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研究报告

  • 大豆株型与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滕卫丽;高鹏;刘晨煦;赵慧艳;岳阳;史飞飞;林峰;赵雪;韩英鹏;李文滨;

    为探究与大豆株型和产量相关QTL位点及候选基因,对以东农42(♀)和东农50(♂)为亲本,与168个家系构建的F2:12、F2:1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百粒重性状测定表型数据,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R语言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进行加性效应及上位效应分析,共计定位到43个QTL位点,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位点为14个,包括株高3个、分枝数8个、四粒荚数1个和百粒重2个;其中11个位点与前人已报道位点重合,分别位于4、6、8、16和19号染色体上;qBN-6-2(13.21%)、qBN-6-5(19.96%)和qBN-6-6(13.69%)为3个环境重复定位到的位点,qHSW-19-1与多个已报道位点均有重合。通过上位性分析,获得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位点分别为3、6、6和62对。根据所定位到的物理区间和定量预测,筛选到Glyma.04G238800、Glyma.03G181600、Glyma.08G271900、Glyma.18G278800和Glyma.19G187000等5个与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2024年01期 v.55;No.347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白僵菌在大豆植株中的内生性及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杀虫活性研究

    刘晓丽;张鑫鑫;于军华;李玥玥;于洪春;

    研究球孢白僵菌Bb-170428菌株大豆种子包衣处理后大豆植株内生性、不同组织部位定殖率和宿存量,以及包衣处理植株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杀虫活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僵菌Bb-170428菌株在大豆植株根、茎、叶中均成功定殖,根部、下叶、下茎定殖率较高,上茎和上叶定殖率较低,下茎和下叶宿存量显著高于上叶、上茎和根部,定殖率和宿存量均在播种后14 d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白僵菌种子包衣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植株对八字地老虎幼虫具有杀虫活性,饲喂18 d后,1~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53.25%、37.97%、27.50%和23.75%。将白僵菌种子包衣处理的植株饲喂5龄幼虫,幼虫死亡率和蛾畸形率显著升高,化蛹率、羽化率和蛹重显著降低,不利于高龄幼虫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白僵菌生物种衣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增加了地老虎生物防治新途径,对绿色食品生产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2024年01期 v.55;No.347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苹果MdWRKY23基因提高植株抗寒性的功能分析

    张立华;王文博;徐玉;张澳宁;吕龙;罗浙星;李兴国;李文慧;韩德果;

    为探究MdWRKY23基因对苹果抗寒能力的影响及其抗寒机制,以苹果(Malus domestica)为试验材料,通过基因克隆得到全长为1 452 bp的WRKY家族基因MdWRKY23,该基因编码483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MdWRKY2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dWRKY23基因在植物根、成熟叶和新叶中表达量较高,在根尖表达量较低。低温处理时,MdWRKY23基因在新叶和根中表达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与对照植株相比,MdWRKY23基因过表达植株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力,且转基因株系中低温胁迫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研究表明MdWRKY23基因可显著提高植株抗寒性。

    2024年01期 v.55;No.347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肥料配施对基质培口感型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孙健;王嘉敏;王文茹;吴凤芝;潘凯;

    为科学优化基质肥料配方、提升口感型番茄基质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试验在减施复合肥基础上,分别配施三种不同功能肥料,以不减施复合肥处理为对照,共设4个处理:不减施复合肥(CK)、减施复合肥+配施缓释肥(T1)、减施复合肥+配施蛋白酶肥(T2)、减施复合肥+配施高活性微生物菌肥(T3);采用袋培方式研究各处理对口感型番茄(‘高糖100’)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T3处理显著增加植株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单株产量增加50%以上,显著提高果实糖酸比及维生素C含量,且果实中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该处理还显著提高基质中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T1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T2处理效果最差。综上所述,每株番茄8 L基质占有量的袋式栽培条件下,基质施肥方案为“复合肥8 g+配施高活性微生物菌肥2 g”的T3处理可显著提高春茬口感型番茄产量和品质,提质效果明显。

    2024年01期 v.55;No.347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东北典型黑土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冯晓彤;翟车宇;刘昌杰;张娟;孟庆峰;

    “漫川漫岗”是东北黑土区典型地貌,其典型黑土土壤结构受径流、冻融等作用影响。为探明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选取坡耕地的坡下、坡中、坡上位置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指标及土壤性质,分析水稳性大团聚体与土壤pH、有机质、钙镁比关系及稳定性指标与团聚体粒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高,>2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少。<0.25 mm团聚体表现为坡下位显著高于坡中位及坡上位(P<0.05),0.25~0.5 mm、0.5~1 mm、1~2 mm、>2 mm团聚体均表现为坡上位显著高于坡下位(P<0.05)。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其中坡下位与坡上位、坡中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团聚体水稳性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与>0.25 mm团聚体呈正相关,与<0.25 mm团聚体呈负相关,其中受>2 mm团聚体影响最大(P<0.01)。有机质、p H、钙镁比均与>0.25 mm团聚体呈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典型黑土坡耕地较高的有机质含量、p H、钙镁比有利于土壤团聚,促进>0.25 mm团聚体形成,提高团聚体水稳性。

    2024年01期 v.55;No.347 43-4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油莎豆粕和中药复合发酵物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抗氧化、免疫功能和精液质量的影响

    刘雪松;张艳;孟维珊;王爽;薛沾枚;陈曦;杨旭东;海龙;陈国旺;南景东;张建胜;钟鹏;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油莎豆粕和中药复合发酵物、油莎豆粕和发酵油莎豆粕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精液质量等指标的影响。将72只日龄相近,体重相近的健康公羊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油莎豆粕和中药复合发酵物(1%FCEMH)、3%油莎豆粕(3%CEM)和3%发酵油莎豆粕(3%FCEM),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试验期为70 d,其中预试验期5 d,正式试验期65 d。结果表明,试验组羊末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FCEMH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1%FCEMH组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1%FCEMH组羊血清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丙二醛数量呈下降趋势;1%FCEMH组具有提高羊精液量、精子顶体完整率和精浆中睾酮含量,降低精子畸形率的趋势。在羊饲粮中添加油莎豆粕和中药复合发酵物,可提高公羊增重、养分消化和降低料重比,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抗氧化、免疫性能和精液质量提高。

    2024年01期 v.55;No.347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极黑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利用

    黄贺;臧正宇;王嗣泽;王月月;孟凡伍;张津;郑鹏;赵骞;

    东极黑猪是在我国东北部发现的一种新黑猪群体,试验旨在了解东极黑猪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东极黑猪遗传资源。通过50k SNP芯片研究426头东极黑猪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家系结构,同时加入20头大白猪及20头民猪数据开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东极黑猪57 466个SNPs中有47 389个SNPs通过质检;PCA结果显示,3个群体分别聚类,东极黑猪与另外两个猪种区分明显;东极黑猪群体中部分个体遗传关系较近,状态同源(Identity by state,IBS)遗传距离为0.097 7~0.358 9,平均值为0.275 2;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分析发现该群体平均ROH为317.3 Mb,主要分布在200~300 Mb,群体平均近交系数(FROH)为0.133,说明存在近交情况。根据基因组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东极黑猪群体分为15个家系。综合分析表明,东极黑猪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品种独特,但存在近交,建议引入新血统以防遗传多样性丢失。

    2024年01期 v.55;No.347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进展

  • 植物油脂合成与积累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嘉逸;孔琪惠;张琦;王守冬;

    植物油脂是一类主要从植物种子中提取的脂质,由甘油三酯组成,在食品、医疗和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植物油脂合成与积累过程不仅受油脂合成通路功能基因与调控基因调控,也受植物内部生理状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阐明植物油脂生物合成和调控机制,改善植物油脂含量和组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综述总结近年来有关植物油脂合成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涵盖植物油脂合成通路基本模型、植物油脂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油脂积累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或调控蛋白、其他因素对油脂积累的影响、植物油脂合成与积累机制未来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等方面,为植物油脂合成机制研究和油料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新见解。

    2024年01期 v.55;No.347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农业应用

    李明玉;丁梧秀;王新武;何朋立;黄强;

    生物炭是以农业生物质为原料,在限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制成的一类高度芳香化难溶性固态物质。在土壤固碳、温室气体减排、土壤改良及微生物应用等方面均具有潜在功效。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在生物炭及其改性土特性和生物炭在微生物、环境、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研究,考虑生物炭基本性质,重点分析生物炭改性土理化性质、水-力特性与其基本性质相关关系以及生物炭技术应用前景。结果如下,(1)生物炭理化性质差异主要受制备生物炭的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影响;(2)生物炭施加到土体中可改变土体理化性质,如:土体颗粒相对密度、孔隙结构和pH等,影响土体的水-力特性;(3)生物炭在农业、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易受其孔隙率、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等因素影响。研究综述添加生物炭对土体基本特性影响,指出目前研究不足,为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炭技术应用及在新技术领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1期 v.55;No.347 7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