t)模型求解,采用小波重构算法得到组合模型。运用该模型模拟该区1999~2014年降雨量,结果与实际测量值接近。预测未来3年短期降雨量,为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11期 v.46;No.249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7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宏新;付露露;周兴宇;贾儒;
针对2B-JP-FX系列双腔复合种盘机械式精密排种器快速变型设计问题,以同类两型排种器为研究对象,利用CATIA软件平台建立排种器3D模型,在结构特征分析与参数分类基础上,结合参数化设计与知识工程模块,采用规则转化法对零件参数化建模,建立主控零件左排种盘与相关被控零件模型间参数关联,提取主控零件左排种盘外圆直径和折边倾角作为装配体主参数,基于CATIA二次开发技术,以Visual Basic为开发语言,设计人机交互平台,实现排种器系列变型与变异变型设计。模型驱动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快速、准确实现同类多型排种器系列与变异变型设计,有效减少基础模型数量,同时也为复杂装配体高效研发提供解决方案,奠定数字化3D模型资源集合合理构建技术基础。
2015年11期 v.46;No.249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郑先哲;于洁;张艳哲;王磊;王彦宇;刘成海;
为提高活性米干燥效率和品质,应用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以干燥功率、干燥时间、风速及缓苏比为试验因素,以含水率、爆腰率、γ-氨基丁酸含量和色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Box-Benhken中心组合试验相结合方法,研究微波干燥条件对活性米微波干燥特性及品质影响规律,优化活性米微波干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活性米微波干燥去水主要发生在恒速干燥阶段,干燥条件对活性米品质有显著影响;工艺优化参数组合为:干燥功率3.00 W·g-1、干燥时间4.00 min、风速2.00 m·s-1、缓苏比14时,微波干燥活性米含水率14.35%,爆腰率43.0%,γ-氨基丁酸含量16.10 mg·100 g-1,色度L*值57.98,色度a*值-1 288.77,色度b*值22.09。研究结果为微波干燥活性米高效保质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2015年11期 v.46;No.249 86-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9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付敏;付晓东;王述洋;
为研究玉米秸秆干燥特性以缩短干燥时间、减少能耗,设计玉米秸秆等温干燥试验,得到不同粒度、温度下等温干燥曲线;综合目前常用10种理论干燥动力学模型,运用Origin 8.0软件对干燥曲线拟合分析,建立玉米秸秆等温干燥含湿比和干燥时间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表明,Midilli and Kucuk模型能更好描述玉米秸秆干燥动力学特性,分析玉米秸秆在各温度下达到安全含水率所需时间和能耗;随秸秆粒度增大干燥速度减小,将秸秆粉碎至10 mm有助于提高干燥速率,减少能耗;100℃以下,温度变化对玉米秸秆干燥速率影响较大,而在100~120℃,随温度升高,干燥时间缩短不显著,因此玉米秸秆最佳干燥温度为100℃左右。研究结果可为高效低成本玉米秸秆干燥装置研制及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2015年11期 v.46;No.249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淑红;周勇;刘宏俊;杨悦乾;曹秀振;
针对免耕播种条件下,播种机易于拖堆、堵塞,难以保证播种均匀性和深施肥,设计玉米垄作深施肥免耕播种机。该机利用切割圆盘刀对土壤及秸秆切割开沟,锐角入土施肥铲利用该沟开沟施肥,双圆盘开沟器利用施肥铲开出沟带,再次开沟,可有效增加开沟器入土能力且减小开沟阻力。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秸秆全量还田地和垄体深松免耕地作业速度为4 km·h-1,播种过程中无堵塞,通过性好;播种深度合格率均达到86.8%以上,变异系数小于7.5%,种肥间距合格率均大于91.3%,变异系数均小于23.8%,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小于8.8%,秸秆全量还田地与垄体深松免耕地晾种情况分别为0.34、0粒·m-1,平均出苗速率为0.49、0.58棵·d-1·m-1。
2015年11期 v.46;No.249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