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湜;杨振芳;顾万荣;李晶;陈喜昌;张立国;李波;
选取东农253为试验材料,研究化控剂玉黄金(主要成分为胺鲜酯和乙烯利)对不同种植密度(设置5、6、7和8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下玉米穗部性状及抗倒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化控条件下,7万株·hm-2密度种植下玉米获得最高产量达13 290.95 kg·hm-2。穗长、百粒重、行粒数易受环境影响,变异系数较大,穗长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粒重;玉黄金能缩短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和穗位,提高抗倒伏性能;玉黄金处理后明显改善茎部性状,增强玉米抗倒性能,茎秆性状优化有利于营养物质和水分向地上部运输,提高茎秆对穗部性状和籽粒产量贡献率。
2015年12期 v.46;No.250 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龚振平;颜双双;闫超;王家睿;战厚强;
针对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采用定位小区连续定位观测方法,研究寒地稻田甲烷排放规律,探讨水稻秸秆还田和温度对甲烷排放影响,估算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双峰变化趋势;不还田(SR0)处理甲烷排放通量与气温显著相关,与土壤温度相关不显著,低量还田(SR1)、高量还田(SR2)处理甲烷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5、10 cm土层温度极显著相关,与气温相关不显著;不还田(SR0)、低量还田(SR1)和高量还田(SR2)的甲烷排放通量最大值和平均值与秸秆还田量拟合方程分别为y=0.519x+0.585(R2=0.999),y=0.192x+0.350(R2=0.999),相关性显著,甲烷排放量与秸秆还田量拟合方程为y=5.055x+9.168(R2=0.999),相关性显著,甲烷排放通量和甲烷排放量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升高。
2015年12期 v.46;No.250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罗盛国;尹宇龙;刘元英;周婷;王欢;赵广欣;王丽娟;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方法,设置移栽、免耕旱直播、起垄旱直播3种栽培方式,研究以前氮后移为基础的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直播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影响。结果表明,与移栽相比,直播能显著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使叶源保持较高生产能力,增加单茎茎鞘重,增强茎秆强度,畅通物质运输;可促进水稻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抽穗后物质同化量和同化贡献率,免耕、起垄直播稻抽穗后物质同化量分别比移栽提高24.9%(P<0.01)和16.7%(P<0.01),对产量的同化贡献率分别提高25.7%(P<0.01)和13%(P<0.01);有效穗数减少,结实率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无显著差别,产量基本持平。免耕直播与起垄直播穗粒数分别比移栽多24.4和27个(P<0.01)。免耕直播稻结实率较移栽高2.2个百分点,起垄直播较免耕高3.9个百分点。起垄直播与移栽水稻产量持平,达到7.65 t·hm-2,免耕直播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
2015年12期 v.46;No.250 16-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彭显龙;王海含;刘小纶;于彩莲;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模拟蘖肥施用后氮素转化过程。试验土壤为采自黑龙江省建三江白浆土型水稻土(JSJ)和庆安草甸土型水稻土(QA),采用通气法测定NH3挥发损失,并测定水层p H,以及水层和不同土层中NH4+-N和尿素态氮含量。试验结果显示,施用尿素后短期内水层p H显著提高,随后p H甚至低于不施氮肥处理,p H增加因土壤而异;随施肥时间推移,水层中氮不断减少,进入土壤中以及挥发损失的氮不断增加。JSJ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13.68%~14.42%,氮量和氨挥发为线性关系;QA氨挥发占施氮量3.39%~7.96%,随施肥量增加氨挥发比例增大。施肥后3 d,水层氮占总施肥量24%~33%,有60%~70%氮扩散到土壤中;施肥后10 d水层氮只占施肥量5.0%~6.3%;施肥后21 d,进入到土壤中氮比例为66%~85%,在p H较低土壤中所占比例更大。尿素转化后铵态氮主要集中在0~2和2~4 cm土层,下层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短期内表层土壤铵态氮可反映施肥变化。施肥后第21天,两地氮素回收率分别为75.71%~86.37%和85.32%~98.29%,另有少量氮进入有机氮库或通过反硝化损失。
2015年12期 v.46;No.250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胥伟;王海滨;黄迪;向涛;许亚彬;
以蛋清卵白蛋白糖基化产物为研究对象,监测糖基化反应过程中蛋白分子特性变化。发现随反应时间延长,卵白蛋白与单糖或多糖反应产物接枝度均逐渐增大,且相同反应条件下,卵白蛋白与单糖反应产物接枝度较大;糖基化卵白蛋白表面巯基相对含量前3 d逐渐增加,第4天达最大值,糖基化卵白蛋白表面巯基相对含量始终高于卵白蛋白。1~3 d内,随反应时间延长,糖基化卵白蛋白疏水性不断增加,反应3 d后,糖基化卵白蛋白疏水性则明显下降;反应体系中大体积粒子数随反应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且前3 d较大面积的粒子数增速较快。圆二色谱研究结果表明,随糖基化反应进行,α螺旋含量逐渐减小,β折叠与β转角含量不断增加;无规则卷曲含量呈波浪式变化,β折叠含量变化最大。结果表明,糖基化反应可提高蛋清卵白蛋白疏水性和分子粒径,使蛋白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015年12期 v.46;No.25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庭柱;郭永丽;高明春;罗修鑫;安东;刘莹;师东方;
为分析预测牛IFN-ε基因功能及特性,研究首先从牛肝基因组中克隆该基因,推导牛IFN-ε基因对应氨基酸并作生物信息学分析,在m RNA水平验证牛IFN-ε基因为可转录基因。构建包含牛IFN-ε成熟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Bo NE,将重组载体转移至大肠杆菌Rosetta TM(DE3)p Lys S,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r Bo NE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果表明,经MDBK-VSV干扰素活性系统检测,牛IFN-ε融合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组织分布表明,其可在肝、肾、胸腺、小肠以及睾丸中组成性表达,但心脏未见表达。
2015年12期 v.46;No.25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广兴;韩溪;吴岩;由轩;王军连;魏菁;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猪肉中溴布特罗、西布特罗、西马特罗、克伦特罗等13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方法。选用盐酸葡萄糖醛苷酶/芳基硫酸酯酶水解,混合型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净化,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在0.3、1.0、10 ng·m L-1浓度添加水平,空白肌肉组织中13种药物添加平均回收率范围68.3%~97.2%,日内变异系数范围6.6%~16.9%,日间变异系数范围8.8%~23.3%。该方法检测限为0.1 ng·m L-1,定量限为0.3 ng·m L-1,具有准确敏感特性。在黑龙江省采集202份猪肉样品验证检测13种β-受体激动剂,样品均未检出残留物。
2015年12期 v.46;No.250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高玉红;李宏双;郭建军;张久德;邱殿锐;于滨;闫铭水;
文章旨在研究坝上寒区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选择三种代表性建筑类型奶牛舍,检测舍内外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通过综合指数—风寒温度(WCT)评价奶牛冷应激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温湿度差异明显,低屋面横向通风舍(舍1)和半钟楼式舍(舍2)温度明显高于带舍外运动场的双坡舍(舍3),舍1、舍2和舍3的昼夜均温分别为5.97、3.07和-6.21℃,舍3一天中有18.5 h(18:00~12:30)处于-4℃以下低温环境,而舍1的南北两侧温差和湿差均较大,平均温差达5.62℃(6:30~19:30),湿差达41.2%(0:00~24:00),北侧平均湿度高达96.5%。舍2一天中有14 h(20:30~10:30)处于80%以上高湿环境。三种牛舍早中晚各时间段内WCT均低于-10℃,但不同舍间WCT差异显著(P<0.01),舍3最低,尤其是早上。研究可为坝上寒区牛舍设计及环境改善提供借鉴。
2015年12期 v.46;No.250 52-5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林忠乔;李雅娟;张赛赛;姜志强;王伟;王玉生;
为探索安全、易操作的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以天然四倍体泥鳅为父本,二倍体泥鳅为母本人工催产授精,冷休克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试验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受精后时间为A,设0、5和10 min;处理温度为B,设0、3和6℃;处理时间C,设45、60和75 min。染色体倍性鉴定采用单个胚胎染色体计数法。结果表明,最高雄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为63.33%;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天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受精后5 min,处理温度3℃,处理时间60 min;影响雄核发育三因素主次顺序为:受精后时间→处理温度→处理时间。
2015年12期 v.46;No.250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闫学春;覃东立;栾培贤;曹顶臣;何立川;
通过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Common carp)肌肉中Ga、Cu、Zn、Fe、Se、Mn、Cr、Mo、Co、Ni、V、Sn、Sr、Al、Ti、Ag、W、Tl、Bi、Hg、Cd、Pb等22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比较分析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肌肉中金属元素富集情况。结果表明,除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家系C中Zn元素含量略高于普通鲤外,其他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普通鲤。统计分析表明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对金属元素富集能力与普通鲤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本研究中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重金属Cu、Zn、Cr、Hg、Cd、Pb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2015年12期 v.46;No.250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羽男;殷和美;张宇;赵巍;刘立新;张大俊;匡海学;
利用溶液挥发法首次合成1个全新的木犀草素-4,4'-联吡啶药物共晶,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粉末衍射及差示扫描热量分析等对其表征。选择不同物质量比的木犀草素与4,4'-联吡啶及不同反应溶剂为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并确定相应合成条件:木犀草素和4,4'-联吡啶以13的物质量比混合后溶于7.0 m L丙酮溶剂,25℃下搅拌3 h后,于室温下挥发,5 d后得到黄褐色粉末状晶体。结果表明,在极性相对较小的溶剂体系中,反应物分子间形成数目合适且方向饱和的氢键连接,可有效促进药物共晶生成。
2015年12期 v.46;No.250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希英;王金武;唐汉;江东旋;李超;高军伟;
为满足精密播种作业,以勺式精量玉米排种器为研究载体,建立充种过程动力学模型,分析工作转速对种勺持种性能影响,设计一种组合曲面式取种凹勺。以工作转速、种勺长度、种勺高度和种勺包角为试验因素,排种合格指数和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EDEM正交虚拟排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排种器排种性能因素依次为:工作转速、种勺包角、种勺长度、种勺高度。排种器工作转速20 r·min-1、种勺长度14 mm、种勺高度13.5 mm、种勺包角19°时,排种质量最优,合格指数为92.35%,变异系数为11.23%。通过台架验证性试验,结果显示,台架试验结果与虚拟仿真基本一致,排种器作业质量随工作转速增加而降低,合格指数最大误差为4.9%。
2015年12期 v.46;No.250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顿国强;陈海涛;冯夷宁;查韶辉;纪文义;李昂;
为满足不同作物生育期养分供应,实现免耕播种作业同时肥料调比控位分层深施,设计由肥料调比分配装置及控位分层施肥开沟器组成调比控位分层施肥装置,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确定各关键部件主要参数。肥料均布器结构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均肥份数为极显著影响,挡杆直径为显著影响,挡杆间距无影响;挡杆直径5 mm,均肥份数16,挡杆间距8 mm,试验指标合格指数0.884,肥料均布器均肥效果最佳,优化参数通过试验验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控位分层施肥开沟器可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肥料分层施放,实现设计功能。
2015年12期 v.46;No.250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周成;栾非时;陈海涛;侯守印;房欣;
研制甘蓝包叶剔除装置并分析工作原理,确定甘蓝包叶剔除主要结构与工作参数。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优化试验方法,以输送速度、剥皮辊转速、剥皮间距及剥皮角度四个因素为影响因子,甘蓝剥皮率为目标函数,探究甘蓝包叶剔除装置结构与工作参数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剥皮率贡献率依次为剥皮辊转速、输送速度、剥皮间距和剥皮角度;当输送速度1.82~2.05 m·s-1,剥皮辊转速194~210r·min-1,剥皮间距40 mm,剥皮角度40°时,甘蓝剥皮率为78%~80%。可为甘蓝收获机包叶剔除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12期 v.46;No.250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