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研究报告

  • 黑龙江省小豆地方种质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武小霞;周润南;陈庆山;苏安玉;李思楠;程鹏;白韵旗;孟文凯;赵洪利;赵良;于明珠;马明睿;

    选用126份黑龙江小豆种质资源,观察记载供试小豆资源农艺性状,并结合通径与聚类分析研究每种表型性状。结果表明,126份小豆品种资源表现一定变异性,供试小豆资源变异系数9.31%~58.18%,平均变异系数28.85%;多样性指数2.05~1.72,平均多样性指数1.94,供试资源具有较大变异性及多样性。由相关性及通径分析可知,直接调控单株产量的性状有主茎粗、株高、荚长、粒长、单荚粒数,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小豆资源分为6个类群,分析不同类群特点,为小豆品种筛选及群体构建提供依据。

    2019年10期 v.50;No.29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转TaDREB3a基因大豆材料抗旱性鉴定

    李冬梅;李悦;李永光;李文滨;

    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TaDREB3a基因已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对T1~T3连续3代大豆植株作筛选鉴定并分析遗传稳定性,初步评价室内和田间抗旱表现。通过除草剂筛选获得T1代135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其中96株扩增出基因目的条带,获得15个阳性TaDREB3a过表达大豆T1代株系;T2代转基因大豆株系经PEG模拟干旱处理和PCR鉴定获得阳性TaDREB3a过表达大豆T2代株系共10个;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经PCR鉴定、半定量PCR鉴定、Bar基因试纸条检测、Southern blot分析、Western blot分析,获得6个转基因阳性株系,证实TaDREB3a基因已整合于大豆基因组,可转录完整目的mRNA,其中4个株系检测到目的蛋白表达。盆栽干旱试验显示,TaDREB3a过表达可改善转基因大豆干旱条件下生长状况,转基因植株株高和荚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植株;大田干旱试验结果显示,TaDREB3a过表达株系提高大豆抗旱性、改善干旱条件下地上形态,减少产量损失。

    2019年10期 v.50;No.296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减量施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姜佰文;许欣桐;张迪;李威;梁世鹏;徐赫男;王宇龙;白雪;

    研究采用大区试验,以种植在草甸黑土玉米鑫鑫1号为研究对象,在常规秸秆还田基础上,设置深翻(D)和旋耕(S)两种耕作方式,以常规施肥量F为对照,设置减量20%的减肥处理(F1),在减量施肥基础上设两个生物炭添加水平2 500 kg·hm~(-2)(B1)和5 000 kg·hm~(-2)(B2),共8个处理,研究减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减肥条件下玉米稳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减肥条件下玉米氮素积累和产量因耕作方式和生物炭施用量不同存在差异,深翻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产量,较旋耕分别增加6.23%~8.02%,0.16%~6.61%;减肥条件下配施生物炭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产量,深翻和旋耕条件下分别较减量施肥处理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6.24%和7.41%、6.10%和7.31%,提高产量8.95%和9.30%、10.21%和15.88%,且在深翻和旋耕条件下,B2较B1分别增产3.50%和5.14%。综上,在本试验减肥20%条件下,深翻和旋耕两种耕作方式配施高量生物炭(5 000 kg·hm~(-2))有利于提高草甸黑土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

    2019年10期 v.50;No.296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

    李岸;蔡美杰;张鑫鑫;孙庆国;王谦;张恩慧;

    以4种田间不同抗枯萎病类型甘蓝品种幼苗为试材,以分离甘蓝枯萎病病原菌悬浮液为接种菌液,筛选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浓度、最佳方法和最适苗龄;确定植株感病级别划分指标,判断抗病类型。结果表明,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浓度5×106孢子·mL~(-1);比较灌菌液法、菌土法和浸根法3种接种方法,菌土法接种可更准确反映不同抗病性品种枯萎病发病程度和抗病类型;在子叶期、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不同幼苗期接种,后两个时期特别是二叶一心期为最佳接种期;依据幼苗植株叶脉黄化程度,植株叶片褪绿、萎蔫甚至枯死等发病主要症状,将甘蓝感病幼苗划分为6个级别。由此确定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种子消毒育苗,待幼苗长至二叶一心期时,采用幼苗轻微伤根、菌土法,接种5×10~6孢子·mL~(-1)枯萎病菌液,16 d后调查统计幼苗植株发病程度和感病级别数量。

    2019年10期 v.50;No.296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丛枝菌根真菌对碱胁迫下紫花苜蓿耐碱性的影响

    才华;董理;邢易梅;杨圣秋;宋婷婷;许慧慧;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龙牧80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后紫花苜蓿生长情况。利用碱胁迫处理5、8 d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分析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对提高苜蓿耐碱性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接种摩西球囊霉菌苜蓿株高、根长及分支数均高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根中MDA含量,SOD、POD和CAT酶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碱胁迫后,接种摩西球囊霉可提高紫花苜蓿根和叶中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通过增强紫花苜蓿抗氧化能力,降低碱胁迫对苜蓿造成的损伤,并通过渗透调节能力提高接种苜蓿耐碱性。研究为紫花苜蓿盐碱地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2019年10期 v.50;No.29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游离氨基酸对褐鳟和金鳟精子活力的影响

    程琳;徐革锋;黄天晴;谷伟;史秀兰;刘晨斌;王炳谦;

    为探究体外储存条件下游离氨基酸(FAA)对鳟鱼精子活力的影响,分析褐鳟(Salmo trutta)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精液中FAA组成,通过向人工精液保存液(ASP)中添加不同种类氨基酸孵育褐鳟和金鳟精子,孵育1、24、48、72和96 h后,研究FAA对精子活力的影响(定义为孵育后可激活活力)。结果表明,褐鳟精浆FAA主要为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及甲硫氨酸,其精子FAA主要为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及丝氨酸。金鳟精浆和精子中主要FAA为精氨酸。当精子与精浆孵育48 h后,两种鱼的氨基酸含量与组成模式均发生变化,发生新陈代谢。丝氨酸、异亮氨酸及甲硫氨酸+异亮氨酸对两种鱼的精子活力有积极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通过添加可FAA延续精子活力,解决鳟鱼雌雄成熟不同步问题,提高受精效果,对鳟鱼苗种繁育及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0期 v.50;No.296 47-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子龙;孙建;姜秋香;付强;林百健;何馨;

    为研究区域尺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中部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结合方法,探究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通过方差分析法明确高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7.896和53.371 g·kg~(-1),处于较高水平,变异系数分别为0.462和0.498,均为中等变异;地统计学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块金系数分别为0.626和0.712,说明有机质均具有中等相关性,东北至西南方向和北向南方向土壤有机质均逐渐降低,高斯模型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最佳拟合模型;多重分形分析表明,0~20 cm土层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略低于20~40 cm土层,低值决定其空间变异性;方差分析表明,高程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机质含量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质低值信息、高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

    2019年10期 v.50;No.296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联合厌氧发酵研究

    李文哲;张熹;白露;孙铭超;许相;肖笛;

    为探究底物浓度与好氧水解时间对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联合厌氧发酵的影响,设计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混合直接厌氧发酵及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好氧水解再厌氧发酵对比试验。发酵料液中硫酸根浓度为100 mg·L~(-1)条件下,总固体浓度(TS)为5%、6%、7%、8%联合厌氧发酵试验,筛选最优底物浓度,在时间为3、4、5、6、8、10、12 h条件下作好氧水解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当VS/SO_4~(2-)比值为264,好氧水解时间为8 h时,木质素降解率最快,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联合厌氧发酵效果最好,峰值容积产气率达1 940 mL·L~(-1)·d~(-1),较无好氧水解试验组高11.5%。TS、VS产甲烷率分别为266.90和285.52 mL·g~(-1),与无好氧水解试验组相比增加21.75%。为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2019年10期 v.50;No.296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气吹式防堵大豆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陈威;曹成茂;赵正涛;秦宽;程振勇;

    针对现有秸秆全量还田大豆免耕播种机常出现秸秆堵塞、架苗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气吹式防堵大豆免耕播种机,此播种机采用风扇与浅旋刀配合方式,利用气流场将秸秆吹散,达到洁区免耕目的。利用EDEM和fluent软件,仿真验证机具三维模型,仿真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机前进速度0.8 m·s~(-1),浅旋刀转速200 r·min~(-1),入土深度50 mm,风扇转速2 500 r·min~(-1)时气吹式防堵大豆免耕播种机秸秆清洁率为80.55%,晾籽率为0.95%,机具通过性良好。利用气流场解决播种过程秸秆堵塞、架苗等问题,填补大豆免耕播种机在该研究方向空白,为大豆免耕播种机设计提供参考。

    2019年10期 v.50;No.296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水稻钵盘育秧播种机自动分盘装置设计与试验

    韩豹;王欣;刘俏;杨书婕;高英玲;郭畅;

    针对当前水稻育秧过程中,播种设备采用人工逐盘供秧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易疲劳等问题,在448穴水稻钵盘育秧播种机研究基础上,设计一种机械式自动分盘装置。该装置通过托手承接钵盘、拨指分离钵盘、凸轮控制托手与拨指运动规律配合方式,可将成摞钵盘逐个自动分离并连续供给育秧播种设备,以人工逐摞供盘取代人工逐个供盘,大幅度降低人工供盘劳动强度。结果表明,在作业效率300~420盘·h-1,每次按每摞秧盘数目10~20盘供盘条件下,分盘成功率为100%,达到设计要求。为水稻钵盘育秧播种机自动化研究提供参考。

    2019年10期 v.50;No.296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6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研究进展

  • 葡萄冬芽生理休眠机理研究进展

    樊绍刚;吴胜;朱明涛;余俊;白描;杨国顺;

    研究葡萄冬芽生理休眠形成和解除分子机理,是探索新的高效无毒休眠解除方法的前提条件。文章介绍葡萄芽休眠相关基本概念,详细分析葡萄冬芽生理休眠形成主因,以及光周期、激素、温度和水等影响因素作用情况,探讨生理休眠形成机理。根据休眠解除模型,探讨人工破眠处理下生理休眠解除分子响应机理,归纳研究成果支持论证休眠解除模型。预测葡萄芽休眠未来研究方向。

    2019年10期 v.50;No.296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